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情感培养的理论依据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对主客观关系的概括和深入认识与一贯的态度之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具体形式就是情绪。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情绪的动力作用在情绪的特性中,呈现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现象,这既是情绪两极性的表现,也是情绪动力性表现。
在管理活动中,当人的情绪处于增力表现时,就会促使其积极地思考和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活动、工作效率。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适当地加强情绪的增力,是必要的。
但当人的情绪处于减力状态,其活动积极性下降,思考问题时思路狭窄,活动不灵活,力度不大,容易使工作出现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情绪的智力开发功能愉快的情绪,不仅能激活大脑兴奋中心,而且能促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历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最宝贵的创造性思维,稍纵即逝的灵感,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况下产生的。
瓦特发明改进蒸汽机的关键设备冷凝器,是在散步时想出的,凯库勃顿发现苯酚的结构,是在炉子边取火时感悟到的;侯振挺证明“巴尔姆断言”,是在送同学上火车的火车站上完成的,等等。
心理学家哈洛克通过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等健康的情绪,能促进智力发展;反之,爱到训斥而引起的害怕、紧张、烦恼等不良情绪,则能阻碍智力的发展。
3、情绪的调节作用情绪的调节作用:是指情绪对认识和行为具有支配、调节、影响功能。
情绪能加强或减弱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进而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如果不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不能算是真正正常的社会人。
4、情绪的信号作用情绪的信号作用,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换句话说,是指人能把主体的愿望、需求、态度和观点,通过情绪的评价方式传达给周围的人或去影响对方。
了解掌握这些信号,有利于管理者通过对人情绪反应了解其心理需要的满足状况。
当代情感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教材的输送和课堂氛围的把握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已认识到情感因素对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而强调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的回顾隆安中学·梁明东开始工作自今,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在漫长的近20年工作里,我的总体感受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难,驾御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班级管理的效果每况愈下。
按理说,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应越来越强才对,但为什么倒是相反呢?经过几年的反思和对管理工作理论的学习,我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
这里边,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
客观原因主要有这么一些:第一,学生的思想一代比一代活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不同的社会存在必然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
学生的思想在新的多元化社会社会意识这个大背景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们接受各种思想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自由、更开放、更民主,或者说更前卫。
如果老师仍以绝对服从的传统思想去管理和要求他们,势必造成双方的冲突和对立;第二,随着独生子女一族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自小接受的挫折教育越来越少,而到了高中之后,他们遇到的社会问题日渐增多,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情况也变得更加严重;第三,师生之间的心理“代沟越来越大,思想沟通会变得更困难。
当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是兄弟姐妹的关系时,思想沟通比较容易。
但随着老师年龄的增大,而面对的学生则永远年轻时,如果老师不能保持自己的年轻心态,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格格不入。
而对人的管理,关键在于互相理解。
这些客观原因比较复杂,还有很多,大有文章可挖掘,但由于它不是本人要论述的内容,所以只能简单说明。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我没有能够将情感教育坚持到底。
关于情感教育,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故事。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
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石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快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根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快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快糖果说:“你已经认错了,再奖给你一快,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情感教育就是这么一种教育方式,它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建立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以情感育人,以人格的魅力折服人。
“文革”期间,有位老师在上课时,忽然有个学生冲到讲台来,挥手朝他的脸庞擅了一个耳光,并叫嚷着:“牛鬼蛇神,耍什么威风。
”这位老师气不打一处来,举手回敬了一个巴掌,并用江青的话到:“这叫文攻武卫。
”这一耳光把全班镇住了,这节课特别静。
“以毒攻毒还真有效!”老师心里特别高兴。
谁知第二天一早,这个学生被当工人的家长带到老师住处,家长了解情况后,当着老师的面把学生狠狠揍了一顿:“下次造反,剥你的皮。
”事情至此还没完,这位家长又把孩子带到厂里,在同事面前又抽了一顿,并向大家宣布:“我没有教育好孩子,你们的子女不要学我孩子的样。
”闻信后,老师赶往学生的家,看到孩子心灵受伤后可怜巴巴的样子,“以毒攻毒”的思想一下子全部崩溃了。
面对学生,他恭恭敬敬地鞠躬:“孩子,老师对不住你!”然后抱着学生,师生俩泪珠夺目而出。
后来,这位学生深受感动,从此努力学习,“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他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
这是一个我听来的故事。
由此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学生决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中,情感是教育中的润滑剂,大凡成功的教育都深深根植于教育者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沃土之中。
教育者中情感的缺失,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对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教师或变着法子严加体罚,或讽刺挖苦恶言相加,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对一般学生,或过分挑剔动辄训斥,或视若路人不闻不问。
当然,有些时候,教师的情感表现得相当偏狭,只对个别学习成绩出众、从不拂逆自己的学生偏爱有加,而大多数学生成了被遗忘的人。
至于那些成绩差、爱调皮的学生,自然就属于不受欢迎者,经常遭到教师的惩罚。
有时他们不听话,老师为维护自己的尊严,便罚他们到讲台站立,甚至有进一步的体罚,以达到震慑的目的。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杀鸡敬猴是训兽师的方法,学生是人,不是兽,只有适合育人的方法才能用。
维护课堂纪律的方法很多,体罚、辱骂甚至责备都是教师无能的表鹿洞书院制订的学规中有一条,叫“己所比欲,勿施于人;行有比得,反求诸已。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细细想来,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因为人是一个整体。
知、行、意、行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相互生成的。
凭经验我们就能知道,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容易导致疲劳。
更由于对事物的理解,远远不只是是一个单纯的理智问题,不单纯是一个观察、分析、推理的问题,它同时与人们的趣味、胸臆和襟怀相联系。
一个心胸狭窄、器局很小、情感偏执的人,往往不能冷静、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特别是当问题与个人利益有一定关联的时候。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被人忽视并多少有些自我贬抑,久而久之,被人关注、被人欣赏就成了一种强烈的、缺乏性的需要,其表现就会有一些病态的自恋和自大。
为了造就民主社会的建设者,给学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舞与欣赏,这对于防范和消除病态的自我中心和字膨胀,塑造民主的性格,十分必要。
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能与所有人平等交往,坚持自我的尊严和高度尊重他人的性格,这种性格是需要用真诚、关爱和平等的交往去培植的。
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简单了事,而要用感情去慢慢感化。
如果把事情简单化为了欲,把人当作了机器,用冷冰冰的机制或人际关系窒息人的生命激情,那就是管理动物了,而不是管理和教育人了。
在我们的心中潜存着一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都是需要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进而如何在学生的心中培植安全感、责任感、自豪感、神圣感、责任感,这就更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至于如何做到这些,我想,在学校教育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注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回想当年我带第一批学生时,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所以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
当时,我比较年轻,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思想上与他们沟通比较容易;加上出为人师,新鲜的岗位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干劲和热情,所以与学生的交往较为融洽。
在整个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和更多的等等交往与对话。
当时,我几乎倾尽自己所有的的热情与干劲,智慧和才干,服务于学生。
我几乎是每两周教学生唱一首新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开学之初,我很有心机地把学生的出生月日平均,把平均数定为班级生日,让学生在自己班级生日这一天,以各种形式度过;这就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和班级荣誉感;我还主编了班级刊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刊上发表文章,抒发自己对各种班内事物的心理体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饿成就感,我记得当时班刊的班名叫《润物细无声》;为使学生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为与学生有更多的等等与交往,我还不时组织学生外出交游;为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的感觉,我抓住学生中每一次不幸的机会,发动学生捐款捐物互相帮助;为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美感陶冶,为培养他们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我花费了不少时间阅读文学名著和欣赏优秀影视剧,定期利用班会向学生介绍名著和名片。
通过这么一些活动,使学生学会了感激、亲情、友谊、羞耻和精卫,师生之间的情谊也日渐浓厚。
我永远不会忘记发生在我第一批学生将要毕业时的一件事。
1992年,我母亲不慎从山上跌落受伤。
当学生了解这件情况后,他们自动捐款救助我,整个年级六个班学生捐款达一千八百多元。
由于当时我不愿由此而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好言劝说各班班长把钱由退了回去。
但还有一个班,后来由通过邮局,以“团风”署名,把四百多元钱汇到了手中。
我经过多方查询,没有人承认寄这笔钱,我只能心存感激收下了这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