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特点
传统的东亚国际体系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它在经济上
属于朝贡贸易,在政治上体现为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外交关系.著名学
者费正清认为19实际的中国外交政策实在抵抗其传统的背景即朝贡
体系下展开的.在这个体系中,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头领,其周边的
小国就像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在规定的年限内派遣使者向中国表达敬意.这些国家总是可以从中国皇帝那里得到比他们供奉给皇帝多得多
的赠品,皇帝也会授予那些藩属国的统治者以绶带和金印,以赋予那
些统治者以统治的合法性,而中国的皇帝也能够通过这种册封方式来
表现其作为天子的权威。
中国的朝贡体系有四大功能:政治上,获得政治统治地位的合
法性,国际关系上为东亚提供特定的国际秩序;经济上,促进中国与
各国经济发展,以奢侈品交易为主;安全上,为东亚创造相对和平的
安全环境,至少和欧洲相比,东亚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全的幻境;文化上,促进了文化的双边交流。
中国的朝贡体系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
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使用手段不同,同一手段可能是正反两方面的
运用。
正式的国际性朝贡制度开始于汉代,作为当时一个非常强大的
国家,汉朝主要接受了来自西北和北部地区的那些藩属国的朝贡,当
然那些国家通过朝贡可以与汉朝和平共处,以保持其内部政治的独立性。
当然也有一些朝贡来自于南方的小国。
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
足鼎立,三国都想成为正统,吴国向东南亚国家派遣外交使节,并邀请蛮夷拜访吴国君主。
魏国国君也曾经接见来自日本的外交使节,并授予国王以金印。
这种中国朝贡活动正是其正统地位的体现。
到了唐朝,这种体系得以扩大,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国运昌隆的王朝,在唐朝强大国力的威慑下,许多蛮夷政权纷纷派出世界来中国进贡。
唐王朝为了更好的进行朝贡贸易,设立了一个鸿胪寺。
宋朝,随着都城从汴京迁到临安,其经济政治中心也开始南移,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联系更为发达,朝贡制度进一步完备起来。
明王朝是朝贡体系发展的巅峰时期。
其制度设置十分缜密。
首先,限制朝贡期,明朝规定,大部分的东南亚国家都是三年一朝贡,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规定只能够十年一朝贡。
其次,关于贡道的规定,明朝对于海外各国的进京路线做了详细的规定。
各国的朝贡使团必须严格按照明朝政府划定的贡道进贡,不得擅自更改。
这既是对传统习惯的沿袭,也是出于对航海规律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
最后,建立准贡勘合制度。
为了防止有人假冒外国使节,骗取朝廷的上次等不法行为,明朝政府特别设计了一套勘合---贸易许可证制度。
该制度规定,凡是使者来中国,必须验证勘合的真伪,没有勘合或者使用假勘合的将被拒绝入境并且将会被法办。
勘合制度的推行,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朝贡发展到了及其完备和缜密的程度。
清朝一代,和前代相比朝贡的数量大为减少了。
清王朝对朝贡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
他没有大量派人到海外各国进行宣传,以此来鼓励朝贡,也没有专门到东亚国家进行特别的册封典礼。
但是,出
然而受冷战思维的限制,美国的对华态度将新中国推到了苏联一边,尽管苏联起初对新生的中国抱有怀疑态度,但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斗争等诸多因素下,中苏实现了友好同盟,中国确立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在平等独立的基础上办外交,并与苏联订立了军事同盟,这样就使新中国多了苏联这个强援,由此,中国迅速巩固了新生政权,维护了国家安全,并且从苏联的到了经济财政援助,对恢复国民经济,提高国际地位有重大作用,虽然在南斯拉夫问题的不切实际和与苏联定力军事同盟对日后的限制让一边倒政策有了局限性,但是,在当时的国际情况下,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外交方针。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
这个还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民族独立国家慎重建立了外交关系,使新中国得到了更多国际力量的承认···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外交军事并用,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引下,中国同印度处理了边界西藏问题,又妥善的解决了老挝柬埔寨的问题,在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外交代表团的带领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大放异彩,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形象,这个新中国是一个追求和的政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盎然屹立于东方的大国,它正以崭新的姿态努力的融入国际社会···
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中国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同时对抗美苏的压力。
在这个
时期,中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加强同它们的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转变了对美苏的态度。
由于战略利益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中苏关系破裂,然而乒乓外交打响,中美实现了跨洋握手,两个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都不相同的两个国家走到了一起,这也正印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和美国搞好关系而作出的努力,中美建交,带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外贸发展,引进技术及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是中国外交的灵活之处。
但巨大的差异是一个现实问题,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正常化后的两国关系仍然充满了斗争,两国的战略关系,台湾问题,国内政治问题等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发展,。
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着台湾问题,存在着政治文化各种差异,因此中美的关系是脆弱的,但由于中美之间的战略厉害关系和经济上的相互需求,因此每当中美关系濒临破裂的时候,中美双方又总能找到妥协的方法,避免双边关系大幅度倒退。
九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
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点,即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又避免人为属地,自我孤立的做法,中国对苏东巨变泰然处之,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与新独立国家的关系,迅速理顺了与原苏东国家的关系。
同时,中国又
致力于改善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与以色列,韩国,印尼,新加坡等国家的外交关系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又一次建交高潮,中国巧妙利用中东国际关系新变化,打破西方制裁,使西方重新认识到冷战结束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
中国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回首二十世纪的新中国外交政策,主要特点都离不开一个字“和”,奉行的是和平共处原则,和谐相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虽然多极化已是未来趋势,但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都在埋头搞经济,经济因素在各国外交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国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压迫的历史,在取得独立和解放后,也面临着巩固来之不易的独立,恢复国民经济的共同任务,所以,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斗争中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当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遭到外来侵略时,中国总是旗帜鲜明的支持他们反侵略的立场,中国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谱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
运动史的重要篇章,为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友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畏强暴,主持正义的形象。
大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等的合作。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上有许多共同语言,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仍将发展中国家作为重要的战略依托,增加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率。
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国家互为为战略依托。
睦邻政策和睦邻外交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
睦邻外交,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在安全问题上,中国同绝大部分有领土接壤的国家,通过和平协商,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领土问题。
在政治上,继续推行睦邻政策,努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经济上,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在东盟地区论坛中,积极参与建立信任措施的努力,扩大与东盟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美日同盟问题,探讨建立某种对话机制的可能性;积极斡旋和调解中国周边国家出现的各种危机和矛盾,防止矛盾激化,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并与周边国家探讨有关建立各种预防和控制危机机制的可能性。
总之,中国当前外交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
而这一切特点,一字以概之“和”。
中国当前的外交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
中国人民通过对外交往娴熟的技巧捍卫了民族的
独立,维护了民族的尊严,保卫了国家的主权,不断改善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条件发展自我,也是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伸张国际正义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