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情况与启示*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刘立平摘要:世贸组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的机构,它允许其成员在特定情况下征收较高关税或采取其它形式的保护措施,使成员进行开放、公平、无扭曲的竞争。
由此可确定“入世”后的我国,应是市场开放和维护市场秩序并行不悖。
本文在介绍和总结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措施运用情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时,应优先选择反倾销措施。
关键词:世贸组织;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当前,WTO确立的允许其成员方在特定条件下采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有三种,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即“两反一保”),它们已经成为WTO成员方对外贸易政策和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WTO成立以来这三种贸易救济措施在全球运用的情况与特征,不仅对我国企业及政府制订出口战略方针和相应的对策,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政府和企业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相应的制度保护国内产业及受损企业,净化国内市场上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的竞争环境,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地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情况及其主要特征由于“两反一保”具有形式合法、易于实施、保护期长且不易招致报复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把外国产品排斥在国门之外,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频频使用。
由于三种制度实施的条件和程序有所不同,具体救济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三类措施的运用情况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反倾销是全球运用最多、波及地区最广的贸易救济措施从案件性质来看,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占了绝大部分。
根据WTO统计数据①,1995-2004年,全球反倾销案件的立案调查数和最终实施数分别达到2643起和1656起;而与其性质基本相同的反补贴案件,同期分别仅为176起和108起。
保障措施的运用虽有起伏但总体数量也相对较少,1995-2004年,全球保障措施的立案调查数和最终实施数分别只有157起和115起(见表1)。
可见,尽管国际社会关于反倾销的争议很大,但该措施还是被大量地使用,并成为国际社会运用最多的贸易救济措施。
从涉案国家(地区)情况来看,在2643起立案调查和1656起最终实施的反倾销案件中,分别由41个和38国家(地区)提起与实施,运用反倾销措施的全球性特征日趋显现。
其中印度、美国和欧盟是运用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地区),前10个国家(地区)提起的反倾销立案数和最终实施数分别占该期间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的76.7%和79%。
而遭到反倾销指控的国家(地区)共98个,其中前三位分别是中国、韩国和美国。
最终被实施的国家(地区)共90个,其中前三位分别是中国、韩国和中国台北(见表2)。
这一方面说明了遭遇反倾销的国*本研究论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资助课题(2004SK094)。
刘立平: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243002电子信箱:agdllp@ahut.edu.cn。
5--家(地区)更具有全球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地区)成了全球反倾销的重灾区。
其中,中国是近10年来国际上遭到反倾销指控最多也是受损最大的国家,1995-2004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调查与最终措施案件数占同期全球的比重分别为15.6%和17.9%。
尽管2002年以来全球反倾销立案数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却仍在高位徘徊,最终实施数更是有增无减,2002年-2004年,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和最终实施数全球同期占比均达20%以上。
(二)反补贴是运用较少且主要被用作反倾销的补充手段从全球反补贴立案数看,1995-2004年共176起,案件总数相对较少(见表1)。
仅有17个国家(地区)先后提起,其中美国和欧盟是最主要的申诉者,两者提起的反补贴案共占比达63.6%。
而遭到反补贴指控的国家(地区)共40个,印度遭遇的数量占首位,共41起。
再从反补贴最终实施案件数来看,1995-2004年共108起,仅有13个国家(地区)先后实施,其中美国和欧盟的实施数就占了62%。
而最终被实施反补贴措施的国家(地区)共31个,其中印度也是最多的国家,共25起(见表3)。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反补贴案件都是随反倾销案件一同提起的,如在2001年的27起反补贴案件中只有一起例外。
2004年加拿大率先对中国三种产品(烧烤架、紧固件和复合地板)提起的3起反补贴案件,也是与反倾销立案一并提起的,这表明反补贴多被用作反倾销这一主要“武器”的补充手段。
(三)保障措施案件数量虽有起伏但也相对较少综观1995-2004年的总体情况,与反补贴案件一样,全球保障措施的运用情况相对较少,立案表11995-2004年全球贸易救济措施运用数量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合计反倾销措施立案调查数1572242432563552943643102342062643最终实施数119901241601842321662122211481656反补贴措施立案调查数10716254118279158176最终实施数195361419141468108保障措施!"立案调查数25111142430391615157最终实施数014114212026199115表21995-2004年全球反倾销措施主要涉案国家(地区)情况位次12345678910合计立案国/地印度美国欧盟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中国土耳其10立案数39735330319217317213311699892027被立案国/地中国韩国美国中国台北日本印度印尼泰国俄罗斯巴西10被立案数41120715114511810810710094801521实施国/地印度美国欧盟阿根廷南非加拿大土耳其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10实施数30221919313911380776962541308被实施国/地中国韩国中国台北美国日本俄罗斯泰国印度巴西印尼10被实施数29711889838276636057549796--调查数和最终实施数分别为157起和115起(见表1)。
其中1995-2000年分别为57起和41起;2001年和2002年各国(地区)间发生的保障措施案件数量快速增长,引人注目。
立案数分别为30起和39起,最终实施数分别为20起和26起。
需要说明的是,2001年保障措施使用数量的飞跃主要源自美国发起的钢铁保障措施调查,而在2002年,保障措施立案的迅速增加主要是各成员对美国钢铁保障措施调查所作出的反应。
尽管紧随钢铁产品保障措施案之后的大量新的保障措施调查的出现也许只是一种临时现象,但WTO成员已经获得的经验很可能提高保障措施的流行程度,并促使各成员对其他产品实施保障措施。
近年来,利用中国入世文件中的歧视性条款,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针对中国产品大量援用“特保”措施就是一个例证。
当然,此类专门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就其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和运用程序来看有别于这里所分析的一般性保障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情况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1)2002年以来,全球反倾销立案数有所回落,特别是发达国家(地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对外反倾销立案数明显减少;美国、欧盟虽是发达国家中最主要的反倾销手段使用者,但其立案数也呈下降趋势。
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是长期以来适度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的一个延续,同时也反映了有关国家(地区)对于贸易救济措施及其经济效果的审慎态度。
(2)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自身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数量激增,使得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阿根廷、南非、巴西和土耳其等,也越来越广泛而频繁地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印度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1995年该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仅6起,2002年则高达8l起,所调查对象涉及50个国家(地区)。
1995-2004年,印度对外反倾销的立案和最终实施总数均高居全球榜首,分别达397起和302起,占全球立案总数的15%和最终实施总数的18.2%;其中2001-2004年印度对外反倾销立案数和最终实施数就分别为224起和184起,全球同期占比分别高达20.1%和24.6%。
这一事实表明,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熟悉并掌握反倾销这一工具。
这使得国际贸易领域的倾销和反倾销争端日趋多样化,贸易集团间以及贸易集团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
(3)贸易救济措施的“救济功能”已经更多地转为“防卫功能”,即选择对国内产品在竞争上存在更大威胁和压力的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使得该措施成为阻止产品进口的防卫性措施,从而得以减缓对国内相同产品的竞争压力和削弱进口产品的比较优势。
究其性质来看,这类贸易救济措施应属有关国家(地区)战略性贸易政策(具体来说是战略进口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2003年欧盟对中国适用反倾销措施的产品的出口额仅占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0.5%,而实施该措施可能对该类产品上下游产业和最终消费者带来更大经济影响和利益损失(容民,2004)。
二、合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合法、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一)运用贸易救济制度是维护市场秩序、产业利益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贸易争端也日益增多。
仅2004表31995-2004年全球反补贴措施主要涉案国家(地区)情况位次1234合计位次1234合计立案国/地美国欧盟加拿大南非4国/地实施国/地美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4国/地立案数70421611139实施数45228782被立案国/地印度韩国意大利欧盟4国/地被实施国/地印度意大利巴西欧盟4国/地被立案数4114131078被实施数25988507--年中国出口产品就遭受了68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期保障措施、纺织品特定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调查,涉案金额约30亿美元。
③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已有34个国家(地区)发起了665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两反一保”及特保调查。
其中反倾销调查594起,反补贴2起,保障措施调查58起,特保调查11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我国约191亿美元的出口贸易,严重制约了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
与国外长达百年的反倾销历史相比,中国的反倾销起步很晚,直到1997年才颁布了第一部有关反倾销的条例,但近年来对外反倾销措施的运用却有了较快的增加。
截止2004年底,我国对外反倾销立案数和最终实施数分别达到了99起和52起。
截至2005年2月末,我国共对苯酚、冷轧板卷、铜版纸、光纤等34种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按WTO反倾销委员会方法统计112起),反倾销复审21起,保障措施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