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设计
• 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 药物被清除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标。 仅从浓度上反应抗菌活性强弱,不能说明药物活 性持续的时间以及是否存在抗生素后效应。
抗菌药物的PK/PD结合参数:
• Cmax/MIC • T >MIC,给药后血清药物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以该部分占一个给药区间的百分比表示。 • AUC0-24/MIC(AUIC),24h血清抑菌浓度-时间曲线下 面积。
•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PAE) • 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ost antibiotic leukocyte enhancement,PALE)
• 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subMIC effect,PASME)
链阳霉素、四环素、 碳青霉烯类、糖肽类、 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主要参数 T>MIC和t1/2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T>MIC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PK/PD)
• 氨基糖苷类临床疗效:
Cmax/MIC:>8-10
• 血清药物浓度达到MIC的4~5倍时,杀菌作用达到 饱和,继续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提高疗效。 • 短PAE:T >MIC ≥40~50%,即血药浓度达到或超 过MIC 的时间达到两次给药间期的40~50%,细菌 清除率可达85%以上。 • 长PAE:AUC/MIC为125时是细菌学和临床疗效的重 要判断点。并非对所有细菌都要大于125,如对肺 炎链球菌,AUC/MIC在25~35范围就能有效地抗菌。
• 最佳给药途径、最适制剂、最适给药剂量和最佳
给药时间间隔
给药方案设计
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稳态血药浓度波动设计给药方案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清除病原菌 目的:获得最大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至最 低,同时避免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同时或短时间内先后应用。
Thank you!
• 选择期越长、选择性压力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越
易产生耐药。
• 需要抗菌活性强的抗生素或者适当增加抗生素剂
量,以提高血清(或组织)药物浓度,缩短耐药菌株
的“选择期”。
• 半衰期长而抗菌活性又低的抗生素较活性高而半 衰期短(体内清除快)的抗生素,其选择性压力显然 要大。
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 防突变浓度(MPC):指防止细菌耐药突变菌株被选 择性富集扩增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是限 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抗菌药物阈值浓度。 • 突变选择窗(MSW):指MIC99与MPC之间的抗菌药物 浓度范围,表示可产生耐药菌株的范围。MSW越宽 越可能筛选出耐药菌株,MSW越窄,产生耐药菌株 的可能性就越小。
大环内酯类药物
• 大环内酯类在组织与细胞内浓度较同期血药浓度 高,且各药物在体内情况及PD特征差异较大,难以 用某一参数描述PK/PD特性。
•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药物浓度≥MIC时才会产生 PAE作用,且在5~10倍MIC时PAE最长;细菌与药 物接触时间越长,其PAE越长。
• 对半衰期和PAE较长的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采用每 日1~2次给药方案能收到良好效果;半衰期和PAE 较短的红霉素,应按半衰期推荐的给药时间间隔 给药。
给药以维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型 短PAE时间依赖型 长PAE时间依赖型
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 峰浓度,PAE较长
抗菌作用与同细菌 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时间依赖且PAE 或T1/2较长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甲硝唑、两性霉素B、酮内酯类
β -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糖肽类抗菌药物
• 万古霉素显示时间依赖性,其最佳杀菌浓度为4-5 倍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率与Cmax/MIC无关,
而与T>MIC有关。万古霉素有较长的tl/2和PAE,故
盐酸万古霉素用法为每6~12小时静脉滴注1次。
缩短选择期或缩短选择性压力的持续时间
• 选择期(selective period):指体内药物浓度落 于细菌耐药范围内所持续的时间。 • 选择性压力:指抗生素浓度-时间曲线上低于MIC 的曲线下面积。
• 药物浓度<MIC
• 药物浓度>MIC
无治疗效果,不导致耐药
易选择耐药菌
• 药物浓度>MPC
突变
达到治疗效果,不出现耐药
• 药物的浓度>MIC、MPC
最理想的抗菌药物 (MPC低、MSW窄)
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SW
其他给药方案
• 抗菌药物的序贯给药方案:在感染的早期阶段采用
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方式给药,疗程一般为2~3天
PAE
• PAE与药物品种、细菌种类、药物浓度、药物与细
菌作用时间长短等有关
• 不同药物对同一细菌的PAE不同
• 同一药物对不同细菌的PAE也不同
• 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延长,其PAE也可延长
• PAE较长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一 般用AUC/MIC或Cmax/MIC作为预测参数,抗菌药物 给药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 对无PAE或PAE很短的药物,如B-内酰胺类药物,要 求T>MIC较长,大多采用一日多次或持续静脉滴注
待临床症状基本稳定或改善后,改为口服给药。
• 抗菌药物的降阶梯给药方案: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经 验性治疗的开始即选用广谱、强效抗菌药物,达到 迅速控制感染的目的;在用药48-72h,病情已得到 控制,此时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实验结果也已明确,
再换用有针对性的窄谱抗菌药物。
• 联合应用抗茵药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设计
王凤明
1111020128
• 给药方案(dosage regimen):临床治疗中,为了 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拟定治疗(包括药物品
种、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等)的计划。
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 安全、有效、经济
•喹诺酮类临床疗效: Cmax/MIC:>8-10(革兰氏阴性菌) AUIC:≥40(革兰氏阳性菌) • 头孢类临床疗效:
浓 度
Cmax Cmax/MIC
AUC/MIC
MIC
PASME
T>MIC
T>MIC: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
PAE
时间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 Cmax/MIC≥8~10或AUC/MIC ≥100~125时可或良好 疗效,亦可防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突变株。还
必须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病原菌种类和 患者的病情等设计最佳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分类
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定给药方 案 缩短选择期或缩短选择性压力的持续时间 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运用PK/PD一般原理指导制定给药方案
抗菌药的药效学参数
•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
可以同药物隔室模型特征相应的血药浓度公式,计
算最佳给药剂量和作用持续时间,并结合药物的 PAE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 其杀菌效应及其后效应与其血浓度峰值有关,只 需1/4时间在MIC以上疗效最佳,故无需在任何时 间都使其血浓度保持在MIC以上
• 这一类药物体内浓度越高,病原体清除越快
• 提倡一日一次给药,比分次给药疗效好,不良反应 小,如静滴要在2h内滴完
氨基糖苷类
给药方案的依据: • Cmax/MIC比值达8~10倍,临床有效率达90%。 • 较长的PAE,其PAE是浓度依赖性的,随着药物浓 度升高,产生的PAE时间延长。 • 具有首剂效应(适应性耐药)适应性耐药现象是可 逆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药物的杀菌活性可以恢复。 • 降低耳肾毒性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