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

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

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2007-2020)1.发展现状杭州有着极其丰富与独具历史特色的茶文化,而茶馆是则是传播和发扬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杭州的茶楼以其浓郁的文化特色而享誉全国。

目前,杭州茶馆遍布全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6月,杭州市有各类茶楼、茶室、茶馆、茶坊、茶苑、茶吧及景区农家茶楼等一千多家,其中市内注册茶馆650余家,景区农家茶楼460余家,真正体现了“处处有茶馆”的盛况,特别是近年来“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的打造,茶楼行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并呈高速增长态势。

杭州茶楼行业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将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与需求融入其中。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杭州茶楼行业推陈出新,加入现代休闲时尚元素,首创出自助式茶点的经营模式,该模式甚至成了全国茶馆业模仿的对象,也被业内公认为“杭州模式”。

杭州茶楼行业已由过去的品茗赏景为主发展到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现代茶馆,成为杭州市居民休闲会友的时尚场所、商务客人洽谈的首选和旅游者体验杭州茶文化、休闲文化、饮食文化的最佳去处。

杭州的茶楼行业就如同西方城市的咖啡店,是具有东方特色的饮品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茶楼行业是杭州重要的特色潜力行业之一。

2.存在问题杭州茶楼行业整体品牌已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被称为“杭州模式”,但仍存在问题。

一是差异化程度不大。

目前杭州茶楼尤其在都市茶艺馆中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无法满足市民和中外游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还给茶楼的经营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二是与旅游业的结合度有待加强。

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茶楼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目前杭州茶楼的设置大都以满足本地市民生活需求为主,缺少知识性、观赏性、参与性为一体,能与游客进行实现良性互动的特色茶楼定位;三是景区农家茶楼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经营业主的环境保护和依法经营意识不强,违章搭建、路边拉客、占道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管理和服务不够规范,整体经营档次和质量与游客需求不适应。

杭州的茶文化底蕴深厚,杭州的茶楼也以其浓郁的文化特色而载誉全国,是我国茶楼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发展茶楼行业在杭州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打造“中国茶都”的重要现实基础。

一、茶楼行业发展的特色与潜力1.“中国茶都”品牌形成杭州的茶楼依托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集武林山、西湖水、虎跑泉、龙井茶之天下美名于一身。

杭州的茶馆早在宋朝就有许多茶坊,在明代又迎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形制多样,功能齐全,基本上确立了茶馆行业的格局。

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2005年第一届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称号,这无疑给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杭州茶楼行业的进一步提升搭建了平台,为杭州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品牌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2.茶楼行业规模初具据统计,2007年6月,杭州共有各类茶艺馆1000余家,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并且以杭州是中国绿茶第一品牌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发展出青藤茶楼、湖畔居茶楼等全国知名企业,创造了“中国茶楼业的杭州模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茶馆已成杭州市民提升休闲品质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将成为杭州作为“东方休闲之都”的金名片,成为独特的杭州现象。

3.行业服务特色明显杭州茶馆既有十分注重服务人员的素质,规范服务人员的行为举止,强调文化服务、品牌服务、特色服务的都市茶艺馆,也有强调温馨、舒适、随意的社区茶室,有强调自然、乡情的茶乡农家茶室;既有为游客和时尚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旅游景区茶室、主题茶室(园)、都市茶艺馆、农家茶室等,也十分注重为老人和一般工薪阶层服务的社区茶室,充分体现杭州城市的和谐。

从2003年开始对外打出“中国茶都”的杭州名片至今,杭州的茶楼业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已形成了一批较有行业代表性和业内影响力的企业,但是杭州茶楼企业尚缺乏像北京老舍茶馆那样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茶楼,品牌建设仍任重道远。

其次与茶楼业相关的大规模市场较为缺乏如茶叶、茶具市场,这势必制约杭州茶楼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茶博优势,增强茶文化氛围;力争2011年培育出一批代表杭州茶楼特点,体现茶文化、茶馆文化,集知识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的茶楼旅游示范窗口;推进杭州茶楼业标准建设,建立完善杭州茶楼的标准化体系;每年培育1—2家茶文化浓郁的品牌茶楼;打造景中村“农家茶楼”休闲旅游的个性化品牌。

1.空间布局杭州的茶楼行业按茶馆的功能、特色主要分为五大系列:都市茶艺馆、景区茶艺馆、农家茶馆、社区茶馆、主题茶馆。

都市茶馆,主要集中于南山路、曙光路、湖滨路等一些著名的专业街,以及一些高级宾馆、酒楼、商厦内和部分特色商业街。

景区茶馆,主要集中在杭州各旅游景区景点内。

农家茶楼,集中在梅家坞、龙井、满觉陇、茅家埠、双峰等村。

社区茶馆,厅泛分布于杭州各街道社区。

主题茶馆,都位于龙井山园、龙井寺、龙井十八棵御茶园等地。

杭州茶馆的分布,基本上形成了环西湖的南山路;玉皇山路、北山路为中心的,向东以都市茶艺馆为主,向西以农家系馆和主题茶(园)为主的,散布在各旅游景点之中,渗透到各街道社区的空间网络体系,真正体现了“处处有茶馆”的盛况。

2.优先发展项目打响“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规划建设茶文化特色街区,打造茶文化村,提高饮茶知识在市民中的普及程度。

策划出一批融合茶文化、茶馆文化,并集知识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旅游项目。

实施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提升工程。

实施农家乐特色示范村评比工程、“农家茶楼,星级经营户评比竞赛工程及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工程。

建设与茶楼业相配套的大规模的茶叶市场、茶具市场,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建设佑圣观路品牌茶叶专卖特色街。

结合大旅游商圈规划、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及景区农家茶楼特点,推出西湖龙井茶传统炒制技艺品牌,规划建设并规范管理农家茶文化特色街区,打造茶文化村。

借助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举办大型茶事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茶文化专家、茶楼业主,围绕茶楼业经营发展举办高峰论坛。

打造余抗径山茶谷,挖掘径山禅茶文化和陆羽《茶经》文化,将旅游传闻与茶文化结合,促进余杭茶产业提升。

整合提升千岛玉叶茶品牌,加快千岛湖名茶馆的培育和发展。

三、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行动计划(一)组建具有江南特色、体现杭州茶艺水平、展示杭州茶文化和茶都风貌的“中国茶都”茶艺表演队,结合杭州文化及茶博会、西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需要,设计演出“西湖双绝”等大型系列主题茶艺表演节目,使之成为代表杭州茶都形象的茶艺舞台表演佳作,并代表杭州参加全国各大茶艺技能大赛以及2008年中国美食节茶文化主题日的茶艺表演(责任单位:市茶楼协会;完成时间:2008年)。

(二)策划“西湖茶宴”。

挖掘杭州历史典故,并结合茶文化特色,设计“西湖茶宴”,作为茶都杭州的特色招待宴席及杭州茶艺舞台表演节目的配套筵席,使“赏茶都茶艺,品西湖茶宴”成为杭州旅游市场茶文化游的一大亮点(责任单位:市茶楼协会;完成时间:2008年)。

(三)打造一批文化型、休闲型茶馆,培育一批表演性强、具有老杭州特色的茶馆,增添杭州茶楼业的文化底蕴,满足来杭中外游客以及各年龄层次的市民对茶与茶文化的不同需求(责任单位:市贸易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茶楼协会;完成间:2008年)。

(四)建立杭州茶楼行业地方标准(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贸易局、市茶楼协会;完成时间:2008年)。

(五)实施茶楼行业1000人岗位技能培训行动计划,将农家茶楼,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纳入农民素质培训体系,颁发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责任单位:市贸易局、市劳动保障局、市茶楼协会;完成时间:2011年)。

(六)借助茶博会等展会平台,举办大型茶事活动和茶楼业经营发展高峰论坛[责任单位:市贸易局、市旅委、市西博办、余杭区政府、西湖区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茶楼协会]。

(七)以茶楼为媒介,举办“中日友好茶会”、“十佳茶艺小姐评选”、“中日友好斗茶会”、“无我茶会”等国际性茶文化赛事,促进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责任单位:市贸易局、余杭区政府、西湖区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茶楼协会]。

(八)打造以佑圣观——品牌茶叶特色街区为龙头的茶叶、茶具市场,形成产业联动效应(责任单位:上城区政府、币贸易局;完成时间:2010年)。

(九)培育发展西溪高庄区块、洪钟别业区块茶楼群,培育壶坦茶树、双灵村、慈母桥村等乡村农家休闲品茶区,打“九曲红梅茶”基地(双浦),建设慈母桥村横山草堂杀文化休闲中心(责任单位:西湖区政府;完成时间:2010年)。

(十)结合运河旅游开发,开发和建设环运河茶楼休闲圈,打造钱运茶楼、北星公园茶楼、青莎公园茶楼等运河三大茶楼(责任单位:拱墅区政府、市运河综保委;完成时间:2010年)。

(十一)改造提升余杭区现有茶楼茶馆,新发展休闲茶楼、农家茶楼100家;打造临平人民大道、星火路等特色茶楼街区;宣传推广径山茶、禅茶文化(责任单位:余杭区政府;完成时间:2010年)。

(十二)加强桐庐县“雪水云绿”茶品牌的培育,打造天日路、滨江路等茶文化特色街(责任单位:桐庐县政府;完成时间:2011年)。

(十三)培育和壮大千岛湖明珠花园滨湖路、湖区景点茶楼业(责任单位:淳安县政府;完成时间:2011年)。

(十四)打响“茶为国饮。

杭为茶都”品牌,办好每年的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及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茶圣节等活动。

策划一批融合茶文化、茶馆文化,并集知识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旅游项目、旅游线路[责任单位:市旅委、西湖区政府、市贸易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余杭区政府、市茶楼协会]。

(十五)建立新闻媒体与市茶楼协会的联动机制,组建茶艺馆业宣传联络小组,合理利用媒体资源宣传和引导消费,提高杭州茶艺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责任单位:市茶楼协会、杭报集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

(十六)规划建设一批农家茶文化特色街区和茶文化村,评选一批“农家茶楼”星级经营户;推进茶楼业的品牌化建设,重点打造杭州十大茶楼[责任单位:市贸易局、市规划局、西湖区政府、市旅委、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茶楼协会]。

(十七)实施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提升工程。

重点加强对西湖龙井茶传统手工炒制J--E 的保护,并推出“传统手工炒制西湖龙井茶”品牌[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农业局、西湖区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

(十八)每年开展茶楼业优秀人才评选和茶艺技能竞赛活动,推出一批优秀茶艺师(责任单位:市贸易局)。

(十九)充分发挥茶博优势,增强茶文化氛围;力争2011年培育出一批代表杭州茶楼特点,体现茶文化、茶馆文化,集知识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的茶楼旅游示范窗口;推进杭州茶楼业标准建设,建立完善杭州茶楼的标准化体系;每年培育1—2家茶文化浓郁的品牌茶楼;打造景中村“农家茶楼”休闲旅游的个性化品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