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

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

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一)中国居民绿色消费意识“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新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到我们身边,环保理念每时每刻在我们生活中出现。

现在我们一直都提倡低碳生活,而且我们也提倡绿色的消费理念。

绿色消费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更为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通常指无污染、无公害、低耗能的节约型消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8.6%的受访者在消费的时候会有绿色消费的意识。

在网络调查中,这个比例更高,89.7%的网民都有绿色消费意识。

他们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汽车”、“绿色住房”等纷纷出现并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大多数的受访者也承认,虽然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真正转化为绿色消费的行动还有很大的距离。

譬如,在就餐的时候依然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购买生活用品的时候,基本不用环保购物袋;扔垃圾的时候没有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区分;有时候也会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有经济能力的还是希望买车代步……受访者承认自己做得不够,但同时,也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好。

譬如,合理设置严格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桶,提供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商家供给环保型消费,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已经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将成为今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自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正式提出“永续发展”主题,绿色消费被视为是达成全球永续发展目标之重要工作。

绿色是生命的原色,从人类为了生存栽培植物开始,绿色就代表了生命、健康、活力、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

在这里,绿色是一个特定的形象用语,而不仅仅指绿颜色、指有生命的植物,而是指一种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和维护、改善,依据“红色”禁止、“黄色”警告,“绿色”通行的惯例,以“绿色”表示合乎科学性、规范性、规律性,能保持永久通行无阻的概念。

具体而言,绿色消费,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二是在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得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

符合“三E”和“三R”,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符合平等、人道(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CYCLE)。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困扰着人类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以环保为主旨的绿色产品应运而生。

为了解广大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接受程度、挖掘绿色消费品的市场潜力,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近日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重庆、青岛、长沙、南宁等城市开展了一项有关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专题调查,共收到有效样本1863个。

调查结果表明,绿色消费品以其健康、节能、无污染等特点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调查显示,86.7%的人认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事关重大且迫在眉睫;71.3%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大有裨益.人们普遍认为绿色产品应具有健康、节能、无污染的特点,对以上特点的认同比例分别超过了70%。

调查还显示,53.8%的人表示乐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等在内的绿色产品。

同时,18.5%的人认为国内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15.2%的人认为目前绿色产品的品种还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消费的需求。

由此看来,要解决环境危机、推广绿色产品首先应提高我国环境科技的整体水平,促进高新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实用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38.7%的人喜绿色食品。

调查表明,38.7%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这一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根据有关资料,有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和80%的德国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购买过绿色食品的人则几乎达到100%。

值得注意的是,17.3%的人反映绿色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比较严重。

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热情。

40%的居民倾心绿色服装。

绿色服装因其具有吸湿性好、透气性强、贴身穿着舒适、柔软等优点而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厚爱。

调查中,四成左右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服装,说明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0%的居民欢迎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的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的无毒、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调查显示,近三成的人非常欢迎绿色建材,其无毒无害的特点吸引着相当一部分消费者。

23.1%的人愿买绿色家电。

当前,家电产品掀起了绿色革命的高潮。

绿色冰箱除采用无氟制冷外,还采用杀菌保鲜、抗菌保质、健康卫生的ABS材料,从而在确保食品新鲜的同时有效抑制箱内有害气体、净化空气、高效节能;绿色洗衣机则将清洁衣物与消毒灭菌结合在一起,操作简便、安全卫生。

与此同时,环保型的微波炉、热水器、手机、水处理机、电脑等产品也纷纷占领市场。

调查显示,虽然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仍有23.1%的消费者对绿色家电表示关注,并愿意在购买家电时首先考虑购买绿色产品。

(二)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1、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绿色消费在民众中的认知度并不高,基本停留在消费绿色产品的层面上,身体力行进行绿色消费的就更少了。

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凋查显示,有72%的被调查者认可“发展环保事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的观点,有54%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

而据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5%的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健康、环保特性。

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考虑商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低的消费水平和薄弱的绿色消费意识,使我国绿色消费处于低位消费的起点阶段。

2、绿色产品较高的价格门槛绿色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其实现的途径是在制造资源、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创新。

这要求制造商对产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绿色产品成本高、价格贵,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30%~ 100%,其消费属于高层次理想消费,这要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而我国目前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或中等阶段,有的还处于贫困阶段,仅能追求基本生存消费的满足。

在此情况下,要求所有消费者实现消费行为的绿色化在消费者收入水平上存在很大障碍。

3、市场环境不完善我国广大民众对绿色产品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加上对于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标志的宣传力度不大,导致了大部分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

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市场上绿色产品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状况令人担忧。

有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通过各种渠道,无偿或低偿获取自然资源,牺牲公共的生存环境;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等等,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

4、绿色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没有形成绿色产品市场由于政策和认知的局限性,绿色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通常受到不必要的关卡,运输时间强行延长,使绿色产品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

(三)中国绿色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资源、环境危机加剧了绿色产品危机据环保总局2005年统计显示,目前的中国1/3国土已被酸雨覆盖,主要水系的30%成劣五类水,60%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或劣三级⋯⋯其后果是大量的农产品及其工业原材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企业清洁生产观念不强,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又将有大量的污染因子引入。

此外,污染事故等突发事件频发,更加剧了市场产品污染的不确定性。

2、地域差异大,获得普遍接受尚需时日我国地区多样性丰富,东西部、城乡间、教育水平等差距平均在五年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超过10年。

有些地区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节约消费观”的时代。

在这样地区倡导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爱生命的观点所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此外,我国的民间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影响力还很小,这也决定了目前社会公众参与不足,获得普遍接受尚需时日。

3、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调节力度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中,针对消费方面的几乎很少,已有的法规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显得相对滞后。

这些将给一些盲目追求企业利益而无视生态环境的企业以很大的可乘之机。

目前,我国针对许多所谓的“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等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或者不规范,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奖惩体系。

4、环保部门孤军作战,整体能力不足在环境污染破坏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保部门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

2005年的“环评风暴”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力度。

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再加上本身队伍不强,环保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阻力。

尤其在涉及跨部门、跨地区案件,以及在地方保护主义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导致有限的权力与无限的责任并存。

更甚的是,有些地区的环保部门违背自己职责,竟然纵容企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依靠企业罚款来丰富自己的腰包,导致环境纠纷不断增加,环境维权艰难。

(四)中国绿色消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1、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更新消费观念为使消费者全面理解绿色消费概念,政府应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普及绿色消费的内涵及意义。

同时,企业应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绿色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知识,提高其对绿色产品的辨识能力。

只有向消费者提供了全面的绿色消费知识和有效的产品信息,才能增强其绿色消费意识,提高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结合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和环境日等活动,广泛宣传环境现状和保护环境的有关法规以及发展绿色消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

要把环境教育逐渐普及到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将绿色消费的有关内容纳入公民道德教育之中。

同时要招募一些文化水平高、热爱社会事业、关注环境和有一定影响力社会名人和专家学者担任绿色消费代言人和志愿者,以增加绿色教育的影响力。

2、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激励机制首先,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了有利影响,但是这种有利影响并不能转化为消费者的个人收益。

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部分个人收益外溢为社会收益,对消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消费者外溢的收益内化,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强的购买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