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管内占位病变

椎管内占位病变

椎管内肿瘤
【病史及体格检查】
1.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神经根痛症状。

典型根痛部位较为恒定,常以夜间为甚,少数病人卧床不久即疼痛,起床活动可缓解,个别病人甚至难于平卧。

此症状不一定贯穿全病程,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要注意询问。

2.神经根痛有时可误诊为枕大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心绞痛、泌尿系结石、胆囊炎、阑尾炎等,应注意鉴别。

如疼痛症状以夜间为重,且症状轻重与体位改变有明显关系时,应考虑有神经根痛的可能。

3.神经根痛期可出现束带感,因咳嗽用力使疼痛加重。

4.注意具有定位意义的症状和体征,除神经根痛外,应注意不同节段肿瘤的特点:(1)颈段病变:有无颈椎压痛,强迫头位,呃逆或呼吸困难(膈肌痉挛或麻痹),植物神经症状如多汗或少汗,Horner综合征,四肢瘫(常表现为上肢软瘫,下肢硬瘫),大小便障碍(一般发展较晚)及感觉障碍平面(可能低于病变平面)。

(2)胸段病变:有无双下肢瘫痪,胸椎叩、压痛,感觉平面,Beevor征,大小便障碍。

(3)圆锥或马尾病变:有无伴鞍状感觉障碍的括约肌功能失调,不伴腰痛及腰椎病理学检查异常的坐骨神经痛
5.注意髓内和髓外肿瘤的鉴别:
(1)髓外病变:感觉障碍平面可由下向上发展,或远端较近端重,Brown-Sequard 综合征较多见。

(2)髓内病变:感觉障碍平面可由上向下发展,或近端较远端重。

【辅助检查】
1.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心、肝、肾、肺,电解质,血、尿、大便常规等(必检)。

2.腰穿:检查椎管是否阻塞,脑脊液是否黄变易凝及蛋白含量是否增高。

3.X线摄片:注意病变相应脊髓节段有无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椎弓根间距增宽。

4.MRI有定位及定性价值。

【诊断】
有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症状和体征,腰穿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相应的MRI检查所见,即可确诊。

但应注意与脊柱结核及中央型椎间盘脱出鉴别。

【治疗原则】
椎管内肿瘤一旦确诊,应尽早积极手术治疗。

转移性肿瘤,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尽可能解除脊髓压迫。

髓内肿瘤应显微手术争取肉眼全切。

哑铃型肿瘤,一般可先切除椎管内部份,再切除椎管外部份,如椎管外部份容易显露,也可同时切除。

硬脊膜外脓肿
【病史采集】
1.有无全身感染史。

2.有无高热、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

3.腰背部疼痛及腰腹、四肢的放射性疼痛,肢体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

【体格检查】
1.注意有无全身感染病灶。

2.腰背部有无红、肿、热、压痛、叩击痛。

3.检查有无感觉障碍平面及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等异常。

【辅助检查】
1.血常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2.腰椎穿刺应慎重,以脑脊液检查为目的穿刺应在远离病变处,以脓肿为目的穿刺应
在病变处,并严格掌握深度在硬膜外间隙。

3.MRI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诊断】
1.有全身感染史。

2.腰背部有红、肿、压痛。

3.有感觉障碍平面及肢体肌力、肌张力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

4.MRI示硬膜外间隙异常信号。

5.病变部位穿刺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治疗】
一经诊断应急诊手术,椎板减压,排出脓液并放置引流,全身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并持续足够疗程。

【疗效标准】
1.治愈:局部炎症及硬脊膜外脓肿消除,全身感染症状消退,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

2.好转:局部炎症及全身感染症状消失,但神经功能障碍较重,经治疗无变化。

3.未愈:局部炎症及全身感染症状长期未消失,神经功能障碍无变化或加重。

(吴耀晨)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
【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明确起病时间、过程。

主要症状出现顺序和发展速度。

有无妊娠、便秘等诱因。

2.致病因素:轻微脊柱外伤、血液病、抗凝治疗、脊柱手术、脊椎穿刺麻醉和硬脊膜外注药史等。

约半数病例病因隐匿。

3.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脊椎和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史。

有无硬脊膜血管病或肿瘤病史。

4.发病后治疗及效果。

【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体温、意识和生命体征变化。

有无颈髓损害导致的呼吸、吞咽困难。

2.局部检查:脊柱有无压痛、畸形。

3.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明确有无感染和凝血障碍。

2.脊柱X线摄片:明确有无脊柱骨折和破坏性病灶。

3.脊髓CT和MRI:可清楚显示硬脊膜外腔有无血肿压迫脊髓。

4.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检查和Queckenstedt 试验。

【诊断】
1.致病因素:部分病人发病有明确的病因,多见于抗凝治疗,血液病、脊柱手术和脊椎穿刺。

但约半数病例病因隐匿。

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腰扭伤、胸腹压骤然增高等诱因。

2.发病特点:大多数病例呈急性起病,突然出现剧烈的放射性腰背部疼痛。

随后迅速出现血肿平面以下神经功能障碍。

少部分病例可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3.脊柱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且不能用手术损伤解释,经脱水剂、激素治疗无效,应考虑硬脊膜外血肿的可能。

4.脊柱X线平片:可明确有无血管病,转移瘤所致的椎骨破坏。

5.CT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硬脊膜外血肿。

6.脊椎穿刺:脑脊液常规检查可排除急性脊髓炎、硬脊膜外脓肿和脊髓损伤。

Queckenstedt 试验提示椎管梗阻。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椎板减压血肿清除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应尽可能在发病24小时内清除血肿,一般认为成人采用全椎板切除,儿童则尽可能半椎板切除,以防止日后导致脊柱畸形。

2.非手术治疗:如症状发展缓慢,经药物治疗后好转,CT或MRI显示硬脊膜外血肿体积较小且逐渐开始吸收,可以在MRI动态监测下行保守治疗,待血肿自然吸收。

3.药物治疗:包括止血剂,脱水剂、激素、神经营养剂和中药治疗,后期可适当加用扩血管药物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4.高压氧治疗:手术后或出血停止后尽早进行。

5.神经康复治疗:包括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