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其二是反传统的个性主义主题;具体内容为关 怀的主题。表现局外人、流亡者,反英雄、反社 会,表现人的孤独、失落、人生的荒谬与虚无。
这两大主题还可以殊途同归为一大主题,即对 人的终极关怀。
中西小说主题的显著差异
西方小说注重主观、意识形态,常见的 主题——救赎意识、自我反省、精神探索。
中国小说注重客观,表现现实。
“传”两大类。
无论是“记”类还是“传”类,都体现 了描述奇人奇事的基本特征,它们常常把 人间世界和神仙鬼怪世界交织在一起加以 描写,着意安排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以使继承志怪小说而来的奇特怪异色彩更 鲜明突出。因此,以情节吸引人,仍然是 有唐代传奇小说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2.中国古典小说尤其长篇小说,偏 重于组合人物的描写。
“在欧洲每年出版的五万本书中,请您打开任何一 本来看。它们谈些什么呢?谈的是幸福。女人想有一个 丈夫或者某人想发财,想有权力和受人尊敬。对于狄 更斯的人物,一切追求的目的只是大自然怀抱里的一 漂亮的小住宅和绕膝欢跃的一大群儿孙。巴尔扎克的 人物所热衷的是高楼大厦、贵族头衔和百万金钱。”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有谁追求这些呢?谁也没有。 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愿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在幸福 上。他们总是渴望走得更远些,他们都怀着一颗折磨 他们的‘火热的心’。”
《阿Q正传》主题: (1)批判以阿Q、赵太爷等为代表的国民的
弱点或劣根性,即批判“阿Q相”,以引起疗 救。
(2)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 映农民的苦难;
(3)提出了农民革命和出路问题; (4)表现了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 精神。 (5)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资产 阶级的妥协性。
一参加中国婚礼的外国人夸新娘漂
亮,新娘谦虚地说“哪里”,外国人 愣住了,说“眉毛,鼻子,嘴……哪 里都漂亮!”
东西方的教育观念差别很大。
有一位美国人娶了中国老婆后才感 叹:“以前,我以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 明,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 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 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 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 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 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蒲松龄的儿子蒲箬《祭父文》认为, 《聊斋志异》: “大抵皆愤抑无聊,借以抒 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谈谐调笑已也。”
冯梦龙编辑“三言”:喻世、警世、 醒世
“载道”----通过小说达到“经夫 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的教化目的。
3.自娱、娱人
《快嘴李翠莲记》的入话开首有四句诗说:“出口成 章不可轻,开言作对动人情。虽无子路才能智,单取人 前一笑声。”
西方小说的源头——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
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菲尔丁:荷马史诗(希腊史诗)是“西方小 说的胚胎”。
理由有三: 其一,在体制方面为诗体长篇小说打下了基础。 其二,作为长篇叙事性文艺,具备了小说的基本 要素。完整的叙事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西方 小说的产生提供了范本。 其三,题材内容上具有传奇色调。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
苗条,体态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
笑先闻。”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
若巨雷,势如奔马。”
西方早期小说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大多也比较 简单,但发展到后来变化较大,特别是19世纪 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就比较复杂了,非常注重肖像 描写,往往不惜笔墨尽情渲染。
创作动机-----追寻探讨人和世界。
《少年维特之烦恼》 《安娜·卡列尼娜》 《巴黎圣母院》 《死魂灵》
创作动机-----外界事物的刺激、激发, 瞬息突发式的创作动机同灵感的产生。
究其背后实是作者厚重的生活积累和 情感凝聚。
中外小说主题 比较
中国现代小说的主题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五大类:
(1)社会改造与人生探索类。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药》,张闻天的《旅途》,冰心的《超人》等。
“他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 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 乌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冷静的眼睛如 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鼻尖肥大,顶 着一颗满是血筋的肉瘤。一般人不无理由地说, 这颗肉瘤里全是刁钻捉狭的玩艺儿……”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 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 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铅笔的小刀也是装 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 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 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 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4.期待传世 “言之不文,行而未远”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他写《史记》意在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期待得到世人理解。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传世”愿望就很 迫切,他曾致书于引为知己的王士祯,希望靠他的“游 扬而得传”。
《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 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莫泊桑在他的名著《俊友》中曾成 功地运用重复的手法来描写一个会计 师的肖像。
会计师是个矮个子,圆滚滚的。他 的脑袋像一个圆球,这球镶在另一个 被两腿托起的大圆球上,两条腿非常 之短,也像一对圆球。
由于莫泊桑在“圆球”上不断重复, 会计师肥胖的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4. 性格塑造
中国小说从诞生时起就重视对人物性格 的刻画。大多使用行为动作描写, 通过动作 细节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
孟子做此文要说明:
“人求富贵,应该遵循正常的途径,不要走 歪门邪道,以致连自己最亲的人也感到羞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
中外小说人物形象比较
1.中外早期小说的共同特点——重情节 构造,轻人物塑造的倾向。
《十日谈》《巨人传》
唐代传奇可分为“记”、
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但东西方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
在纽约国际笔会年会上,我国作家 陆文夫演讲后,有记者问道:“陆先 生,请问您对性文学怎么看?中国人 怎样看西方人的性解放?”陆文夫微 微一笑,轻 松自如地说:“西方朋友
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 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 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个性解放与妇女解放类。如鲁迅的《伤逝》、《祝福》, 郁达夫的《沉沦》等。
(3)反映农民疾苦与农村陋习类。如鲁迅的《故乡》、王鲁 彦的《黄金》等。
(4)非战类。如冰心的《一个兵丁》、叶绍钧的《潘先生在 难中》等。
(5)反帝类。如郭沫若的《牧关哀话》、郑伯奇的《最后一 课》、老舍的《小铃儿》等。
主题:反封建反帝;人的解放。
中国小说产生的源头——神话传说和史传 文学
明 胡应麟说《山海经》“文极赡缛,时有 可观”、“颇为小说滥觞”。
《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是后世志怪小 说的发端。
中外小说创作动机比较
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动机
1. 发愤著书----通过著书抒发“郁结之意”。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及《诗经》 的作者。)
现在,我开始用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观点, 理解我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你若呼求我,我必拯救 你。”
与精神救赎紧密相连的另一个主题是: 哲学思辨
——究竟人是什么? 人从哪里来? 人 到哪里去? 人的命运到底山谁来掌握? 人怎 样才能走自己的自由之路? 人的本性、理 性与情感,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人与 自然的关系,人与上帝、灵魂的问题,人 的罪恶问题 ,等等。
---- 王士祯《渔洋山人精华录》
西方小说的创作动机:
“心灵的诗歌与现状的非诗”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小说是作者探索在这个 成为陷阱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是什么?小说是在上帝离开了他 的宝座不再统治这个世界的时候,人开始探索不确定的真理的 时候出现的。也包括在意识流中追寻自己发现自己。”
儒家学说或儒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宗教信仰, 一种伦理化、现世化了的宗教信仰,一种非宗 教的宗教信仰。
“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恕” “立德、立功、立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重实用 轻思辨 重人事 轻鬼神 重现世 轻来世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 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 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 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 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斯蒂芬·茨威格《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人性人欲的解放的要求,到发财享乐、幸 福在人间的追求;对社会人生的孜孜不倦的探 索,对人类存在的苦苦深沉的思索。
人道主义----西方近代文学的主题
西方现当代小说的主题为:
其一是传统的人道主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具体内容为反对 帝国主义战争,呼吁人类和平及经济建设歌颂英 雄,同时也注重探索人性。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思来者。”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张竹坡称之为“第一奇书”:“生也不幸,其亲为仇
所算。” “《金瓶梅》到底有一种愤懑的气象”
“作者无感慨,亦必不著书,一言尽之矣。其所欲说之
人,即现在其书内。”
“作者必大不得时势”
“作者必遭史公之厄而著书。”
“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