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台风(飓风)

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台风(飓风)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台风(飓风)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在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

读下图,完成1~4题。

1. 9月15日10时至9月18日10时,台风“山竹”A. 中心气压不断降低B. 从低纬度地区移动到中纬度地区C. 风力先加大后减小D. 从强台风级最终转变为热带风暴级2. 台风“山竹”带来的天气现象是A. 风和日丽B. 狂风暴雨C. 炎热干燥D. 阴雨绵绵3. 台风“山竹”A. 影响的省区中对广东省危害较大B. 降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位C. 使经过地区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D. 能够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4. 云南省应对台风“山竹”的合理措施有①做好山洪、泥石流的预警巡查②切实做好风暴潮和暴雨洪涝的防范工作③要预防地震、滑坡等次生灾害④密切监测台风走向以及天气、水情变化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④【答案】1. C 2. B 3. A 4. B【解析】1. 由图示台风强度等级可知,中心气压先降低后升高;一直在低纬度活动;风力先加大后减小;从强台风级最终转变为热带低压,C项正确。

2. 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带来的天气现象是狂风暴雨,B项正确。

3. 台风“山竹”临近广东时为超强台风级,广东沿海面积广,受台风危害最严重;台风带来大量降水,提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下水位;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会破坏通讯设施,使经过地区的有线通信中断,不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台风“山竹”位于珠江流域,不能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A项正确。

4. 台风“山竹”会带来狂风暴雨,但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强降雨会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灾害,但不会引发地震,①④对,B项正确。

下图为美国东部地区某月13日天气形势示意图,14日,飓风中心向正北方向移动到华盛顿正东方向。

据此完成5~7题。

5. 图示月份最可能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6. 冷锋系统在甲城市附近停留时间较长,是由于A. 受地形阻挡B. 冷气团势力强C. 距飓风中心近D. 受暖流影响7. 13日至14日,华盛顿风向A. 由偏北风转为西北风B. 由西南风转为东南风C. 由正西风转为西南风D. 由西北风转东北风【答案】5. D 6. A 7. A【解析】5. 根据材料,图中东部海洋上出现飓风,则判断为夏秋季节,排除AB;根据陆地上此时的气压值较高,说明陆地的温度相对海洋较低,则最可能是秋季,排除C,答案选D。

6. 根据图中定位,甲城市中位于美国东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地,冷暖空气或者二者相交形成的锋面受到山脉阻挡,在此徘徊时间较长,A对;若冷空气势力强,冷锋则移动速度会较快,停留时间较短,B不对;飓风移动速度较快,离飓风中心近,则锋面不会持续停留,C不对;甲城市距离海洋较远,受暖流影响较小,且暖流不会影响锋面的移动速度,D不对。

故选A。

7. 图示时间为13日,华盛顿的风向为偏北风;根据材料,14日飓风中心位于华盛顿的正东方向,则判断华盛顿风向为西北风;故答案为由偏北风转向西北风,选A。

【点睛】飓风是一种强烈发育的热带气旋,往往出现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往往带来狂风、暴雨等天气。

北半球,在气旋的东侧常刮东南风,西侧常刮西北风,北侧常刮东北风,南侧常刮西南风。

秋台风通常是指9-11月生成的台风,其成员不如夏台风那样多,但威力却不容小觑。

2018年9月16日至17日秋季强台风“山竹”于正面袭击珠江三角洲沿海,对相关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据材料完成8~9题。

8.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台风强度秋季大于夏季,其最主要原因是A. 地转偏向力减小B. 低纬海区海水温度较高C. 地表摩擦力减小D. 植被进入落叶期,树木对台风阻力减小9. 虽然台风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

下列关于台风益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 削弱太阳辐射,利于作物生长B. 台风可使河口泥沙淤积,利于湿地的发C. 台风能促进沿海养殖业发展D. 为人们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答案】8. B 9. D【解析】考查台风的利与弊。

8. 夏、秋台风生成的位置差异不大,地转偏向力相差也不大,A 错误。

台风生成发展,需要有温暖的海水提供能量,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造成海温偏高。

海温偏高,积攒较多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

故B项正确。

下垫面差别不大,摩擦力相差不大,故C错误;台风一般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其形成强度与植被无关,故D 错误;9. 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降水可以缓解伏旱带来的干旱、高温,但削弱太阳辐射,不利于作物光合作用,不利于作物生长;风暴潮对海岸有较大破坏,不利于湿地的形成;台风带来大风、风暴潮,对沿海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台风带来降水,可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A、B、C 错,故选D项。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即热带气旋。

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下图为某次台风某时刻风圈范围分布图。

完成10~11题。

10. 除了受气压梯度影响外,九级风圈范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气温B.下垫面C. 地转偏向力D. 台风中心气压11. 图示时刻风暴潮最强的地点是A. 甲B.乙C. 丙D. 丁【答案】10. B 11. B【解析】10. 图中显示,九级风圈范围在海洋上较大,在陆地上较小,这是因为陆地表面摩擦力较大,使得台风外围风力减少,导致九级风圈范围缩小,由此可知,导致九级风圈范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下垫面,选项B符合题意。

台风发生在夏半年,陆地气温更高,从气温角度不会减弱风速,排除A。

地转偏向力不会影响风速,只改变风向,排除C。

同一次台风,台风中心气压相同,排除D。

11. 图中显示,甲和丁为九级风,而乙和丙为11级风,因此由风引起的风暴潮甲、丁强度较小,乙、丙强度较大,排除A、D。

根据台风中心的位置判断,乙处的气压梯度力由东北指向东南,向右偏转形成偏东,由海洋吹向陆地,由它引起的风暴潮受到陆地阻挡顶托,会加大其强度,因此图示时刻风暴潮最强的地点是乙处,选项B符合题意。

根据台风中心的位置判断,丙处的气压梯度力由东南指向西北,向右偏转形成偏西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低了陆地岸边的潮水水位,排除C。

二、综合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旋涡。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台风形成于洋面温度超过26 ℃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洋面上。

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台风发生的频率很高,一般发生在6~11月,因为这里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还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历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

下图表示西北太平洋(局部)热带气旋路径频率(1949—2000年)。

(1)说明图示区域热带气旋路径频率的分布特征。

(2)分析热带气旋很少向内陆地区深入的原因。

(3)分析图示区域9~11月台风威力仍然很强的原因。

(4)指出台风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

【答案】(1)热带气旋多在15°N—20°N的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向南北两侧和陆地减少;太平洋沿海地区(菲律宾、越南东部、我国东南沿海、韩国南部、日本)为陆上多发区,向内陆迅速减少。

(2)台风登陆后,地表摩擦力增大,风速减小;水汽迅速减少,凝结产生能量减少,台风中心上升气流缺乏动力,气压迅速升高,台风强度迅速减弱、消亡。

(3)7~9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图示区域附近,太阳辐射强,海水由于吸热慢,水温的变化滞后于太阳辐射的变化,9~11月海洋仍然维持较高温度,为台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此时北方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相遇,增加了风力和降水强度。

(4)暴雨洪涝、强(狂)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

【解析】本题考查台风的形成及危害。

(1)根据热带气旋路径频率图可以判断发生的位置,多集中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内陆少。

(2)内陆缺少台风形成的水汽条件,且较海洋摩擦力更大。

(3)7~9月受太阳直射,水温高,9~11月海洋降温慢,水温较高。

冷空气南下影响加强。

(4)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

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1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飓风是形成于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

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和地转偏向力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

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和登陆后,势力有显著变化。

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1)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简述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

(2)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分别说明在经过墨西哥湾和登陆后两个过程中飓风势力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4)说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在飓风侵袭时容易形成水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1)有暖流(暖海水)汇入;水体较浅,(海域封闭)受热增温幅度大。

(2)海洋水受热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形成强低气压,带动四周气流旋转汇聚。

(3)经过墨西哥湾时:势力增强;墨西哥湾水温高,有增温作用。

登陆后:势力减弱;缺少热量和水汽的供应;地面摩擦力强,减弱风力。

(4)飓风带来强降水(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遭受风暴潮(海水)侵袭。

【解析】本题以墨西哥湾沿岸飓风为例,考查影响水温的因素,水汽蒸发对飓风的影响及不同下垫面对风力大小的影响及飓风带来的危害。

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1)本题考查影响海水温度的原因:从洋流、地形、水域面积等方面进行分析。

据图,与同纬度的大西洋相比,墨西哥湾沿岸有墨西哥湾暖流的增温作用,水温较高;海湾较封闭,受外界的影响弱;同时位于浅海地区,水体较浅,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

(2)分析水分对热量的持续传输在飓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夏季海洋上气温较高,海水受热水分蒸发,水汽随大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热量,进一步加热空气并抬升空气,促使低压中心气压降低,形成强低压,并带动四周空气旋转汇聚。

(3)本题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根据材料进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飓风登陆之前,经过墨西哥湾,由于墨西哥湾水温较高,释放出的热量多及海洋上摩擦力小,飓风具较强;登陆后,由于缺少水分和热量的供应及受地面摩擦力的增大的影响,飓风风力减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