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12.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第十二讲中西小说比较研究(2学时)教学重点:中西小说美学精神的差异极其成因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一、政治、经济背景(一)经济背景小说是一种市民文学,在其产生伊始,便具有浓厚的平民气质,而这种平民气质又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分不开。

中国小说的兴起始于城市经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的。

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一种满足市民阶层世俗要求的通俗小说样式形成了。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唐传奇。

在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同样反映了特定经济类型的历史作用。

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明,就是一种商业文明。

商业的发达和城邦的林业是平民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产生了与之相协调的文学形式,史诗与戏剧就是典型例证。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史诗和戏剧对于小说的产生影响巨大,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西方小说的题材、结构和叙述方法等。

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诞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兴起的时期。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表现的非常聪明机智,显然,小说是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同时出现的。

(二)政治背景中国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是唐传奇,这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

体现在文化上,就是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此,外来文化在唐代也找到了自由伸展的空间。

这种较为开明的政策和文化观使得各种类型的文艺可以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彼此交融,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小说的形成。

除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大大推进了小说创作。

行卷。

西方:骑士小说-中世纪政治的产物;人文主义小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启蒙小说-启蒙思想。

二、宗教文化背景(一)宗教背景1.神话与小说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小说的最初渊源。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小说艺术的一些要素。

在西方,神话也是小说的滥觞。

很明显,中西方神话对中西小说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从相同点看,中西小说均吸收了神话的叙事性特点,注重情节的迂回曲折以及人物塑造的个性特征。

从相异性看,在中西小说中则体现出不尽相同的神话精神,虽然两者都表现出抗争的一面,但这中间的内涵却大异其趣。

2.宗教与小说中西方小说由产生、发展到成熟,其中每一阶段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内容。

首先,宗教活动直接促成了小说的形成。

中国唐代的变文与俗讲对唐传奇的产生的作用。

其次,宗教给小说提供了思想的依托和大量的素材。

西方的两希文明是一切艺术的源头,而其中的希伯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

以《圣经》为代表的宗教典籍给后来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主题上的启示。

取材于《圣经》的小说不胜枚举。

(二)文化背景1.儒道思想与中国小说中国小说批评史,主要是以儒道的审美观点和文学观念为基本标准,儒家文艺观和道家思想都与以志异、志怪为基本内容、以娱乐性为基本特性的小说创作背道而驰,这反映出小说在中国发展的艰难性。

小说一直被排除在正统的文艺行列之外,这就造成了文人对小说的矛盾态度,也造成了中国小说的佚名状况。

由于从事小说创作的人,大都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所以儒家的美学观、伦理观、人生观全面渗透到小说中。

儒家的“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指南针。

而道家思想对中国小说主题和内容的影响也很深,历代都不乏表现人生虚幻、世事无常的作品。

中国文化就其主体而言,表现为儒道互补的局面,体现在小说中,就是志人、志怪两大主题既各自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历史。

2.两希文明与西方小说古希腊文明与古希伯来文明是西方一切艺术的发源地。

就小说而言,古希腊文明赋予它的是叙事技巧、情节布置、结构安排的知识;古希伯来文明主要给它的是主题的启示、丰富的题材以及宗教的精神。

古希腊文明因为史诗与悲剧而闻名,它们给西方树立了强大的叙事文学传统。

亚氏的“模仿论”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希伯来文明主要是宗教文明,表现出一种非常谨严的宗教意识,对其律法和教义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重视,这深深地影响到后世的文艺创作。

表现在作家创作过程的谨严与作品内容中的宗教精神。

正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铸造了中西小说不同的价值观、创作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一、实与虚(一)史传传统与现实主义中国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史传传统。

中国文学批评史,向来以史的标准评审文学作品,小说也不例外。

中国小说史上以史命名的作品不胜枚举,这构成了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主流。

小说创作的史化倾向,从创作实践上看,是因为中国悠久的历史给小说提供了大量题材,同时也在创作技法、结构形式上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但这些影响还只是表象,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影响。

由于小说在中国古代向来不被视为正宗,而历史却历来被奉为正统,因此,小说希望通过模仿史学,借史学的地位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这是中国小说史化的重要原因。

而西方小说现实主义则完全是有意识的主动介入。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小说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已经具有了现实意识,如《金驴记》。

西方的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史传传统虽然都以反映现实自命,但在美学形态上却表现出差异。

1.由于出发点不同,中国小说更注重从历史中发掘现实内容,用历史的事实去反映现实的意义;同时在行文中还夹杂大量的议论性话语,使得教化作用得以凸现。

西方小说则直接中现实中提取素材,让现实生活说话,通过情节展开和人物的描述,使主题自己浮现。

2.两者的现实精神也不同。

中国小说讲究经世致用、以古鉴今,虽内容五花八门,但总有一个原道的“主题”;西方小说则无所顾忌,主题鲜明多样,现实精神来得更干脆、果决。

(二)神话情结与浪漫主义言奇与浪漫共同构成了中西小说最为精神奇幻也最富有意味的景观。

相同点:1.从源头上看,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

而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

小说的两大特征——求奇与想象,正是对神话特殊想象力的继承。

2.从对象上看,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其创作必然要考虑到读者的兴趣。

好奇心作为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

3.从文体分工上看,小说以对奇人异事的描写弥补了中国文体叙述中的空白。

不同点:1.内容上:中国小说以神奇写神奇,西方小说从现实现神奇。

中国小说多专注于神异事物的描写,神鬼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虽然相通,却有一条分明的界限在对神鬼的描写中,多强调他们与人的不同,突出他们作为一种异化物质的存在。

通过这种非正常自然事物的描述,从而达到内容上的新奇,最突出例证是《山海经》。

而西方小说的内容则较少对神异事物的奇异性做直接描写,其奇异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幻化来实现的。

如《鲁宾逊漂流记》大跨度的错位。

2.风格上:优美与壮美。

中国小说的奇异具有非现实性,且与人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因而整体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

同时篇幅也比较短,给读者以轻松之感。

而西方小说的风格,由于叙述宏大和情节繁复,往往显得较为庄严沉郁。

(三)再现与表现中国小说的定义“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实际上兼有再现与表现的意思。

而西方,小说的写法Nove(所闻)、Fiction(虚构)。

其称谓的相似绝非偶然。

而是中西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已深切意识到这两者关系是有统一性的。

二、俗与雅(一)中间文体1.雅与俗的共存在内容上,小说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宽,往往能对社会图景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展开式的描述。

小说历来就是以现实的世界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在小说中世界的繁复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表现。

在语言上,小说能将极具文采的铺叙与日常生活的俚语并存,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口味和需要。

2. 雅与俗的转化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雅与俗的概念是相互转化的,雅不避俗,。

俗不避雅。

雅与俗的观念变化,正是文学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反映。

(二)才学小说与哲理小说才学小说是产生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小说之一种。

其作者一般是有才华的士子,想以小说“见其才藻之美”,以小说为谈论学问、发表学术见解的平台,而在主题上则遵从史传传统,宣扬儒道思想。

如李汝珍《镜花缘》。

VS哲理小说是西方18C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一类小说作品。

小说元素较西方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要淡化的多,重点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整一,而在于丰富的哲理性思考。

小说的内容多针对现实问题展开,以揭露和批判为主。

从思想文化背景看,才学小说和哲理小说都兴盛于理性和思辨精神很强的时代。

但二者亦有很大区别。

如由于请戴文字狱的兴盛,才学小说大多不关乎现实社会,是纯粹的形而上学式的学问。

而启蒙小说思考的则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人与道(一)中国小说的“明道”思想“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是中国古典文艺的核心思想,小说也不例外。

中国小说的“明道”思想主要有内外两重原因。

就外部而言,被视为中国正式小说的传奇,诞生于明道思想极其浓厚的唐代,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艺观,这种明道观必然影响小说创作。

在宋元明三代,小说创作的明道思想又进一步被强化,到了清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大兴文字狱反映在文坛上就是对于“文以载道”理论的空前重视。

随着小说的发展,其“经世致用”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其内在原因,则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正统文坛的承认和理解,使其一直处在在野的文学地位,便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被奉为权威和正宗的史传文学。

(二)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精神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使其对古希腊人本主义的继承。

自文艺复兴起,人本主义思想即成为西方小说创作的主流。

整个西方文学史就是对于人性不断发掘、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从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每一阶段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文主义巨著。

虽然人文主义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内容和风格,但人文主义精神却一直贯穿始终。

(三)人与道的变奏中国小说的明道精神与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精神,虽中心意旨都指向人,但着眼点却不同。

明道是要通过外在的本体——宇宙生命使人合于社会;人文主义却是要通过内在的本体——自然生命使人组成社会。

中国小说更多的是指向高于人本体的社会和自然宇宙;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兼有人道主义与人本双重内涵,本质上是以人的本体为中心的。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将道纳入到小说创作中来,这给中国小说带来的后果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明道传统的存在无疑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避免流于无聊和庸俗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明道又给小说在主题和内容上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使其变为宣扬道统、教化人伦的工具。

相比西方人文主思想则使小说更趋于人性化,其影响也有两方面:一方面,人文主义将人的概念输入小说之中,是对人和人类社会本质的肯定,另一方面,在执着于对人性反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有忽视社会责任的倾向。

就文学创作来讲,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对中西小说的影响非常明显。

从作品整体结构和内容组织上看,中国人和自然是和谐的共存,这使得中国的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温和的气质,比如大团圆式的结局,没有过激的矛盾冲突,作品内容平和、恬淡、朴实,情节显得琐碎、平淡和日常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