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分析-文献综述

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分析近年来,随着港口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作为国际化运输的衔接点,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宽,并朝着全方位增值的物流方向发展,于是港口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港口物流,即港口城市利用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条件为依托,以长距离的辐射半径为保障,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发展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的港口物流综合服务系统(王晨,2010)。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港口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港口物流服务也越来越完善。

通过建立货运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代理、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有机的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李满,2009)。

港口物流优质的服务能吸附更多的腹地,加强港口与腹地的联系,加快区域间协作与物资交流,促进内贸与外贸发展,因此港口物流服务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各地区港口物流服务并不完善,使港口物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港口的发展。

本文献综述从目前国内外港口物流服务的现状、发展对策及研究方法出发,为嘉兴港区港口物流服务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港口物流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港口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用户对港口的选择。

最早研究港口选择问题的学者之一Bird(1971),通过调查发现,托运人最重要的选择要素是港口物流的服务水平,主要反映在可靠性、安全性、用户满意度、有效性、通过能力以及运输时间等方面的内容,而其次是运输成本以及其他要素。

Slack(1985)研究了北美中西部与西欧之间的集装箱运输,考察影响出口商和托运人选择港口的因素。

在当时,用户选择港口更多的是依靠海向和陆向的运输价格和服务质量,而不是仅依靠港口物流本身的特性。

Talley(2006)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港口物流服务的空间通达性就是运输服务的空间便利性,通达性程度越高,服务的质量就越高。

由此可见,港口物流服务对用户选择港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港口物流的发展。

港口物流服务的重要作用,使各国纷纷重视对港口物流服务的提升。

在这方面,国际上有些著名港口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相对完善。

鹿特丹是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鹿特丹港为了跟上全球贸易、国际运输和全球物流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功能凋整,即由先前传统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

新加坡港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

新加坡港的特点是: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物流与高科技相结合;专业性强,服务周全。

并且一直致力于港口物流的系统建改(方奕,乐美龙,2009)。

汉堡港为了有足够的装备,快速和安全的处理越来越多的容器,两个新的多样模式转运港口码头,新的造型终端和欧洲终端已经开始运作(GunnaUldall,2008)。

在国内港口物流的发展中,面对我国沿海港口规模有大小,实力有强弱,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形式不同,各地区的港口物流服务还在不断完善中。

宁波港面对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决定集装箱的生成量趋于平稳,省外腹地拓展受集疏运网络的制约,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宁波港的优势等挑战。

提出了港口物流发展应按照“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集装箱运输为主攻方向,以区港联动港口物流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配送转运体系为主体,明确依靠深水资源优势,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和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建成国际一流的集装箱枢纽港两个目标,构建港口作业、港外承运、物流信息、后勤服务、政策服务五大平台,全力提升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王军锋,李书彦,2008)。

孙秋高(2007)在《加速发展浙江现代港口物流策略》一文中立足世界港口的发展态势和浙江省发展港口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浙江港口物流的发展要建立按市场需求链组织,以港口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以成本、服务为立足点,帮助客户建立采购、经销、现代物流配送和信息传输等网络。

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由供应商、港口物流集成商、制造商、批发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物流系统,将出口产品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销售及信息服务等环节外包给港口物流企业,在其周围集聚形成供应链网络结构,同时为进口企业承担仓储、运输、包装、加工、分销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2提升港口物流服务的对策港口如何拓展功能,发挥好区域综合物流中心的作用。

王海平(2005)在《建设港口物流服务大平台,促进环渤海地区协调大发展》一文中提到,要以人为本,大力提升港口物流服务品位和质量。

为此需要观念转变,体制突破和制度创新。

拓展国际化,网络化安全快捷的增值服务,要从港口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不同的层面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能力和提升服务品质,要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等方面下功夫;大力降低物流总成本,要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通过港口和港口群的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加速发展物流产业链,并通过合作联动;加速产业链的延伸,要致力于形成节约型的服务环境,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不断降低物流总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快捷方便安全的要求。

邬志华(2010)在《长江港口物流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一文中提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港口物流服务。

应有效整合港口资源,统筹开发建设主要港口的物流园区,加强航道、堆场、物流机械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港口的服务能力,使港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继续改善港口的集疏运网络,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物流运输通道,扩大港口的辐射范围。

推进港口物流标准化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水平,形成商品包装的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的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的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的标准化等。

陈海蓉(2006)在《青岛港港口物流服务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出构建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对港口物流服务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青岛港物流中心必须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应以BDI建设为中心,加快港口与公路、铁路、航空、口岸内外贸、金融、税务、代理、场站等物流相关单位的互联网,为客户提供诸如货物跟踪及状态、货物交接单证办理和管理、提单、通关、联运、仓储情况、船期预告、泊位使用情况、货运市场行情等信息,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功能。

与此同时,青岛港也必须建立和完善物流中心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活动供应链中采购、销售、存储、运输等物流环节的信息传递和管理的一体化,从而提高物流效率。

3目前对港口物流服务的研究方法目前对港口物流服务的研究主要从港口物流现服务状出发,以港口物流发展理论为基础,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规范和实证的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得出港口物流服务提升的战略目标,并为此制定相关的战略决策。

陈雷(2010)在《连云港港口物流竞争力研究》一文中采用多个指标相结合,进行横、纵向对比评价的综合方法。

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结合连云港港口物流的实际情况,将多方面的指标引入到影响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竞争力的因素中,采用连云港港口与青岛进行横、纵向对比其主成分的分析结果,不仅可以得到连云港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发展态势,而且可以对比出其优势与不足。

同时将SWOT-PEST矩阵引入综合评价系统中战略性的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来评价连云港港口物流竞争力发展。

王海俊(2009)在《上海港拓展港口物流服务的模式设计和策略选择》一文中通过分析上海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协整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证明上海发展港口物流完全是必须的、必要的,港口物流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为港口赢得竞争力,最后为上海港拓展港口物流服务进行模式设计及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1]王晨.营口港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 (04):120-121.[2]李满.中国港口物流服务业顾客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3]方奕,乐美龙.港口物流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航海,2009 (02):22-26.[4]王军锋,李书彦.宁波港口物流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综合运输,2008 (03):57-60.[5]孙秋高.加速发展浙江现代港口物流策略[J].水运工程,2009 (04):13-17.[6]王海平.建设港口物流服务大平台,促进环渤海地区协调大发展[J].区域经济,2005(03):18-19.[7]邬志华.长江港口物流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水运,2010 (05):20-21.[8]陈海蓉.青岛港港口物流服务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9]陈雷.连云港港口物流竞争力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10]王海俊.上海港拓展港口物流服务的模式设计和策略选择[J].水运管理,2009 (01):17-22.[11] BIRD J. Seaport and seaports terminals [M]. London Hutchinson&Co.Ltd, 1971.[12]SLACK B. Containerization, inter-port competition and port selection [J]. MaritimePolicy and Management, 1985 (06):23-26.[13]TALLEY W K.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port [J]. Port Economics: Research in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2006 (04):18-22.[14]GUNNAR ULDALL. special Advertising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Commerce[J].Electronic commerce, 2008 (09):33-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