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是对儿童认知展理论发展研究的起源, 他的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判断、梦、模仿和游戏等理论认知不仅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以及哲学史上被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而且对当今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30 年中,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对皮亚杰的理论作过阐述和运用, 在此, 笔者仅对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理论给中国幼儿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作进一步探讨。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至青少年时期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认知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主要是通过以守恒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运算来划分的。

四阶段相互联系,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不可逾越, 只有完成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可步人下一阶段, 每一阶段在整认知发展中均不可或缺。

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一2 岁左右)婴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 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b.前运算阶段(2 一7 岁)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重视外部活动, 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 表象性思维” 。

c.具体运算阶段(7 一1岁)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d.形式运算阶段(12 一巧岁) 利用语言文字, 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 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概括出三个特点: (1) 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 不能跨越, 也不能颠倒。

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 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 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

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八
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燕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期限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

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 或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 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

(2)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 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 就能从事与该阶段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3)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

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 并为后者取代。

二、皮亚杰儿童教育理论与幼儿语言习得
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推导出, 在儿童语言学习中, 通过何克抗的研究儿童从出生到“ 具有熟练口语能力” 大致经历以下4 个时期:
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 个月左右): 在这一时期中, 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 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 也听不懂任何词语, 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感觉, 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 所以仍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

2.言语准备期(7 至1 或12 月): 在此时期中, 婴儿已开始能对话语进行初步的理解, 还能通过简单的体态语与成人进行交流。

这是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建立的时期, 而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则是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

3.言语发展期(1 岁至两岁半左右): 在这一时期, 儿童已能以主动方式参与言语交际活动, 但是这个时期儿童所使用的语言还是不成熟、不完整的, 属于幼儿的特殊语言, 这种特殊语言的发展又可以划分为独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三个子阶段。

4 言语成熟期(两岁半至4.
5 岁或5 岁) : 两岁半以后,由于儿童的实践活动(游玩、学习等) 日益增加, 和别人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 言语能力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 口语言的掌握逐步熟练与完善。

由以上分析可见, “ 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儿童“ 言语准备期” 的后半段, 即在1 或12 个月前后; 而“具有熟练的口语能力” 则是在儿童“ 言语成熟期”的后半段,
即是在4 岁半或5 岁左右。

这不仅是母语学习的最佳时期, 也是儿童学习外语的有利时期。

同时皮亚杰也提出了对于儿童语言教育的理论, 他反对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教育, 但不反对教育的作用。

相反, 他认为成熟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而社会性经验也就是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才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当我们强调经验因素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时, 实际上已经蕴涵着对教育因素的重视了。

因为系统的教育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受外物, 获得经验。

也正因为这一点, 教育因素才会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但是, 通过教学来加速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 不能超越发展的阶段搞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所有教学活动的侧重方面都应放在加强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儿童进行一种死记硬背的“记问” 之学, 而应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和头脑运算来获得知识。

这样, 他的思维能力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方面, 皮亚杰提出“ 理解即发明”的论断, 意指对
任何现象或事物的理解, 都要通过充分的活动对它进行重新建构或发明。

这是智力的基本功能。

基于此, 皮亚杰大力提倡活动教学法。

这里的“活动” , 一方面从功能的意义上讲,是指建立在兴趣上的行为, 另一方面从执行的意义上讲, 是指某种外在的运动性质的操作。

在婴幼儿时期, 后一种活动即具体的动作是很有必要的, 随后便让位于前一种即“ 内化的动作” 。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 活动” 都是指具体动作, 抽象的思考也是活动。

三、儿童语言教学的关键
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所以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思维发展过程及其与语言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 在儿童语言习得教学中要主要把握以下3 个关键:1.幼儿时期(约6 岁),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 并非毫无准备而是已经具有坚实的基础。

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的调查已经表明,5 一6 岁的学前儿童其口头词汇已经掌握35 加个以上。

在这一时期为语言习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2. “ 以语言应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从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可以看到, 任何民族儿童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中(4 一 5 岁之前) 无师自通地熟练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 原因是儿童在与人交际和沟通的过程中, 即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学习到的。

学习语言是为了沟通和交流, 所以学了立即就用。

而且力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用。

3. 应当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的培养结合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 语言与思维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 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的培养结合起来, 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反而会达到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 在结合语言能力的训练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 不能只考虑基于语言概念的逻辑思维这一个方面, 也不能只考虑基于表象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这一个方面, 而应当将人类的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结合起来培养。

此外, 皮亚杰还认为, 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

由于不同认知阶段的语言学习者有着不同认知心理特点, 所以, 到目前为止, 专家们对于外语学习的临界期问题还尚无定论。

比如: 就“具有较成熟的超前反映能力的认知结构达到了发展最高峰”的成年人而言, 他更擅长于词法、句法方面的学习, 可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又使成年人产生焦虑或抵制情绪而不愿去顺应新的语言, 从而限制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而对于一个处于“ 前运算阶段的推理还处于半逻辑状态”的2
至7 岁的儿童来说, 虽然只在语音学习方面略显优势而其它能力欠佳, 但是由于他具有惯于顺应新刺激的认知心理特点, 所以对新的语言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

当然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 表现是极为多样和复杂的, 所以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这一
理论, 为它做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 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 99 .
[2]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上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