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回答“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经济、文化)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③文化方面,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阶段性、双重性)(1)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3月)提出了(C)A.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B.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袭(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C .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D.过渡时期总路线。
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属于资本主义的因素有(A、B、C)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 民族资产阶级C.个体农民D.合作社经济E.国营经济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属于社会主义的因素有(A、B、C、D、E)A.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B.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工人阶级的领导权E.人民民主专政7.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A、B)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物质基础)B.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C.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E.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8.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来源有(A、C、D)A.没收官僚资本B.没收民族资本C.陆续收回外国资本企业D.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E.没收个体经济9.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1949年3月),毛泽东提到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分时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以下对这五种经济成分相互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A、C)〔A〕国营经济成分领导其他四种经济成分〔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国营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个体经济性质相同(都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D〕合作社经济的前途是国营经济〔E〕合作社经济的前途是私营经济10.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指导性路线。
党中央制定这个路线的主旨是(B)〔A〕变革经济体制〔B〕变革所有制(是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C〕变革政治制度〔D〕变革生产力辨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经济。
【解题分析】这句话具有片面性,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含有社会主义因素。
当时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合作形成的,从经营上来看,它接受国家监督;从所有权来看,国营经济参股部分属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资产;从发展方向来看,它朝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
因此,当时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辨析: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答案要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才能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是走历史必由之路。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两种因素彼此斗争着,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直至消灭,从而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
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见书(3)两者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和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条件和手段。
3.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1)“一化”与“三改造”同时进行:“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具有两个保障“一五”计划——经济保障“一届人大”——政治保障4.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必要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必要性);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
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标志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26.7%。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究竟走哪一条路呢?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在1949年,不过是20.08亿元人民币(按1952年币值计算)。
中国的富农经济尤其弱。
据调查,大部分富农一年只雇78个劳动日。
靠中国这样的资本家、富农,能够把中国的资本主义一下子搞得那么发达吗?他们到什么时候才能积累起巨额的资本,使得他们能够去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和现代化的农场呢?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如果走,那就得走西方国家同样的路,即通过到非洲去掠夺和贩卖奴隶,依靠殖民掠夺,依靠对农民的剥夺,依靠对工人的压榨来积累原始资本,就得通过社会两极分化来造成少数资本家,使多数人失去生产资料。
而这些对中国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的不相符的。
(2)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5.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存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6.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7.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在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加上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内容。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