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读书笔记【篇一:选择的悖论】先从研究者们对一家超市内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成果开始说起:“来自哥伦比亚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在一个食品专卖店中摆了一张桌子,让顾客们免费品尝一系列不同种类的果酱,然后赠送他们一张1美元的优惠券,购买任意一罐果酱均可使用此券,在一半时间里,桌子上有6种口味的果酱,另一半时间里有24种口味。
研究者们有意没有加入那些最常见的口味,比如草莓味(以免顾客们简简单单地挑选常见口味),而且也没有考虑像柠檬酱这样的古怪口味。
”结果表明:比较过6种选择的顾客中有30%买了一罐果酱,但比较过24种选择的顾客中只有3%买了果酱。
有趣的是,24种选择吸引来的品尝者其实比6种选择要多——前者是60%的顾客,后者是40%。
研究者们提供的选择越多,顾客们买的就越少,而且购买满意度也越低。
而传统的观点认为更多的选择是件好事,因为这等于承认了人与人的不同。
研究者巴里.施瓦茨根据这个结果得到了这样的结论:“随着选择空间不断扩大,丰富选择的消极面开始显现。
随着选择空间继续扩大,消极面会渐渐加大,直到令人不堪重负。
到这个时候,选择不再是一种解放,而是一种折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压迫。
”但这样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因为事实上,超市中某类产品往往有很多不同口味不同规格供消费者选择。
巧合的是,在一篇名为《知你所爱与寻你所需:选择目标对决策满意度的影响》的文章中,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希娜.因加尔和她的同事们是这样说的:“尽管过多的选择也有害处,但消费者们需要选择,而且需要很多选择。
不过,选择的益处并非来自选择本身,而是来自于选择的过程。
只要让选择者们感觉到他们是意志自由的行动主体,已经在选择过程中成功地决定了自己的偏好和最终的选择结果,选择的重要性就会失而复得。
”他们发现,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井然有序地组织选择,真正地帮助消费者们做出选择。
亚马逊也卖果酱,不是6种,也不是24种,二是1200种以上,这要归功于它的市集工程与无数个小食品专卖商的合作关系。
在网上商店中,消费者能得到很多帮助。
有近乎无数种技术可以挖掘市场中的潜在信息,让选择过程变得更容易一些。
你可以根据价格、等级、日期和流派来分类。
你可以阅读用户评论。
你可以比较各种产品的价格,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转向google去寻找有关一种产品的详实资料。
推荐系统会把“像你这样的人”曾经买过的产品呈现在你的面前,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推荐往往正合你意。
即使你对一个品种一无所知,畅销排行也能揭示出最流行的选择,不仅能便利你的选择,也能让后悔错买的可能性最小化。
毕竟,如果其他所有人都选择了某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就不会太差。
其实,归根结底,可以用两句话进行总结:1. 选择的多样性是必要的,可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并刺激最终消费。
2. 网上商店最重要的是将多种选择有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并帮助消费者做出最合适的决策,这就要归功于推荐系统和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挖掘和研究。
更多精彩商业分析及管理类好文:/u/1566634085【篇二:读书笔记】《政策悖论》读书笔记《政策悖论》是当代政策分析领域的一部享有盛名的经典之作,该书体现了作者锐利的理论洞察力和独特的分析能力,展示了作者与一般实证分析不同的独到的政策分析维度,揭示了政策分析背后的价值倾向。
《政策悖论》例举了诸如公平、效率、自由乃至测度这些主要的政策分析范畴,指出这些看来平常的范畴背后的价值倾向,它们所反映的不同利益内涵。
这些价值的冲突(悖论)与调和体现在政策分析和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
读者可以从《政策悖论》中获得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的独到之见。
作者提出了四个理由说明了为什么世界需要政策悖论:第一,作者认为理性是人类思考和感知的一个狭隘概念,人们不得不经常面对悖论,而且人民路是可以生活在歧义和悖论中的。
原因在于,悖论之所以成为悖论是因为它从另外一种视野看待问题造成的结果。
假如我们可以跳出一种视野,我们也就可以很好的与他人相处,而不会有那么多的互相伤害。
政治学就更应该成为从不同视野出发来相互帮助的一种方式。
第二,政策分析领域是一个以经济学及其将社会看作市场的模型为主导。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是由一些不具备社区生活内容的原子式的个体所组成的。
这些个体具有各自独立的喜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相互交易的关系,为的是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就像许多社会科学家一样,作者不觉得市场模型是一种关于作者所知世界的令人信服的描述,因为作者也不愿生活于其间。
因此需要一种分析,这种分析应该是从社区模型出发,个体在这样的社区中生活于与其他人联系的网络中,人们互相依存和相互忠诚,在这里人们为公共利益同时也为个人利益奋斗。
这种分析不会像大多数经济学家那样把个体爱好当作既定的,而是会考虑到人们从什么地方获得世界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欲望和观点。
第三,政治学还没有找到能够十分令人信服或满意的关于政策如何构成的解释。
目前学界对于政策构成除了理性选择模型以外,政治学着们采纳一种非现实主义的生产模型。
而在诸如社福利、国防等不同问题领域进行的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政策制定是一种复杂而又具有很强随机性的过程。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领域存在着跨越不同问题的领域,跨越不同决策阶段的一般论据,因此需要一种政策分析模型形成可重复的论据和反论据。
第四,目前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领域崇拜客观性和一些确定的规则。
人们的目标是从政策行为中到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自动的导致客观意义上的最佳政策成果。
作者不相信对于“善”可以有客观的检验,或者说于对人们的行为来说有什么可以自发产生最佳成果的规则。
作者认为所需要政策分析应该是将政策分析概念、政策问题陈述以及政策工作看作政治主张本身,而不是赋予这些东西以某种作为普遍真理的特权。
本书共十五章,分为政治学、目标、问题和方案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章市场与城邦,作者提出了作为公理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分别是:共同体、共同利益、共同问题、保险、合作、忠诚、群体、信息、感情和权利,并将其与市场模型的公理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作者认为目前学界的社会市场模型将社会福利看作个体境况的集合,所有的行为都被解释为人们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为此,这样的市场模型没有为我们留下空间来讨论人们是如何为了公共利益而奋斗的。
而作者认为这些却恰恰是作为政策选择的基础的真正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问题。
第二部分从第2道到第5章,作者讨论了政策目标——不仅仅是具体政策问题的特殊目标,诸如在健康保险上的开支,或者是降低医疗成本;还包括了社区生活中的那些持久价值,正是这些价值带来了对于一些具体政策的争议。
这些价值中包括:平等、效率、安全和自由。
在这个部分,作者旨在讨论:在每一项政策问题的背后都潜伏着对于同样抽象的目标或者价值在理解上相互冲突的竞争。
这些抽象的价值是一个共同体所渴求的,可是人们却对它们做出相互矛盾的解释。
也许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相同的解释,政治分析人士的首要任务则是解释和澄清潜藏在背后的价值争端,这样就可以让人们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什么地方,然后走向某种折中调和。
第三部分第6到第10章论述了政策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在社会目标和道歉情况之间存在着差距。
在政策话语中存在着许多界定政策问题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像是一种语言,人们利用这样的语言来提出和捍卫相互的冲突。
作者认为可以从如何造成问题的角度(原因)、从采取不同观点的人群的角度(利益)、从提出问题的角度(决策)来界定问题。
第四部分从第11章到第15章,是关于政策的解决方案,更准确的说是关于冲突的当代解决方案。
本部分从所有的政策都会有意识的去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一假设开始,每一个章节分别来讨论带来这样变化的机制,如:形成激励和处罚(引导),制定规则(规制),告知和探寻(事实),规定权利和义务(权利),以及重组权威(权力)。
这一部分的共同主题是:政策并非仅仅是工具每一种政策工具都有其自身的功能,都有其自身的完成某项工作的适当性。
作者指出,目前标准的政治学的制定过程的模型先是决定政策方案,然后予以实施。
虽然在实施的阶段情况往往会出现偏离,但政策分析人士的任务就是指出什么是正确的或是最好的可以利用的政策工具,然后当情况出乎计划的时候指出问题所在。
作者不同意这种模型,他在本部分提出:每一种政策工具都是一个新的领域,都有其各自的实施规则。
对于每一种政策工具有都会出现不断的政治冲突。
每一种社会管制模式都就人们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以及他们之间可以如何相待和不可以如何相待划定界限。
但是,这些界限常常会受到挑战,或者是这些界限模糊不清而无法消除冲突。
或者是因为这种划分将利益和负担分配给了某一方,或者同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情况,界限会变得逐渐真实,并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了他们的意义。
就以上内容看,政策分析人士的工作就是要很好的理解游戏规则,以便了解标准的动议和各种有效的反动议。
总体而言,全书目标是要构造并提出一种政治分析,这种分析珍视人头脑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种分析赋予政治和社区以更多的价值,这种分析使潜藏在所谓科学真理背后的政治主张变得更加明显。
作者贯穿全书要论证的是:我们用来设定政策目标、界定政策问题和判定解决方案的每一个分析标准都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构造。
就平等、效率、社会尺度、因果关系、效能或者任何别的东西而言,都不在所谓的黄金标准。
没有什么能够成为社会上所有人都接受,并可以以同样方式影响每一个人的客观、平等的标准。
价值不是无关紧要的,作者认为人们会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带到他们的决策分析和制定过程中。
读完此书,联系实际,我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
公共政策领域处处存在着矛盾和悖论,其中政策目标之间、政策手段之间、政策目标和手段之间、政策目标和结果之间、政策手段和结果之间等的悖论关系非常普遍。
许多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出发点是好的,可在执行过程中却会出现各种与预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比如说欧洲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对本国居民提供从出生到死亡的福利,很好地解决了贫困、疾病、失业等社会问题,但是,这一政策却举步维艰,不但没有在这些福利政策下利用优势条件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反而造成了养懒人的不期结果,政府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再如北京公交低价的政策。
北京为了减缓交通拥堵的现象,政府在04年国务院“公交优先”政策号召下,大力投入财政资金,改进公交系统。
增开公交线路,购置新公交车,新能源公交,调高准点率等措施,但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其低价。
北京公交改革后的票制票价,取消了传统的公交月票,普票就低统一,持卡乘车打折优惠,普通卡4折,学生卡2折;为减少原月票卡持有者的支出,对原月票有效分段计价线路实行打折封顶,普通卡每乘次0.4元,学生卡每乘次0.2元。
果是月票无效线,4折应为1.6元,2折应为0.8元;在这种情况下,原月票有效线路和月票无效线路的票价仍有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