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
• 在“胎息”的状态历时达四小时之后,由一点 思维念头略心,陡然间我恢复了后天呼吸,周 身而由凉转温,其手、足之三阴三阳经脉的运 动机能也消失
• 美国某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全隔音的实验室,任 何人进入此室后,不一会儿就能清楚地听到自 身各种机能活动发出的特有声响,并明显地感 觉到许多平时根本无法察觉的机能活动,如血 管中血液的运行等。这时的实验对象并不一定 处于“修炼功能状态”,只是由于外界环境的 绝对安静,试验对象处于被动入静状态,从而 使平常掩盖了的、人自身较强的自我感知能力 部分地显现出来。这同主动入静的修炼状态有 类似之处。
• 山田庆儿:“所谓脉,一定曾经是一个 不仅指经络而且包括筋、血管和其他循 环器官以及神经等等概念”
• 无论脉的实质如何,将其视为水的人体 径路,这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思想
• 如《灵枢经水》直接将十二经脉比喻做 当时中原主要的十二条河川
•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 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 水,人有经脉。”
• 大敦穴:厥阴肝经的井穴,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此外输体表 ,属于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
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 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 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阴血化为阳气 行间穴:厥阴肝经的荥穴,荥,本意细小水流。
• 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 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 者只能凭经验下针。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 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可见的经络现象
右心经皮脂腺痣 (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左心经疣状痣 (先天)
左心包经炎性 线状表皮痣 (先天)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关键性问题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日本人石原明:
• 黄河文化圈:针灸、经络的发现是内经 系医学
• 江南的文化圈:汤液系医学,以《伤寒 杂病论》一系的经方为代表
左肾经皮脂腺痣 (先天)
右膀胱经神经性
皮炎(后天,从 承扶上5cm至昆
仑穴)
任脉色素痣 (先天)
• 点→线”的经络起源说 • 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阴阳十一
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构 成《内经》一些篇章(尤其是经脉)的祖本,但是这 两本书中只有经络循行的描述,而没有腧穴的记载。
• 白多者气盛,白少者气虚。大指所见为太阴,食指所见为阳明, 中指所见为厥阴,无名指所见为少阳,小指所见为少阴太阳。
• 经脉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相关病候的位 置,这些病候很可能同时出现或反映在同 一部位的脉诊上,并在同一种治疗后消失, 这一现象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是否在这个 路线上有一条脉(经脉) , 经脉病候描述的 是一种经验事实,并且一定程度上得到现 代针灸临床的印证
• 一般以内气在任督脉上周流循环者叫小周天,再扩大 到其它十二经脉上为大周天。
• 有一次在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 觉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下丹田”,随即 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 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凉爽明静。而 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仅清晰的感觉到脐部 (下丹田)处,有约3cm的透明圆球在微微的、 缓慢地正、反、往、来的周旋着。
• 病人将意念集中于针刺部位,细心体会针刺感觉。这样方能使医患之间 心心相印,神气相通,易于得神取气,提高疗效。若病人在针刺过程中 神不守舍,往往会导致气血紊乱,经气难守。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心理 因素对针刺治疗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即患者讳疾忌医,或缺乏信心, 常针药罔效。《素问·五脏别论》中早有明训:“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 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 矣。
• 马王堆出土的脉书文本中,脉的偱行路径在人体内几 乎都是呈直线性分布,与《灵枢经脉》脉的偱行路线 有差别。
• 《灵枢经脉》的经脉走向,其重点并不以取穴为据, 按古人的理解,脉虽伏行人体分肉、深不可目测,其 偱行之处在人体表可触及。
• 《灵枢经脉》在每一条脉之后提到主治都是“以经取 之”,也就是说治疗的手段是以针刺经脉为主,而不 是腧穴主治
• 现代教科书习用的经络体表走向,是遵循《铜人腧穴 针灸图经》,宋王唯一修订、更改前人对经穴的描记 ,把一条经脉附近治该经病症之某些腧穴划归到该经 上,但因一些腧穴分布偏离了腧穴归经前经络体表走 向,势必通过多个转折及死角,才能使这些腧穴包括 在内。
。
•
“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
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汽,至此冷降,成为地部经水,但是 水量极小,所以为肝经荥穴。
•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 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故 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类似 的还有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人皮应天,人肉应地, 人脉应人”
,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 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 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铸造工艺。
• 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 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
• 《内经》“因人身生老病死之变化,以天地之生长化收 藏为法则。生老病死言其大者耳,其实无时不变化,无 刻不变化。此种变化,虽是血肉,却不能谓之血肉,无 以名之,名之曰气,故言经气。经气者,气之有常经者 也。天有六元,故人有六经”
•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 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
•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即是指人体经 脉循行的动态线)惟返观者(是指修行炼道者应用返 观内照之法)能照察之
• 李时珍引署张紫阳的《八脉考》中的话说:“凡有此 八脉(奇经八脉)俱展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练功家) 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这是指当人出生后即属后 天,后天的奇经八脉是关闭的(包括祝氏所说胎息关闭 ),只有通过练功家在内气旺盛的情况下,才使它们重 新通行。并认为:人能通此二脉(任、督)则百脉皆通 ,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壅之疾,而长生久视之道 断在此矣。
• 针灸里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分为三份 上1/3(天部) 中 1/3(人部) 下1/3(地部)
• 就一个穴位而言,天部指上一个穴位,地部指下一个 穴位
• 感通:谓此有所感而通于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 的反应。语本《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
• 长滨善夫等认为经脉发现于体质特殊之人
• “经络敏感人”的长时间普查工作,把偱经感传现象 认为是一种存在于一般人体的生物现象。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 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 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 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 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 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 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 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 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徐灵胎《针灸失传论》中第一观点:针术由刺经转变 为取穴。“两经(素问、灵枢)治病,云某病取某穴 者固多,其余则指经不指穴 ”“今则每病指定几穴”
• 针法由经脉主治转变为腧穴主治
• 内景返观”的认识方法 • “内景返观”一词,出自明代着名医药
学家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 中,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 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 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 (返观)体察认识到
• 以老子为代表的直觉主义者认为,人若常处在 有欲的状态,便只能通过感官接受到鲜明昭著 的事物之信息,也可说此时是通过理性意识来 认识事物。而人若常处在无欲状态,“玄览” (即后来医学认为的经络系统)便可接受到深 远莫测的“常道”之信息,也可以说是通过潜 在意识和非理性意识来认识事物。由此可见, 感官和“玄览”都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或称之为 信息接收器。所不同的是,感官只能接收到来 自外界的信息,而“玄览”则不仅能接受外界 的(微弱)信息,同时还能接收来自体内的信 息。
古代导引术
西汉 导引图
• 人的生命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成象,与天 地四时相应,形成一个完整自足的内在 宇宙。阴阳的变化使生命产生周而复始 的节奏和律动,于是人体内部就有了一 条标明其节奏和律动的“线”,这线循 环往复,运行周身,它就叫做经络。
• 经脉是一种生命的感觉形式
•
——费振钟《悬壶外谈》
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
• 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轨道,河川 湖泊的流注也有其可依循的通道,那么 ,人体内气血的流动不也相同吗?
•
——李建明《发现古脉》
经络的起源
• 战国秦汉,经脉学说大致经过了十一脉学说、十二经脉学说、奇经 八脉学说和二十八脉学说的演变。 • 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至《内经》成书时期已完善为 十二经脉理论。 •早期经脉观中血脉占有很大的成分,因为血管和血是最容易观察到的 结构和物质, 《脉法》中“启脉”的“脉”多数注释者将其注释为血 管,启脉排脓就是割破血管排出脓血 •但血管并非经脉的惟一内涵。 •古人在发现血管和血的同时,也注意到“气”的存在,在帛书《脉法》 一书中提到:“气殴(也) 者到下而上,从暖而去清焉⋯⋯气出(郗) 与肘 之脉而砭之。 •气 功 所 讲 的 气 , 通 常 是 指 称 那 些 摸 不 到 、 捉 不 着 的 内 在传导感觉,及那些体内变化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