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

浅析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摘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它严重的影响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现象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人为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原因。

追根究底,才能杜绝后患。

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给人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历史。

除此之外,让人们在做决策时,把目光放的更远,不要过度的追去眼前的利益。

【关键词】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统治者;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众多的学者把目光聚焦在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和解决之法上,试图可以有效的帮助西南地区的人们解决喀斯特石漠化问题。

然而,事物的发展是有联系性的,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的出现不是当前社会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暂时作用,它最原始的成因应该追究在历史上。

纵观我国古代的各种政策,它们在一定的时代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那些看似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政策开始暴露了它们的弊端。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部门的决策尤其显得重要。

政府部门在做决策时,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不要过度的追求眼前的利益,以免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可磨灭的危机。

一、初涉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一)喀斯特石漠化的含义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低洼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和天生桥等。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

综上所述,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地区,土地出现石漠化的现象。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二)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现状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环境灾害。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以贵州为中心,包括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达50多万km2,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

这里居住着1亿多人口,且以农业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极为严重。

部分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已接近或超过所在地区总面积的10%,如贵州六盘水(27. 9% )、安顺(24. 6% )、黔西南(23. 4% )、毕节(16. 1% )、黔南(14. 6% )、铜仁(9. 4% )及广西的百色与河池(>12% )、云南滇东、川渝的涪陵(12. 77% )、泸州(9. 5% )、万州(9% )等。

更严重的是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目前仍在快速发展,如贵州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就达933 km2,广西石漠化则以每年3% ~6%的速度在发展。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亟待解决。

二、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一)西南地区人口的增加1.人口迁移的影响“安土重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使人们不愿意轻易的搬迁。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不得不进行搬迁。

在唐代以前,中国北方的人口一直是多于南方的,但是在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的不断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致使在唐初,南方人口开始超过了北方人口。

中国的人口迁移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统治者的决策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

在我国历史时期,中国北方人口向南迁移自秦朝开始频繁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开始对岭南地区进行征服。

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兵分五路,统率五十万大军进攻南方。

后来随着秦朝的灭亡,部分的军队开始在南方定居下来,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

历史的发展是变幻莫测的,时代的更替在中国的历史上数见不鲜。

南方的相对安逸和富饶吸引了无数遭受北方战乱的北方人口自发的搬迁。

历史的车轮在行走到元明清时期,由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我国西南地区的人口开始大幅度的增加。

西南地区的人口迁移自古便有,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10世纪,西北的白狼羌人便南迁入西南地区,后来演变为今天的纳西族《后汉书》卷87《西羌传》记载,早在秦献公时期,氐羌系统民族便大量深入到了四川西北地区。

据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大约在公元前3至前2世纪,原来居住在阿尔泰山至帕米尔高原一带的斯基泰人,即塞种人也开始迁入川西南和云南地区,成为了今天的彝族的祖先之一。

这些人口的迁入,使得西南地区得到开发,但是由于西南地区较为恶劣的生态条件,此时的西南地区的人口没有无节制的生长,人与自然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

但是在元明清时期,由于西南地区人口的剧减和其他地区人地矛盾的增加,统治者就开始推行人口迁移政策,大量的外来人口开始涌入西南地区。

并且为了恢复经济等其他因素的作用,鼓励迁入的人们垦殖。

在清顺治十一年,清政府推行鼓励各省移民入川垦殖的政策,准允“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酌量补还差值”,在康熙十年,清政府将开荒地起科年限由三年调为五年,将招民700人升官改成招民300升官,同意各省移民携妻入川开垦入籍,大规模的西南地区移民浪潮形成。

这种人口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发了这些地区;但是无节制的大规模人口迁移,造成了西南地区的人口压力增大,人地矛盾开始凸显,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还没有被开发的山地,这样就破坏了西南地区的植被。

2.古代生育政策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生育政策跟现在是不同的。

在我国古代官府是鼓励人们积极生育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法条来鼓励人们早婚早育。

《国语.勾践灭吴》有这样一段话:“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虽然勾践推行这样的政策是形势所迫,但是它也说了,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国家强盛跟人口有着莫大的关系。

其实,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数是鼓励百姓生育的。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刚一当皇帝,便发布了《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鼓励生育,还动员富人赞助娶不起老婆的穷光棍。

同时唐太宗还将计划生育的好坏、鳏寡人口的多少,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指标,进行考核。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提出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鼓励人们积极生育孩子,并且不会增加他们的赋税。

中国古代的百姓就是在官方政策的影响下,进行嫁娶和生育。

而康熙时期的人口政策,大大地催生了人们生育的渴求,促使清朝时候,我国的人口有了较大的提高。

西南地区的人们也是在官方政策的影响下进行生育的。

所以在清代,西南地区的人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地矛盾开始突出,促使人们不断地开垦山地。

《孟子·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就说明了生孩子在古代家庭中的重要性。

中国先人们认为孩子是血脉的延续,这就促使了“多子多福”成为我国中国古代的生育思想。

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妇女成为了生育的工具;同时家庭中为了血脉的延续,普遍要求妇女多生孩子;为了使家庭的孩子数量增多,人们还鼓励男子三妻四妾。

先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可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必须要生很多的孩子。

这样无节制的生育思想,使得我国古代的人口即使在卫生技术水平很落后的条件下,在不断的战争中,人口还是整体上是增长。

西南地区由于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于祖宗的忠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生育观念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生育率是很高的。

在今天社会,我国西南地区的生育率与其他地区相比也是比较高的。

在这样的生育思想下,西南地区的人地矛盾越发的尖锐,为了养活家庭中不断出生的小孩,家长们必须要谋求更多的耕地。

这就使得西南地区的山地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的被开垦。

(二)西南地区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中国粮食作物从先秦的粟(稷、谷子),黍、稻、麻、椒五谷向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粟、麦、稻发展,到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粟、麦,南方地区的稻、麦生产成为粮食的主体。

由于生物属性的制约,特别是受气候和垂直高度的限制,这些农作物不可能在山地大量种植并获得较高的产量,故明朝前期以前,中国农业种植主要是在平坝、台地、丘陵地区,广大山地还没有并开发,山地上还多是森林和草原。

但是这种情况在明朝后期发生了变化。

明朝后期以来,马铃薯、番薯和玉米等高产旱地农业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农业种植地区限制,山地资源开始被中国人利用,中国的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扩大山地耕地面积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

马铃薯适宜在贫瘠高寒的山地种植,产量较高;玉米因根系发达,耐瘠能力强,抗逆性也强,故适宜山地种植;番薯作为根块作物,要求土壤厚且疏松,故而在低山和丘陵地区更能得到高产。

中国人开始大量种植马铃薯等高产旱地农作物,使中国的大量山地被开发。

在一方面,高产旱地农作物的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粮食基础,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高产旱地农作物的推广和种植,使原本不被开发的山地资源开始被利用,山地上的森林和草原被破坏,无数的中国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作物种植面积而毁林开荒,中国的植被覆盖率下降,山地的生态系统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人类的开发而失调。

西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因素,成为番薯、玉米和马铃薯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域。

在这些地区的人们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开始大肆的砍伐森林,种植这些农作物。

这样,西南地区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高产干旱农作物的引进使得西南地区的人们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西南地区的人们开始世代种植,这样就致使开始恶化的西南生态系统更加恶化,为以后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三)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的损耗1.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的开发我国南北方因为地理环境等的差异,其森林木种是不同的。

中国南方的主要木种有:楠木、柏木、杉木。

明清以前,中国南方的森林资源一直被保存完好。

但是随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森林资源的开发殆尽,在明清时期及其以后,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开始被大量的开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