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3

浅谈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3

论文序号:159广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之间精神追求的异同论文作者:何建慧准考证号:010*********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指导教师:刘浈主考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完成时间:2013 年 5 月浅谈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之间精神追求的异同汉语言文学何建慧指导老师刘浈内容摘要: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

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

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精神追求;异同山水田园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

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诗歌淳朴,自然,富有韵味。

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中来,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孟浩然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风格恬淡孤清,但是他善于发掘自然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情与景的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以清旷冲淡为主的艺术风格。

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

他们歌歌风格的不同与其内心精神追求的不同有着必然联系。

现在就他们的诗歌去分析精神追求的异同。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唐代田园诗派,一直影响到后代。

王维、孟浩然继承了六朝山水诗传统,艺术技巧又有发展,给后世山水诗带来较大影响。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较高。

王维是该派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鸟鸣涧》等,孟浩然和王维齐名,名篇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现在我们来谈谈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这三个山水田园诗人之间的异同,看看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怎么样的。

一、陶渊明入世的精神追求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益“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

使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的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

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领略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镜般优美,令人神往。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购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能够在人们的精神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不仅因为其所营造的田园氛围,所描绘的田园生活能够吸引我们;也不仅因为其所展现的澄澈、明净的风格,所流露的真切、自然的情感能够感动我们;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还具有一种建立在诗歌内容和诗歌艺术特点之上的诗歌精神,那就是自由、随性的精神境界。

二、孟浩然纯然的精神追求孟浩然(689~740)年轻时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

40岁前,他一直读书习文,为应举入仕作准备。

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离开家乡,到长安去应举。

然而事与愿违,他竟然落第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仍然仕进无门,开元十七年冬他返回家乡。

开元十八年(730)他北上洛阳,又从洛阳南下游历吴越一带,直到开元二十一年仲夏,孟浩然才回到家乡。

开元二十五年(737)阴历四月,诗人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

张九龄到荆州后,将孟浩然请到自己的幕府中。

但第二年立春后不久,孟浩然辞幕归家了。

孟浩然出身贫寒,以功名改变家境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同时家世也影响到人际的交往,在古代尤其如此,这些或多或少影响到了他。

当他考取功名不第时候,当他因诗触怒皇帝时候,当他连幕僚也做得不顺心时候,他能从哪里寻找安慰呢?儒家思想和现实的碰撞带给他的是痛苦,只有道家思想给他以安慰,所以后期的孟浩然,理当是道家思想的忠实粉丝。

满怀失意的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

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布江东沿海一带的山山水水。

一个纵情山水自得其乐的文士形象。

他内心曾经怀着积极的抱负,但却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岁晚归南山》就是其中着名的一首:“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面对仕进无望的残酷现实,他的诗句流露出了痛苦与郁闷。

因此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孟浩然晚年的诗都表现在一个“真“字,到了晚年他认为功名利禄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对隐居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向往,在隐居中保持着人格的纯洁。

如他的着名的诗篇《早发渔浦潭》:“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作为一个盛唐诗人,孟浩然以高妙的笔力,将自然的生机复苏的意境诉诸于文字,以反映孕育于自己内心的时代精神。

孟浩然的诗歌同时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去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写田家留饮的情景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情。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与陶渊明诗“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口吻相似,但是孟浩然借以陶渊明的口吻抒发自己的坦荡襟怀,显得清新、飘逸阔达。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

对仗工稳二不纤巧,写景混成二不刻画,作律诗而知取法古体,学陶诗而有变化,故有创意。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

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

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

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总的来说,孟浩然诗的成功在于他善用奇绝而又自然的艺术,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把自己生活和内心的美,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上承陶谢,下启王维,在中国山水诗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

因为孟浩然的山水诗大都在一片清幽之中即景会心,伫兴造思,将客观景物同主观情致相结合,开掘出被主观情志异化的自然美,以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韵味悠长。

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悠远凄清的意境,形成了清幽淡雅的风格。

孟浩然的山水诗创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诗派的基础,使盛唐山水诗沿他开辟出来的道路走向繁荣。

三、王维超然的精神追求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而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的王维系官僚贵族子弟,年少才高、诗艺杰出,开元初到长安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王维被叛军所拘,系于洛阳,迫受伪职。

两京收复后,责授太子中允。

历尽劫难,身心受辱,王维雅洁清高的自尊心受到致命一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