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
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主体观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0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主体观 1.所谓历史主体指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一般地说历史主体是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 是具体地分析,到底是那些人才是社会历史的真 正创造者,在这个问题上便发生了分歧,产生了 两种对立的观点。
36
(2)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 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 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3)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 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37
6.唯物史观在历史主体问题上的观点是: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这种观点叫做群众史观,群众史观的理论根据 是唯物史观。
孙中山
希特勒
2.唯物史观承认历史人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 具有重要作用,并把这些作用归结为:他们是历 史事件的发起者;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组织者;他 们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活 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 列宁
5.英雄史观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占统治地 位,它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 原因、认识原因和阶级原因。
(1)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 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 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 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 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必然趋势。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 本质关系和必然趋势。
3
2.社会规律的特点 首先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
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 其次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
性规律; 最后社会规律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显
示的趋势性规律.
4
3.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存在着区别: 一方面使人们在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时,
动生产力的发展。 (2)当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就严
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 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 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 巨大的反作用。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正确把握和处 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稳定和协调也是 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劳动群众是人民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创造活 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29
第二节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社会作用
17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 决。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按照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的 顺序循环往复地运动着,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发 展,社会形态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也是生产方式 发展的历史。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 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 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生活 的其他方面,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方面,上层建筑利用自己的政权力量和思
想影响竭力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服务。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总要破坏同自己对立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14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 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 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
31
2.唯心史观认为是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 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 人物的指引下才能有所作用。这种历史主体观 叫做英雄史观。
超人是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 的创建者,是新真理和新道 德的建立者,是一切真理和 道德的评判者,是新世界的 不断更新者。——尼采
32
3.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
44
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都有作用,而我们在这 里所说的个人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在人 类历史上留下明显痕迹,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 响的著名人士。
马克思
毛泽东
爱因斯坦
45
牛顿
历史人物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性质,又可 以区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对社会生活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反动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代表人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 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 死路一条。”
——邓小平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服从并服务 于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以广大人民 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7.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8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 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自然物 质条件,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生活的社会物质条 件。
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 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者。因此,坚持唯 物史观,在历史主体观上必然是群众史观。
比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困难的多; 另一方面极容易使人们把社会规律中具有
的主体性特点误认为是主观性,从而导致唯心 史观。
5
•
二者的联系:社会规律尽管是人的活动的
规律,但它作为规律,同样是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
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
运动规律的。”因此,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
5.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及其作用
1.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 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 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
同革命一样,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是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形式。
15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意义
首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 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这一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
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四、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者,导致历史宿命论; 二是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
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3
4.英雄史观的理论根据是唯心史观,这种历史观有 两个主要的缺陷:
一是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 有揭示出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二是只看到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忽视了人 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34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
8
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规 律。
9
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具体表现: (1)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有力地推
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 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 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 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 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 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 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 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 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第六章 社会发展和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 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社会作用 第三节 社会规律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1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社会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系统
2
一、社会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1.社会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关系和
20
3.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是第一生产力。
21
4.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突出表现在阶级社会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是客观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6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两条: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
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 人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 系(即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些 关系可以概括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等范畴。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固 有的本质关系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