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
城市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都面临着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等进行全面调整与转型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芝加哥、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许多世界先进城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城市转型的风雨历程,它们的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将给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无锡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模式一:产业多元化战略――芝加哥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产业多元化战略一般是由原来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的产业格局,转变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无论是传统工业城市,还是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是世界城市经济转型中应用最广、最典型的转型模式。
下面以美国芝加哥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芝加哥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站到了各个领域的最前沿,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芝加哥是美国老工业城市之一,历史上芝加哥经济结构的主要基础是商业贸易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位于城市南部的钢铁工业、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以及市区的食品加工、印刷业历来是芝加哥的经济支柱。
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工业结构的转型,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就业岗位大量减少,1967年到1982年制造业就业减少了46%,有1/4的工厂被关闭。
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进行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到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基本完成了经济调整与转型,重新复兴。
芝加哥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可总结为以下方面:一是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芝加哥政府在分析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芝加哥充分发挥并加强了传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使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后,芝加哥逐步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的经济体系。
1990年至2002年期间,芝加哥服务型经济的重要地位急速提升,使其在商务服务业领域的表现毫不逊色于纽约,10年间服务业就业岗位总量增长了82%,达到56.58万人。
二是大力吸引投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作为一个国际城市,芝加哥大力吸引外资,到1998年底,大芝加哥地区共有外资企业3400个,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
除了外资,芝加哥也成功地吸引了不少本国跨国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芝加哥致力引进新兴高科技工业中的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门。
如波音飞机公司的总部原在西雅图,但当芝加哥政府得知波音公司为了接近市场而有意迁往美国中部地区时,主动向波音公司提出优惠条件,终于使波音总部迁入芝加哥。
波音总部的迁入为芝加哥带来了300多位高级市场管理、项目开发专家。
三是立足传统优势工业,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
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芝加哥并没有因为追求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而完全放弃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扶植如包装工业、食品加工及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
模式二:产业更新战略――伦敦创意产业推进城市更新运动产业更新战略,即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把原来从事资源开发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
如用三产替代二产,用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用高附加值产业替代低附加值产业,用“多产业支撑”替代“一产独撑”等等。
产业更新模式无疑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它摆脱了对原有资源的依赖。
下面以英国伦敦发展创意产业,实施产业更新战略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伦敦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产业更新,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和金融服务业城市成功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伦敦这个传统的工业中心开始衰落,环境污染和房地产昂贵等问题日益突出。
大伦敦规划指导产业向伦敦西部发展,还规划了里丁、斯拉夫、布拉克尼尔等新镇,并限制高污染工业的进入,这些都从客观上为新兴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伦敦开始实施以银行业等服务业替代传统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
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及其他一些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1/3,并且生产出40%的财富。
伦敦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和金融区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牵引作用。
伦敦金融区的GDP占伦敦GDP的14%,占整个英国GDP的2%。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伦敦的金融服务、商业服务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态。
但伦敦对此早有预见,成功借助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又一次优化和升级。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伦敦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核心产业。
在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彻底改变过去的商业模式,不再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来做思考,更强调创意、营销等概念。
位于伦敦东区的霍克斯顿临近剑桥大学,聚集了500多家创意企业和大量优秀的创意人才,是世界著名的创意产业园区。
《哈利波特》自1997年问世以来,全系列书已卖了2亿本,以数码特效制作的电影,首集在全球缔造5亿多美元的票房,一系列电脑游戏软件,销售也破数百万套;“古墓奇兵”系列游戏,全球至今已销售2800万套。
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第三大容纳就业人口的产业领域,是增长最快的产业。
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一年中伦敦的境内外游客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花费超过了60亿英镑。
据《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的数据,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估计年产值为250亿-290亿英镑,从业人员达到52.5万。
而且,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也远远超过全国的水平,2005年伦敦创意产业人均产值为2500英镑左右,几乎是全国创意产业人均产值1300英镑的一倍。
模式三:产业高端环节战略――新加坡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产业高端环节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以及产业的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并将一些传统的低端产业或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环节适时适度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
纽约、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是发展产业高端环节实现城市转型的典型。
下面以新加坡为例来探讨实施产业高端环节战略这一转型模式。
新加坡城市转型经历了一个典型的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发展历程,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全球典范。
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只有四百多万,却一直是亚洲经济发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1959年独立以来,新加坡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经历了三次成功转型,即从传统的转口贸易转向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打造亚洲国际金融中心;从“制造基地”转向“总部基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
如今,新加坡已经转变为云集了绝大部分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新兴工业国家,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典型的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发展历程。
在以总部经济为核心的城市转型过程中,新加坡主要推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政策大力引导奠定总部经济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全面接受了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后来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十分注重发展金融和商业服务业,政府先后制定《1972年度预算报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规划》(1981年)和《新加坡经济:新方向》(1986),确立了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
新加坡还制定了吸引“总部”的差别性优惠政策,包括特准国际贸易计划、商业总部计划、营业总部地位和跨国营业总部奖励等,对不同类型的总部给予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并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及设施。
如对从事五大商品交易的国际贸易机构,营业额超过2亿新元或具有全球贸易网络及良好公司业绩等条件的公司每年只征收10%的公司所得税;政府授予“区域总部”头衔的企业将享有15%的税务优惠;获颁“国际总部”称号的企业除享有区域总部企业的优惠外,还可获得额外优惠。
二是总部经济引导产业转型。
上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吸引大量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的同时,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又迫使企业将制造环节外迁,新加坡政府在此期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既使总部及研发部门留在新加坡,又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目前,新加坡制造业基本属于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拥有不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科技产品,被称作国际高新产业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现代服务业也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64%,其中商业服务(包括对外贸易)、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是服务业最主要的行业。
在金融(银行、保险、会计、律师、审计)、交通(快捷的空运、海运和高效的港口)、商业、酒店餐饮等领域发展迅速,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三是确立全球总部经济城市地位。
新加坡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东南亚乃至全球著名的总部聚集地之一,在全球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新加坡作为进军东南亚的起点,更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
目前,共约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其中许多世界500强公司,如惠普、壳牌、佳能、IBM、朗讯、联邦快递等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分部。
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电信、信息科技、化学、银行、保险、旅游、高级餐饮及建筑业等。
2006年6月1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瑞典伊莱克斯电器公司、英国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等8家国际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这8家国际企业区域总部将为新加坡带来857个就业机会和每年2亿多新元(约1.5新元兑换1美元)的商业开支。
大量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科技、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还吸引了众多银行的进入,从而使新加坡逐步跨入国际市场轨道,成为全球企业总部之都。
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模式为我市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也应注意到,由于城市规模、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的不同,其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模式也各不相同。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城市,应立足于城市自身特点、针对具体发展问题,有选择地借鉴并创新世界先进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我市属于传统加工制造型城市,可适当借鉴芝加哥模式,采取产业多元化战略实现城市经济的成功转型。
只有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在借鉴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才能探索出适合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特点的经济转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