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规划考点

交通规划考点

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含义、意义以及作用?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2、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

3、交通规划的分类:按移动对象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按交通方式分类: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

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用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长期交通规划(15年以上)、中期交通规划(5——10)、短期交通规划(5)4、交通规划的内容:交通调查(居民出行调查、货物流动调查、机动车OD调查、新面交通量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交通网络布局规划和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5、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30~1950年)第二阶段(1950~1960)、第三阶段(1960~1970)、第四阶段(1970~1980)第五阶段(1980~1990)第六阶段(1990~现在)6、交通规划的新方法:应对短期交通问题对策的调查方法;节省时间和费用的调查方法;基于居民出行意识的调查;交通调查的自动、动态、时间序列化。

交通规划方法的新改进:基于个人出行的动态交通分析方法;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交通规划方法的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通规划方法与系统的建立;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交通分析预测。

第二章交通调查1、交通量调查: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横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之一。

(市主/次干道、主要交叉口的流量流向(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在主要行人集散地调查行人流量。

)2、车速调查:城市主次干道机动车平均行驶速度(地点车速观测、路段上的区间车速观测)。

3、交通密度: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km。

车道)表示。

4、相关交通调查方法:路段交通量调查: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floating car method)、机械计数法交叉口交通量调查:人工观测记录、车辆牌照法观测(适用于多路相交交叉口或畸形交叉口)地点车速的调查:人工测量法、雷达测速法、道路检测器测量法、摄像法区间车速调查:车辆牌照法、跟车法交通密度调查:出入量法、地面(高处)摄影观测法、航空摄影观测法路段行车延误调查:跟车法、输入输出法交叉口延误调查:停车时间法(点样本法)、行程时间法(车辆牌照法)OD调查方法:家访调查法、路边询问法、收发明信片调查法、电话询问调查法等交通调查的新技术:流量自动调查设备、基于移动体通信的交通调查技术、RP/SP调查5、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

基本术语:出行、出行起点、出行终点、境内出行、过境出行、内外出行、小区形心、境界线、核查线、期望线、OD表。

6、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地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出行作为记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断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7、出行起点:一次出行的起始地点。

出行终点:一次出行的结束地点。

境内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过境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内外出行: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小区形心: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内所有的出行从该店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境界线: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割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的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OD表: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8、交通小区的划分:一般来说,交通小区并不是越小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

若交通小区的划分过大,则数量过少,将影响整个OD调查成果的精度;若交通小区的划分过小,则数量过多,将大大增加调查的难度和数据处理时的工作量。

区域交通规划中的小区划分一般与行政区划一致。

对于城市交通规划而言,划分的小区应突出其用地性质,反映出调查目的。

9、区域交通规划的小区划分原则:(1)国家级线网规划:直接规划区:以地区行政区划为单位,一个地区为一个交通小区,全国约400个地区,即约400个交通小区。

间接影响区:以周边国家为单位,一个国家一个交通小区。

(2)省域级线网规划:直接规划区:以县为单位,大中城市内以区为单位,一个县(区)为一个交通小区。

间接影响区:周边省份以省区为交通小区,非周边省份以大片区为交通小区。

(3)市域级线网规划:直接规划区:以乡镇为单位,城市内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为一个交通小区。

间接影响区:周边以县为交通小区,非周边以省区、地区、大片区为交通小区。

(4)县域级线网规划:直接规划区:以主要经济区(主要厂矿、开发区、工厂、一个村或几个村)为单位,城市内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划分交通小区。

间接影响区:周边以乡镇为交通小区,非周边以地区、县为交通小区。

10、城市交通规划小区划分的原则:(1)同质性:小区内土地使用(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区)、经济、社会等特性尽量相一致;(2)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人工屏障作为分区界限;(3)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以便能利用行政区政府现成的统计资料;(4)小区的划分还应与路网相协调一致,仅可能地使小区的形心位于路网节点上;(5)分区数量适当,以100~500个小区最为适宜;(6)小区的规模大小应适宜,小区人口适当,约10000~20000人,小区面积靠市中心的小些、靠市郊的大些;(7)小区内部的出行应尽量少;(8)所划分的小区不应重迭;(9)各小区发生和吸引的出行最好大致接近。

11、OD调查的抽样率的确定:(1)母体越大抽样率可越小,调查对象越复杂抽样率应越大,调查统计分析的目标越多抽样率越大。

(2)可以利用试调查或其它城市或区域已经拥有的OD 调查资料,考虑调查对象的母体数量、调查统计分析的目标以及抽样的方法,用数理统计的原理,通过分析抽样的误差确定。

(3)也可以参照国内外的经验确定。

12、OD 调查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

13、对于OD 调查,一般来说,如果误差<5%,表明OD 调查符合要求;如果误差在5%~15%之间,表明调查基本可接受,但必须调整;如果误差>15%,则说明原来的OD 调查有误,或所进行的调查分析的工作过程有误,应该检讨返工。

常用的检验OD 调查成果精度的方法有:分隔查核线法、抽查法、相互核对法。

分隔查核线法:主要用于机动车出行OD 调查。

分隔查核线通常将调查的对象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在这几个部分之间只有几条必经之路(如桥、隧等),在查核线上仅有的这几处必经之路实测交通量,将之与原OD 调查所得的机动车在该路段上的流量分配值进行比较。

抽查法:对某些调查项目在个别分区另选样本再次进行调查,此时样本率应该定得高些如25%,然后放大至总体,看与原先调查数据放大后的结果的误差是多少。

相互核对法:如果不同调查项目包含同一个指标,则可以对这个指标进行比较,以确定调查的质量。

如:利用居民出行OD 调查可以获得某两个小区之间的公交出行人数,公交随车调查也可以直接获得这个指标,可将两者进行比较来反应OD 调查的精度。

第三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1、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的结合。

2、“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功能范畴(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休闲区等)的空间分布或地理类型。

3、1991年3月颁布的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将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居住用地(R ) 道路广场用地(S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绿地(G )特殊用地(D )水域和其它用地(E )公共设施用地(C )工业用地(M )仓储用地(W )对外交通用地(T )4、土地利用模型是指描述地域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动以及作为结果的实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土地利用模型的分类: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依据模型构造目的和出发点的不同进行划分)5、汉森(Walter G . Hansen )模型――预测模型 目的是预测各小区的居民住户数。

基本思想:以一个分区到城市里其它分区的交通可达性(Accessibility )、该分区本身可用于住宅开发的土地量作为自变量,将整个城市规划年新增居民住户数向该分区进行分配的模型。

人口的增加—— 导致住宅的需求—— 依据各小区的可达性和土地量进行分配 。

在可达性计算公式的基础上,Hansen 得出了小区在规划年的新增住户数计算公式: ∑∑==jj j i i j jj i i t i O A O A O D O D P P 7.27.2 Pi ——小区i 的新增住户数;Pt ——全市t 时点的新增户数;Oi ——小区i 的新增住户可能比;Oj ——小区j 的新增住户可能比。

Hansen 模型特点:小区的可达性不考虑该区自身;时间距离不明确;适用于短期预测。

6、可达性定义为: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的大小。

7、劳瑞(I. S. Lowry )模型 :模型概述:该模型由美国学者Lowry 于1964年在匹兹堡市的交通规划中提出,相对于Hansen 模型,Lowry 模型更为细致,它不仅预测规划年各小区的住户数,还预测小区内的各类就业岗位数。

模型假设:①研究的对象地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即对象地域与外界不存在人员的流动);②单方向作用(即基础产业部门人数及配置对非基础产业部门和住户的就业人数及配置产生影响,反之则不然);③未来的交通系统、土地利用条件已知或可预测。

模型方法:在模型的假设条件下,对各土地利用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表达,对决定各交通小区土地利用结构所需的住户数和就业岗位数的分布加以确定的模型。

土地利用活动主体的分类:在对象地域内,Lowry模型将具有一定目的的土地利用者称为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分为三类:基础产业部门、非基础产业部门、住户部门。

模型的基本思路:假定基础产业部门的用地规模和就业人数是已知的,通过“工作-居住”的出行分布确定各个小区的住户数,再由住户数和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确定非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由此产生新一轮的城市活动和新的住户,如此循环迭代,直至收敛。

8、Lowry模型的评述Lowry模型虽然比较细致,但与客观实际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①就业者不一定都是先确定好就业地点,然后再确定居住地点的;②一个住户中可能有多个就业者,他们并不一定在同一个工作单位工作;③就业者常常在一个城市内不同小区的工作单位之间跳槽流动;④Lowry模型假定对象城市的交通系统作为已知条件,因而只适用于未来交通设施变化不大或为已知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