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公共选择理论
(3)公共选择的难题 ①偏好显示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个体对公共 品的偏好真实地表达出来。 投票作为普遍的偏好表达机制,未必能够充分发挥 作用。 ②偏好加总问题:当每个人对公共品给予不同的评价 时(显示出不同偏好),如何将这些偏好加总起来, 形成集体决策。 再有效的投票规则也无法实现将个人的偏好完全真 实地显示并无扭曲地加总。 以上两个难题,源于不完全信息和个体的利益冲 突。
4.当偏好强度不同时,多数票原则无法达到帕
累托最优。 5.完全的投票交易行为能够使帕累托效率实现; 6.互投赞成票行为:公共选择过程中,或明或 暗的投票交易行为。
本章小结
(1)在直接民主制下,投票规则的确定取决于外部成本和决策
成本的权衡; (2)如果要满足阿罗的5个条件,则投票程序将得不到唯一均衡 的结果; (3)放松阿罗的1个条件(无限制域,只能放松这一个,因为其 他几个是必要的),在单维选择下,单峰偏好的投票人将确保只 有唯一均衡结果; (4)根据中位投票人定理,这一均衡结果就是中位投票人偏好 的结果; (5)如果选择是多维的,则单峰偏好也不能保证有唯一稳定的 均衡结果。直接民主制下,公共选择程序在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 从而得到社会偏好上的功能是有限的。 (6)投票交易行为有助于多数票规则实现帕累托最优,但也可 能导致公共品供给过度。
(4)多数同意规则的优缺点:
优点: 与一致同意相比,决策成本比较低,容易通过决议; 缺点: ①存在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即便达到最优的通过 比例,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外部成本; ②当投票人规模很大时,单个投票人的选择对投票结 果的影响很小,有可能影响投票人的投票积极性; ③可能存在投票悖论,无法得到明确的均衡结果; ④无法表达偏好强度。一人一票,被否决的少数人往 往对决议具有强烈的偏好,但却无法表达。
二、直接民主下的决策机制分析
(一)投票规则 1.一致同意规则
决议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同意才能通过的投票规则。
(1)优点: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参与者是平等的,
能够避免“搭便车”; (2)缺点:决策的交易成本过高;容易导致机会主义 行为
2.多数同意规则 决议须经半数以上的投票人同意才能通过的投票规 则。分为简单多数(高于1/2)、比例多数(高于半数 以上的比例:2/3、3/4) 多数同意的比例取决于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的比较。 (1)外部成本:决议获得通过后对反对者造成的预期 损失。 (2)决策成本:为取得一致多耗费的时间和努力。随 着决策通过所要求的成员比例的提高,决策成本也逐 渐增加。 (3)当总成本(决策成本+外部成本)最小时,便确 定了最优的投票规则。
2.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研究非市 场决策的政治过程的理论(研究政治的经济学 )。 (2)方法论 坚持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个人主义方法论, 利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对政治交易过程进行分析。 ①个人主义方法论:理性的个人是决策的基本单位 ②经济人假设:个人在政治过程中也是自利的经济人 ③交易政治观: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一样,本质上也 是个人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交易活动,都是利益的 交换。
2.多峰偏好 多峰偏好:如果投票人的效用或偏好在离开某个峰点 后,并没有依次降低,而是先降后升,达到第二峰值, 称之为双峰偏好。如果这个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则称 之为多峰偏好。 3.中位投票人定理 ①单峰定理 ②中位投票人 ③中位投票人定理
根据单峰偏好和中位投票人定理,对前面的例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是否存在一种决策规则能够完全消除“投票悖论”, 能够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达到均衡结果并真实地反 映个人的偏好。 阿罗1951年提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把个 人偏好加总成社会偏好的理性方法,要么是强加的, 要么是独裁性的。换言之,最理想的投票规则是不存 在的。
(四)单峰偏好和中位投票人定理
通过适当限制个人偏好顺序(即放松无限制域假定),可以保 证得到均衡的投票结果,避免孔多塞投票悖论。
1.单峰偏好 如果将获得总净收益最大看作获得了最大效用,我们 可以给出如下几个概念: ②峰:投票人偏好顺序中最受偏好,从而效用最高的 一个点,该点所有相邻点的效用都低于它; ③单峰偏好:如果投票人离开这个最偏好的“峰”点 后,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依次降低,则称其偏好为 单峰偏好。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
1.为什么需要公共选择 (1)私人决策 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消费者偏好,决定资源用于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2)集体决策 不存在市场价格体系去揭示个人的偏好时,通过政治 程序将个人对公共品的偏好转化为集体偏好的过程。 (3)公共选择 集体决策的一种。通过投票来取代价格机制,决定公 共品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将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偏好 的一种机制或过程,是一种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 制。
(二)多数同意规则下投票悖论
①3个投票人:甲、乙、丙; ②3个公共品供给方案:A(小规模)、B(中等规 模)、C(大规模); ③3个人的偏好顺序:1(最偏好)、2(中等偏 好)、3(低偏好)。
(1)一般情况下,多数同意规则会导致均衡的结果出
现
(2)某些情况下,多数同意规则会导致“投票悖论”
一个集体决策规则应该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将个人 偏好加总为理性和一致的社会偏好: 1.理性条件。 2.帕累托最优。 3.无限制域(非强制性)。 4.独立性。 5.非独裁性。 阿罗通过数学证明,在至少存在3个备选方案的情 况下,任何一项投票规则都无法同时满足上述5个条件, 因此,在实践中,任何投票规则都不是完美的。
子作进一步的解释:
4.单峰偏好下的多维选择 (1)两种公共品供给量议案的投票人偏好 (2)三个投票人,两种公共品数量议案的均衡情况
(五)投票交易 1.在多数票准则下,每位投票人在决策过程中投票的 权重无法反映个人偏好的强弱。 2.议案的表决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项接一项地 连续表决 由此容易导致投票交易的发生 3.在多数票模型中,当所有人的偏好都假定为具有相 同权重,多数票就表明多数人的总收益大于少数反对 者的损失,多数票规则因此是帕累托最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