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简版课件: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
精简版课件: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
[试题分析]B.“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偷换概念。 由原文第3段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 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 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参考答案]B
具体来讲,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以下六 个微考点:重点集中在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以及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结构思路的 把握,考查较少。
[试题分析]A.理解错误,由第1段末句“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可知,在新型的城镇 化建设中,要想不留下“乡痛”,应该做的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 村记忆”,而不是“兼顾人文保护”。B.以偏概全,由原文第2段“至 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进行综合甄选”可知,乡村记忆中 有一些是不值得保留的,所以乡村记忆不必“完好保存下来”。D.偷 换概念,根据原文第4段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
怎样答?客观选择题的审题答题指导
• 2.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 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 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 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 3.找——找原文。 •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阅读 区间。 • 4.比——比文题。 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 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2
3
考情回顾
时间
2017年卷二
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3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 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 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 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 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 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 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 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2
3
考情回顾
时间
2017年卷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3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 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 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即学即练
• 二、(201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 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 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 大而深远的影响。
•
(原文见导学案)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 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 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 非成于商代。 •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 ,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 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
”,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 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
设施,而原文第4段中的“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意思是
“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作为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 [参考答案]C
考考你的眼力找出下列两幅图中不同的五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客观选择题专项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考 什 么 ?
考情回顾
时间 卷一
候治理的法律立场 和策略:以气候正 义为视角》
卷二 《明代青花 瓷崛起的轨 迹》
卷三 《留住乡愁》
2017 《中国参与国际气
2016
殷墟甲骨文
格非《塞壬 的歌声》 《艺术是什 么》
《历史中的文 学与文学中的 历史》
2015 《宋代信用的特 点与影响》
考情回顾
时间 1 2017年卷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3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试题分析]B.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 漏掉了修饰语。 • [参考答案]B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 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 实商王朝的存在。 •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 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 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 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 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客观选择题:识破命题设置的陷阱
怎么考?
选 择 题 干 扰 项 设 置 陷 阱
以偏概全 混淆时态(已然未然) 歪曲事实 因果混乱 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 顺序颠倒(时间、空间) 太过绝对
一、(2017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见导学案第1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 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 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 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 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3
考查方向
1、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考查一般采用单 一命题形式,以3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 较为稳定的模式。(9分) 2、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 有所侧重地考查,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3套试题 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1题 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的 把握,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推断、迁移、运用。 (18年高考试卷,月考试卷同上)
总结
【解题步骤】 第一步 读。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
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第二步 比对的内容。 第三步 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 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
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怎样答?客观选择题的审题答题指导
• 解题方法:勾划——比照——分析。 • 解题前提:心静 • 做题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神不凝。俗话说“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障碍是浮躁 。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 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 ,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 不能自拔。
论述类文本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 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 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 、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纲解读
• • • • • • • •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 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2、 分析综合(C)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试题分析]C.“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由原 文第2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需要做好这 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文章只是简单阐述了用综合甄选 的方式保留乡村记忆,并未举例具体说明甄选的标准。 [参考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 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 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 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 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 [试题分析]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 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曲解文意,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 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 《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 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 墟甲骨文的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文字学家对传统的 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