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中叠音词重言词

《诗经》中叠音词重言词

区别《诗经》中的重言词和语词叠用及其他们的作用摘要:重言词是由音变造词而产生的单纯词,即重复两个音节构成的复音词。

其两个音节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单独使用;或者可单独使用,但是与叠用意义无关。

这是上古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方式之一。

语词的叠用,包括单字的重叠和双音节词的重叠,其中尤以单字的重叠最为常见。

是古书异例的一种。

《诗经》中,这两种形式的大量运用,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诗经、重言词、语词叠用、作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源。

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0余首。

这些远古时代留下来的诗篇,千姿百态,内容丰富。

它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描绘出两千五百多年前那漫长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面貌;它如同一首首优美的歌曲,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地吟唱,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抒发。

《诗经》的语言有很多突出的鲜明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诗篇中对重音词的大量使用。

这些重音词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重音词的分类而言,据统计,《诗经》中的重音词一共有359 个。

从意义角度划分,大致有绘景和象声两大类,但是在汉语中,象声词是只用其声,而不管字形的,各家在作注的时候也都是翻译为“……声”或者“……的声音”,例如“关关雎鸠”,关关:雌雄两鸟的和鸣声;“大车槛槛”,槛槛:车轮碾过的响声。

参考黄伯荣、廖序的《现代汉语》,可知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而成。

参考吴泽顺主编的《古代汉语》可以知道,重音词就是重复两个音节构成的复音词。

可分两类:一类是单音与词义无关,另一类是单音与词义有关。

那么就从这个角度来简单分析《诗经》中的叠音词。

重言词单音与词义无关重言词是由音变造词而产生的单纯词。

其两个音节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单独使用;或者可单独使用,但是与叠用意义无关。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要要学草虫之韵。

……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在这一段论述中,刘勰指出了重言词在描摹情状,传声绘色,表情达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诗经》中,重言词的主要功能是拟声摹状。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

先声后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南宋朱熹的《诗集传》具体解释为:“兴也。

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

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尔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

河,北方流水之通名。

洲,水中可居之地也。

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说文解字》:“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即“关”的本义就是关门。

可见叠字义与单字义无关。

《诗经·周南·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

”《说文解字·土部》:“坎,陷也。

”《诗集传》:“坎坎,用力之声。

”坎坎在此摹拟伐木声,与坎字本义“低陷”无关。

同一事物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叠字来修饰,反映了在我国上古时代汉语词汇已经发展到相当丰富、发达的水平。

多种叠字的交相使用,使诗句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表明了汉语词汇的日趋丰富。

例如,鼓钟是上古时期重要的礼乐之器,在重要的场合都会出现,因此在《诗经》的不少篇章中都提到了鼓钟,并且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叠字来拟声摹状。

《大雅·灵台》:“鼍鼓逢逢。

”《诗集传》:“逢逢,和也。

”《小雅·采芑》:“伐鼓渊渊。

”《诗集传》:“渊渊,鼓声,平和不暴怒也。

”《周颂·执兢》:“钟鼓日皇醴。

”《诗集传》:“醴日皇,和也。

”同样是鼓钟之声,却用了不同的叠字来形容它的声音。

单音与词义有关另外一类是由语法造词而产生的重叠式合成词,或称“叠根词”。

这类词属于单音词的重叠使用。

故而单字也可独立使用,单用时的意义与重叠后的意义有的相同,有的相关。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说文解字·夭部》:“夭,屈也。

”夭的本义为弯曲,《说文解字注》指出其引申义为“少壮貌”,“夭夭”的意义也为少壮貌。

《诗集传》:“夭夭,少好之貌。

”夭字叠用后意义与夭单字的引申义相同《大雅·思齐》:“肃肃在庙。

”《毛传》:“肃肃,敬也。

”《书·洪范》:“恭作肃。

”肃的本义为恭敬,肃肃的意义也为恭敬。

单用与叠用意义相同。

《郑风·清人》:“驷介麃麃。

”麃麃;亦作镳镳。

英武的样子。

又指盛多的样子。

《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古人都喜欢借物抒情,其中关于草木的描写很多,他们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诗经》中也有很多写草木茂盛的样子。

同样是写草木茂盛的样子,但却运用了许多不同的叠音词来描写。

《周南·葛覃》:“维叶莫莫”,“莫莫”表示葛叶茂盛的样子;《周南·桃夭》:“其叶蓁蓁”,“蓁蓁”表示桃叶茂盛的样子;《小雅·采菽》:“其叶蓬蓬”,“蓬蓬”表示叶子茂盛的样子;《秦风·蒹葭》:“蒹葭苍苍”,“苍苍”表示芦苇茂盛的样子。

语词叠用语词的叠用,包括单字的重叠和双音节词的重叠,其中尤以单字的重叠最为常见。

是古书异例的一种。

在《诗经》中,这种现象的运用不亚于重言词。

从字面上来看,重言词和语词叠用的功能应该差不多,但是仔细分析,重言词是一类词,其形式为“AABC”,语词叠用则是古书异例的一种,其形式为“ABAC”,它们的功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从上面对重言词的分析来看,重言词的主要功能是拟声摹状,而语词的叠用的功能则更多的要与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起来,有的加强表达效果,相当于赋和的效果,有的用于一章的开头,引出下文的内容,相当于兴的效果。

副词叠用《诗经·大雅·绵》:“迺慰迺止,迺左迺右。

迺疆迺理,迺宣迺亩。

”这是周代奴隶主阶级颂美其祖先古公亶父开国功业的诗歌。

朱熹云:“……四章言授田居民。

”迺,同“乃”。

详细的描写出了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营建了公室房舍的场景,四句叠用八“迺”字,形成了一个短小的排比句,结构整齐,叙写劳动场景相当的具体生动,这样记述历史事件也较为真实。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诗经·大雅·荡》:“曾是强御,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

”方玉润评:“一、二章贪念二字是厉王病根,故先揭出,作全诗眼目。

”文王长叹:“竟然这样自恃强梁?竟然这样暴敛如狂?竟然这样高居位上?竟然这样做官称王?”曾:zēng,犹“乃”,竟然。

是:如是。

四句叠用“曾是”构成一个反问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的气势,更强烈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这样的方式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如”字的叠用《诗经·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壎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西周厉王时期,政治黑暗腐败从各方面对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在那些暴力统治力下,人们不敢直斥时弊,因此,当时的卿士凡伯就只是假托劝戒同列之词以对厉王进行讽喻和谏诤。

上天诱导下方之民,如同奏埙、篪,和谐其因,如同佩璋、圭,契合不分,如同拿取,提携,不费精神。

至于全词多用正言直说,也使其更具后代谏书的作用,作者心胸之坦荡、感情之激切于此可见一斑。

而叠字的多处运用、比喻对照的生动工整等,又使它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性。

这首《板》与另一首《荡》同以讽刺厉王著称后世,以至“板荡”成了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专用词,其影响之大,不难想见。

有时候,同样的字叠用,它的功能有所不同。

例如:《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载:且,则也,语助词。

在本句中,是将然之词,即“且沉且浮,则沉则浮”,指船身随波起伏颠簸。

《诗集传》云:“以兴未见君子而心不定。

”借助船的沉浮,引出了女子的心情。

《诗经·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此句中的载,和上句相同,载,乃,或训“则”。

二句以泉水有清有浊,比兴权贵却浊而不清。

《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

载,辞也。

词缀。

嵌在动词前边。

形容乘坐马车急骤奔驰。

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

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

“载驰载驱”,就形象的表现出了一种车马奔驰的状态,类似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由此可以看出,语词叠用,和这个语词没有关系,主要作用在于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语言气势,有一定的排比作用,也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重音词和语词叠用在诗经当中大量出现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其符合了《诗经》诗歌的特点,满足了其押韵的需要,可见叠音词在《诗经》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为写情达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袁梅《诗经译注》青岛出版社. 1999吴泽顺《古代汉语》吉林文史出版社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2005《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