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市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市发展规划研究院2011年4月目录一、充分认识加快十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一)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1)(二)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三)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四)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3)二、十大产业的发展现状 (3)(一)发展现状 (3)(二)存在问题 (6)三、十大产业的发展思路 (7)(一)指导思想 (7)(二)发展定位 (8)(三)发展目标 (9)(四)发展重点 (10)四、十大产业的发展举措 (12)(一)着力打造发展平台 (12)(二)大力提升创新水平 (13)(三)突出重点项目带动 (13)(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14)(五)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15)(六)加快集聚高端人才 (15)五、加快推进十大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6)(一)形成发展合力 (16)(二)强化规划引导 (16)(三)完善扶持政策 (16)(四)加强监测考核 (17)(五)健全协调机制 (17)附子报告:子报告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19)子报告二:杭州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30)子报告三: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40)子报告四: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52)子报告五:杭州市信息软件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65)子报告六:杭州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76)子报告七: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89)子报告八: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101)子报告九:杭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111)子报告十: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 (121)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
发展十大产业,是我市“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为加快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的发展,本报告围绕“认识四大意义、找准四大定位、明确五大目标、落实六大举措”,对十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开展基础性研究。
一、充分认识加快十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把杭州定位为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杭州在长三角“一核九带”总体布局框架和重点产业布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动接轨、积极融入、错位竞争、共赢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杭州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重点扶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正是响应国务院对杭州市的发展定位、顺应长三角地区未来五年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杭州在“十二五”时期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标准、服务、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
现代服务业作为杭州的“首位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杭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
在十大产业中,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是杭州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是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领域,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有利于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十大产业发展越快,我市产业转型速度就越快。
大力发展十大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杭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三)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竞争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唯有取得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足。
目前,国内主要城市均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杭州提出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全国前三、一批全国前六和一批全国前十的优势产业,有利于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资源,抢占产业制高点,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形成突破,建立在某些资源领域不同技术方向上的竞争优势。
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未来五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节能减排指标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使我们在节能减排减碳上将面临更大压力。
我市环境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缺少港口和矿产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先天条件制约。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迈入后人均生产总值1万美元的新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经济增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和资本等优势,突破对环境资源要素的依赖。
十大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领域渗透强等特征,可以有效突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
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将成为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十大产业的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1、增长势头强劲,总体规模较大。
“十一五”以来,我市十大产业发展迅猛,产业总量不断扩大,逐步迈入良性快速的发展轨道。
据初步统计,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共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旅游休闲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信息软件业和物联网产业共实现收入212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共实现销售产值4440亿元。
近三年来,十大产业各自产值(增加值、收入)的年均增幅基本保持在15%以上,其中电子商务产业、物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的三年产业产值(增加值、收入)年均增幅更是高达40%以上,多数产业的产值(增加值、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
2、龙头企业引领,品牌效应显现。
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掌握了一批行业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市发展十大产业的“领头羊”。
全市现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361家,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3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85家,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十大产业范畴,拥有阿里巴巴、华数、海康威视、中控技术、中南卡通、华东医药、西子集团、杭氧、富春江水电、运达风电、万向电动汽车等一大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下,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品牌,我市现有各级名牌产品794个,其中中国名牌52个,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3、比较优势明显,特色领域突出。
我市已基本形成门类较全、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业态,部分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热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金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创新产品不断形成。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在网站数量、B2B、C2C、第三方支付等方面位居全国第一。
生物医药、信息软件在全国亦具有重要影响,生物技术药物、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新领域异军突起。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空分设备、余热锅炉、水电设备等一批重点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我市还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位处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
4、平台有序建设,产业加快集聚。
围绕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我市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大批企业加快向各级开发区、产业基地、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功能区集聚。
国家级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省级开发区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持续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有序建设,滨江物联网经济示范区、江东新能源产业基地、杭州汽车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大学科技园、杭州新加坡科技园、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形成,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市域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体系。
5、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提升。
围绕十大产业发展,我市企业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进标准研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累计培育认定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50多家,主导制定10项国际标准、50多项国家标准。
其中,有20多家涉及生物技术研发的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达风电“风力发电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中控科技集团已主持制定8项实时以太网技术系列国际标准,打破了国外在自动化领域对国际标准的长期垄断。
同时,我市还有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等20多个国家级试点以及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20多个国家级基地,科技创新基础良好。
6、服务体系形成,发展环境良好。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在组织领导、发展引导、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重点在财政税收、创新平台、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十大产业给予支持,各类支持和引导资金累计达20亿元以上。
有力的政策支持、较为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激情等企业生存环境,基本协调配套的产业链条、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与科技中介服务等服务配套体系,以及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共同营造了我市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存在问题我市在发展十大产业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尤其与建设长三角“四中心一基地”的目标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力度有待加大。
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仍然偏少,整体技术创新力量不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研成果与标准化、产业化应用衔接不够顺畅,通过产学研协作、合作共赢,推进十大产业创新发展的合力机制尚不完备。
尤其在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创新能力还需不断加强。
二是政府引导仍需强化。
与苏州、无锡、深圳等地相比,我市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尚不具备优势,在对十大产业政府扶持资金的整合优化和统筹管理、鼓励和引导十大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操作执行、产业园区及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