朝鲜战争中美国"战争局部化"政策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牛军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
1950 年6月25 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立即作出进行军事干预的决定,并将敢于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
由于仁川登陆成功,在军事上暂时胜利的影响下,美国政府于9月底决定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用武力统一朝鲜。
从10月25日到1951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5次战役,使美军遭受沉重损失,被迫退到三八线。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经过长时间的争论、权衡,决心推行朝鲜战争局部化的方针,并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公开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美国战争决策演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美国决策主要因素。
(一)"战争局部化"方针的提出。
在仁川登陆后取得暂时军事胜利的刺激下,杜鲁门政府很快批准了麦克阿瑟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
10月7日,美军开始大批越过三八线。
10月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发出指示,针对中国可能进行的干预,授权他只要有把握打赢,就可以继续干下去,只是在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时,必须事先向华盛顿指示。
10月15日,杜鲁门亲自前往威克岛会见麦克阿瑟,以便确定武力统一政策是否确实有把握成功。
美国毕竟还面对着中苏两个大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
麦克阿瑟的答复显然使杜鲁门信心大增,前者声称,中国不敢介入,战争将很快结束,"复兴"战后的朝鲜也不会花钱太多。
所以两天后杜鲁门宣布:美军"不久将恢复朝鲜的和平"。
10月24日,麦克阿瑟发布命令,取消不准美军在朝鲜北部边境地区作战的限制,指示美军可以打到鸭绿江边。
美国推行武力统一朝鲜政策的基本前提是指望在中苏均不介入的情况下迅速结束战争。
但是到10月25日,已经进入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
到11月5日战役结束时,推进到鸭绿江边的美军在遭到突然打击后,全线后退到清川江以南。
麦克阿瑟于11月6日下达命令,动用美军在朝鲜的所有空军力量,炸毁鸭绿江朝鲜一侧的所有桥梁,企图以此封锁朝中边界。
他同时还在东京发表声明称,联合国军正面对"一支斗志旺盛的新军队",他们可以就近得到补给,联合国军却不被允许攻击其后方基地。
这无疑是在为进一步扩大战争制造舆论。
麦克阿瑟对中国参战的反应触及到美国政策中的根本性问题,即在中国参战的情况下,美国准备打一场多大规模的战争?是否要重新考虑统一朝鲜的战争目标?国务卿艾奇逊敏感地注意到,麦克阿瑟命令轰炸鸭绿江大桥,有可能引起复杂的后果。
他向杜鲁门建议说,由于该命令涉及到与盟国协商的原则,在没有充分了解朝鲜战局以前,应该暂缓执行轰炸。
这时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就麦克阿瑟的声明提出质疑,认为麦克阿瑟在未与盟国协商之前就发表这样的声明是违背原则的,它们特别担心在朝鲜扩大战争将导致美国的安全政策背离欧洲这个"中心"。
杜鲁门考虑到必须保护美军的安全,所以要求麦克阿瑟进一步说明扩大空中行动的理由,然后再做决定。
麦克阿瑟的答复是,中国军队正通过鸭绿江大桥涌进朝鲜,如果不扩大空中行动,他指挥的军队就有"被全部歼灭的危险"。
杜鲁门于是批准了麦克阿瑟的决定。
但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明显表示了保留的态度,指示麦克阿瑟应极端注意避免侵犯中国东北的领土和领空,并且要及时呈报来自中国的敌对行动。
在随后的两天里,美国政府不断接到麦克阿瑟强烈要求扩大空中行动的报告。
这些报告声称,中国军队正不断得到加强。
这种情况使美国领导人认为,已经有必要全面重新考虑在朝鲜的政策。
11月8日,中央情报局奉命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干预是"目标有限的过渡性军事行动",如能击退联合国军就追求更大的军事优势,否则就将美军拖在朝鲜;如果美军攻击中国本土,它就会全力以赴地将美军赶出朝鲜半岛。
参谋长联系会议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并特别提醒说美国不应在朝鲜半岛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目前不改变原定战争目标,但是"应该经常加以审查"。
这两个报告的基调无疑都是要保持谨慎,不过对中国介入的目标、规模和能力等等关键性问题,均未作出结论。
与此同时,国务院一些官员提出了"政治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
他们更多的是从美苏对抗的层次上观察朝鲜战争的得失,认为美国被拖在亚洲最符合苏联的利益。
由于中国的介入,美国已经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使"冲突局部化"寻找可以接受的政治解决办法;其二是扩大战争,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
美国应该选择使"战争局部化",即在保持已有胜利的基础上,寻找避免扩大与中国的战争的办法。
11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发言中实际上指出了美国面临的两难的选择,即要么改变战争目标,要么扩大战争。
艾奇逊显然倾向于不要使美国的军事力量被陷在朝鲜,他询问是否还有比目前更好的战线?会议的最后决定摸棱两可,既不改变已经确定的战争目标,同时设法与中国谈判。
造成美国政府犹豫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在华盛顿几乎没有人敢冒犯麦克阿瑟的权威。
11月8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曾经提醒麦克阿瑟,华盛顿正在考虑调整武力统一的政策,同时考虑运用政治手段解决中国介入的问题。
麦克阿瑟立即表示反对,声称仅靠现有力量足以对付中国军队,而且他正在准备发起总攻。
在美军领导人心目中,麦克阿瑟的判断是不容怀疑的,何况他夸口不用增加兵力就可以打赢。
侥幸、盲目自信和不愿承担责任等战争决策之大忌,美国决策圈中此时无不具有。
11月21日,国务院与军方领导人召开联席会议。
军方领导人在会议中的发言表明,他们并不赞成麦克阿瑟分兵冒进的军事计划,但又不敢贸然予以否认。
而且与会者似乎都明白,麦克阿瑟此时决不会赞成政治解决,所以别人也无能为力。
结果是这次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除了表示支持麦克阿瑟的计划,唯一的决定就是派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去征求麦克阿瑟的意见,争取在鸭绿江以南10--25英里处建立防线。
当柯林斯照办后,麦克阿瑟照例予以否定。
美国政府保持谨慎的努力又一次失败。
11月25日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发动全面进攻。
第二天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
到12月24日战役结束时,联合国军几乎全部被赶过三八线以南。
麦克阿瑟急电参谋长联席会议称,中国军队的作战目标是全歼联合国军,而他的兵力已经难以应付"全新的战争"。
他随后公开发表声明,声称如何对付中国军队已经超出他的职权,这应由联合国决定解决。
麦克阿瑟显然是在制造舆论,迫使美国政府允许他扩大战争。
在华盛顿几乎没有人同意麦克阿瑟的主张。
在11月28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与会者都认为,应该从美苏全球对抗的高度考虑朝鲜政策,美国有"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应避开的危险",并且需要保持盟国的团结和在联合国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
会议决定命令麦克阿瑟找到"可以守住的防线",顶住中朝军队的攻势。
第二天参谋长联席会议针对麦克阿瑟建议使用国民党军队一事,警告他美国在东亚的地位"已经受到很严重的损害",目前不得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战争扩大的行动。
11月28日会议中不主张扩大战争的倾向是明显的,但是杜鲁门本人坚决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示弱。
他在两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声明,美国将加强军事力量来对付中国军队,而且"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的声明表明,美国实际上还不打算彻底放弃武力统一朝鲜的政策,并准备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12月2日,艾奇逊和马歇尔向杜鲁门汇报了他们研究的结论。
艾奇逊认为,中国至少要迫使联合国军撤到三八线以南,才会同意停战。
马歇尔则断定,中国的要求肯定不止于此。
杜鲁门立即决定,有必要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冻结工资和物价,并向国会提出增加军事预算。
美国政府充满火药味儿的声音产生了复杂的反响。
一方面是麦克阿瑟强烈要求增加美国在朝鲜的军事力量,声称必须"重新制订可行的、足以应付有关现实问题的政治决定和战略计划"。
麦克阿瑟的危言耸听的确对美国政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华盛顿踞知道地位的意见仍然是尽可能不使战争扩大。
在12月3日的会议上,艾奇逊强调,只有在对保护美军的安全是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允许采取诸如封锁中国海岸和轰炸中国本土一类行动,而且决定权必须控制在华盛顿。
会后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麦克阿瑟,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保全在朝鲜的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美国的盟国。
杜鲁门的声明在西欧引起巨大震动,各盟国特别担心美国使战争升级导致它放弃对欧洲防务的支持,并引起苏联在欧洲实施报复。
12月4日,英国首相艾德礼抵达华盛顿与美国领导人会谈。
英国的立场实际上代表了各欧洲盟国的意见,它们都认为西方国家不能陷在亚洲,从而使苏联获得战略上的好处,所以应与中国谈判以避免战争扩大。
在"欧洲第一"和避免使朝鲜战争扩大化这两个问题上,美国政府与盟国是一致的,关键是美国领导人不准备在目前的条件下与中国谈判。
双方经过6次会谈,在三个问题上达成共识:(1)在朝鲜进行的战争不应干扰美国对欧洲防务的支持;(2)目前不与中国谈判,直到战争形势有利于美国谈判为止;(3)除非迫不得已和经过与盟国协商,不将战争扩大到朝鲜以外的地区。
通过美英首脑会谈,美国大致廓清了将奉行的政策,即在不损害欧洲防务和不扩大战争的原则下,继续进行战争,直到形成对美国有利的条件为止。
12月11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初步确定了停战的指导原则,包括不得使联合国军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不得附加政治条件,以及由联合国军监督停火等。
至此美国初步廓清了它将奉行的政策,其特点是使朝鲜战争局部化,在不损害欧洲房屋和不扩大冲突的原则下继续进行战争,以便争取有利的谈判条件,并争取国际支持和保持盟国间的团结。
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杜鲁门于15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二)"战争局部化"方针的形成。
1951年除夕之夜,中朝军队发动了第三次战役,并于4日攻占了汉城。
联合国军全线崩溃,到1月8日战役结束时已经被迫撤到37度线附近。
中朝军队的攻势使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参战的目标是将美军彻底赶出朝鲜半岛。
美国立即按即定方针采取行动,促使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
1月13日,联合国大会政务委员会通过解决朝鲜问题的补充报告,内容包括首先停战,外国军队分阶段退出,停战后设立美英苏中四国机构,讨论解决包括台湾和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