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活动指导策略例谈连云港市关里中心小学:杨绍顺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如何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探究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作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深感其实施的难度,因为该课程被大家戏称为“三无课程”,即无课标、无教材、无教参。
所以要实施好本课程,就完全需要学校和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去领悟课程,挖掘资源,开发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开展极综合实践主题探究活动。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实践主题探究活动,已经作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形式。
我市教研室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过程中,也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最低要求,即,每学期要引导学生至少经历一次完整的主题探究活动。
那么,如何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探究活动呢?一、确定探究的主题(一)主题确定的三个原则: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主题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探究的主题、确定探究的方向。
指导教师最好不要硬性规定要探究的题目和内容,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最后提炼出主题探究的课题。
如我校四年级开展的《走进蔬菜爱上蔬菜》这一探究主题就是基于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的,因为学生在我校食堂发现不少同学将不爱吃的蔬菜倒掉,造成很多浪费这一现象。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走进蔬菜爱上蔬菜》这一探究主题。
2.实际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所以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主题,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掘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
如: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学生主题探究的内容。
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主题的确定千万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和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如大多数学生对恐龙、飞碟非常感兴趣,但恐龙、飞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探究能力,是不适宜作为探究主题的。
3.实践性原则。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要求:小学阶段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
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因此确定的主题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多动手实践。
如《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这样的主题探究活动,大多数就是引导学生查查资料,是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的,因而作为小学生的探究主题是不合适的。
(二)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与地方资源,确定探究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虽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要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走校本化实施之路,即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确定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一)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
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等。
(二)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
学校可结合这些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等活动。
(三)地方和社区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根据以上的要求,各校可在充分整合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比较系统的主题版块,编写活动资源包或校本教材。
以下是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版块:以上版块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三个维度:1.亲近与探索自然(关注自然)。
如《走进家乡的山》活动版块,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家乡的山,去探究山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了解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2.体验与融入社会(关注社会)。
如《亲近家乡民俗》、《关注家乡生活》两个活动版块,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生活与一些社会现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3.认识与完善自我(关注自我)。
如《我与自我》活动版块,可以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
以下是我校根据活动版块编写的校本教材《走进家乡的山》(另外展示)二、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主题探究和活动,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成果展示评价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一般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确定主题第二个任务:制定方案1.确定主题:下面以《关于家乡家乡的银杏研究》(主题确定课)的案例来介绍一下主题确定课的教学流程:案例《关于家乡家乡的银杏研究》(主题确定课)一、提出问题,引出主题1.根据提示语,猜一植物提示1:植物界中的“活化石”,提示2:公孙树,提示3:连云港市树2.确定探究主题:(1)关于银杏树,你了解多少?同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2)关于家乡银杏,我们虽然常见,但了解太少,你们想详细了解它吗?教师相机揭示探究主题《关于家乡银杏的研究》二、围绕主题,分解小课题(一)自主提问题1.关于家乡的银杏,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2.出示问题采集表,提出以下要求:要求:每位同学围绕探究主题《关于家乡银杏的研究》,写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注意问题表达的意思要明确,语句要通顺。
问题采集表(二)推荐问题1.在本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然推荐出本组最为关注的、最值得研究的两个问题填写在卡片上。
然后,派一名学生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筛选问题1.分组讨论:哪些问题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哪些问题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班级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生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纳。
预设的问题有:银杏树是怎样生长栽培的?银杏有哪些价值?银杏有哪些吃法?关于银杏有哪些诗文、故事、传说等?3.教师补充问题。
(四)将问题转化为子课题1.过渡:同学们通过集体的智慧已经围绕《关于家乡银杏的研究》产生了以上四类问题。
但这些问题还不能称作研究课题,我们要用较为规范表达方式来表述研究课题。
2.以本次课题《关于家乡银杏的研究》作为规范表达方式的范例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子课题。
3.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尝试。
4.集体反馈、评议,直至达成共识。
预设的子课题:(1)关于银杏生长栽培的研究(2)关于银杏价值的研究(3)关于银杏吃法的研究(4)关于银杏文化的研究三、指导分组1.提出分组要求:(1)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要研究的小课题。
(2)课题号和小组号一一对应。
你选择第几个小课题就围站在第几小组周围。
(3)动作迅速,保持安静,讲求秩序。
2.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教师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随机调配。
四、推选组长,为小组命名。
1.师:好的团队需要有优秀的队员,更需要有优秀的领导者。
说说你认为具有怎样素质的学生可以担当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组长的重任?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推荐的理由。
3.通过自我推荐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推荐组长。
4.组长发表就职感言。
5.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自己的小组特色确定小队名称、活动口号等,以增强小组的气势和凝聚力。
2.制定方案。
当活动主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自主制定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它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的目标。
(1)学生活动方案的基本格式在结构上,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班级研究课题、小组研究课题、小组名称、组长、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展示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
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
见下表:(2)学生活动方案撰写要求(1)课题名称要明确。
在活动主题方案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大致明白课题的研究方向,但并不能真正把握课题研究的切入口,即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这便要求教师在指导时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抓住关键,紧扣问题。
(2)活动方式要科学合理。
在活动方式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知道有哪些活动方式,二是不懂得自己的活动适合用什么方式。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研究方法的参考书、网址,或启发引导,或直接提议,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活动应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研究步骤要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是方案的灵魂,什么样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第一,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的方案可行性强。
方案的有些细节可能在设计之初不被全体成员认同,在确定前可以讨论,修正;在确定后,即使存在不同意见,也需要按方案实施。
第二,具有可调整空间的方案可行性较强。
在现实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情景千变万化,要指导学生处理好方案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学会根据实际情境及时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
第三,条理清晰,安排具体的方案可行性强。
方案是行动的指南,决定了活动的方向及进程,如果方案中对活动步骤及过程缺少必要设计,没有时间的安排及分工的考虑,就很难在具体活动中起到“导航”的作用。
(出示具体的小组研究方案,并进行分析)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如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等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
这一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阶段,也是很难实施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一定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特点,即:(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