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经元胞体和树突轴突
中枢NS 灰质、白质
皮质、髓质
神经核神经纤维束
周围NS 神经节神经
1腰椎体下缘。
脊髓节段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节第1—第4颈椎(一对一)
第5颈节—第4胸节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5—第8胸节第3—第6胸椎(高二)
第9—第12胸节第6—第9胸椎(高三)
第1—第5腰节第10—第12胸椎
全部骶节和尾节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1~腰3节段处形成侧角。
)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的前部。
起始:主要起于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
终止:背侧丘脑。
功能:传导痛、温觉的冲动2)脊髓丘脑前束位置:脊髓前索内。
起始:大部分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少部分起于同侧后角固有核。
终止:背侧丘脑。
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 起始:对侧大脑皮质终止: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2)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起始:大脑皮质。
终止: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脑干
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
延髓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中脑向上与间脑和端脑相续,延髓和脑桥腹侧附于颅后窝的斜坡上,脑干背面与小脑相连
脑干外形
延髓与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为界,脑桥与中脑借脑桥上缘为界。
主要结构: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臂)、脑桥小脑三角、大脑脚、脚间窝。
主要结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形窝、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前庭区、面丘、内侧隆起、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②橄榄后沟自下至上有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③延髓脑桥沟内自外向内有位听神经、面神经、展神经④穿脑桥臂的是三叉神经⑤穿脚间窝的是动眼神经⑥穿下丘下缘的是滑车神经
底为菱形窝;侧壁由小脑的3个脚组成。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部结构
躯体运动核(柱)
位置:延髓舌下神经三角深面。
传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
传入纤维:接受对
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位置:脑桥面神经丘深面。
传出纤维:组成展神经, 支配眼球外直肌。
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核束的纤维.
,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眼球外肌(上、上、内、下、下)。
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6节为副神经核。
传出纤维:副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神经,支配咽喉、软腭各肌。
传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展神经核的腹外侧。
传出纤维:组成面神经,支配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
传入纤维:上部: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睑裂以上)。
下部: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睑
入纤维: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一般内脏运动核(柱)
胸腔、腹腔大部分脏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的分泌。
和下颌下腺的分泌
睫状肌的活动。
上述4种核团传入纤维为:大脑边缘系统的下行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完成反射活动
内脏感觉核(柱)
--接受面神经和舌咽神经中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尾部--接受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颈动脉窦、体;咽喉、心、肺、肠道等)。
传出纤维:头部(味觉)→丘脑→大脑皮质。
尾部(一般)→网状结构→边缘系统
躯体感觉核(柱)
贯穿延髓全段和脑桥中下段传入纤维:头面部的痛温觉经三叉神经入脑桥下行成三叉神经脊束的纤维。
传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构成三叉丘脑束→丘脑→大脑皮质。
上行参加构成三叉丘脑束→丘脑→大脑皮质。
前庭神经传入
小脑下脚处,听结节的深面。
传入纤维:螺旋器经蜗神经传入。
传出纤维:交叉至对侧(斜方体)上行为外侧丘系→丘脑→大脑。
A.薄束核--位于延髓薄束结节的深面。
B.楔束核--位于延髓楔束结节的深面。
传入纤维: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纤维。
传出纤维:绕中央灰质形成内弓状纤维→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大脑。
上行(感觉)传导束
侧核。
功能:传导躯体和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觉
系交叉,之后上行而成。
向上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后上行而成。
向上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功能: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
下行(运动)传导束
下行经内囊→中脑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分部:皮质核束:下行中分散走行,直接或间接止于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在延髓形成锥体:A.大部分纤维→锥体交叉→脊髓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
B.小部分纤维→脊髓前索→皮质脊髓前束。
小脑、间脑
小脑的分叶(填图题)
+ 小结。
在种系发生上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原(古)小脑。
其纤维主要与脑干前庭核和前庭神经相联系,故又称前庭小脑。
+ 下面的蚓垂和蚓锥体。
在种系发生上晚于绒球小结,称旧小脑。
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故又称脊髓小脑。
束、脑桥核和脑桥小脑束与新小脑相联系,即是随大脑皮质的发展而发展的,故又称大脑小脑。
红核及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
背侧丘脑
(丘脑皮质束)→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躯体、四肢的感觉
----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
功能:传导头面部感觉及味觉。
传入纤维:下丘借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传出纤维:听辐射内囊后肢大脑皮质颞横回。
传入纤维:上丘借上丘臂的视觉纤维。
传出纤维:视辐射内囊后肢大脑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
端脑
分为5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上外侧面的沟和回额叶: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
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内沟、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
颞叶: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内侧面的沟和回:胼胝体、胼胝体沟、扣带沟、缘支、中央旁沟、扣带回、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顶枕沟、距状沟、楔前叶、楔叶、舌回。
下面的沟和回:嗅束沟(嗅球、嗅束、嗅三角)、直回、眶回、枕颞沟、枕颞内-外侧回、侧副沟、海马旁回、钩、海马。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运动中枢(第Ⅰ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感觉中枢(第Ⅰ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共同特点:对侧支配;头脚倒置;机能为主
视觉中枢(视区)位于枕叶距状沟周围的皮质。
听觉中枢(听区)位于颞横回。
内脏调节中枢位于边缘叶。
语言中枢(语言区)(1)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Broca区。
位于额下回后1/3部。
(2)听觉性语言(听讲)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
(3)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位于角回。
(4)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
端脑的内部结构
基底核为埋藏在大脑白质中的灰质(1)尾状核:长而弯曲,分头、体、尾部。
(2)豆状核:壳和苍白球(3)屏状核(4)杏仁体
纹状体: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合称。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
旧纹状体:苍白球
内囊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投射纤维。
分部:内囊前肢: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内囊后肢: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前、后肢之间
神经传导通路
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A.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部分
B.锥体系上、下神经元的部位
C.交叉部位
D.锥体系经内囊的部位
E.功能意义及损伤表现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被膜有3层:硬模、蛛网膜、软膜
1. 硬脊膜:与椎管的骨膜间有硬膜外隙(腔)。
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
2. 硬脑膜:有两部分组成内层——与硬脊膜延续;外层——颅骨内面的骨膜。
隔幕大脑镰;小脑幕——小脑幕切迹。
硬脑膜窦:为颅内静脉血的回流管道。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
其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有小脑延髓池、脚间池、交叉池、终池等。
蛛网膜粒
软脊膜: 齿状韧带2. 软脑膜: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脑和脊髓的血管
. 来源:椎动脉和颈内动脉2. 主要分支 1)颈内动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2)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皮质动脉(支)中央动脉(支)
及乳头体吻合而成,具有调节血流的作用
脑脊液循环
产生:脑脊液由脉络丛产生循环: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归入颈内静脉。
↘中央管→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