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
• 體育教師之重要任務是提供教師回饋。
• 多元探討教師回饋的行為、思考及效果 助於整體脈絡之建構。
研究目的
一、比較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行為 的差異。 二、比較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思考 的差異。 三、比較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效果 的差異。
研究問題
一、教師回饋行為 (一)在回饋系統觀察工具的類目上是否有差異? (二)口語回饋內容是否有差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口試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之比較研究 -以教師回饋為例- 研究生:夏淑琴 指導教授:闕月清博士
報告內容
• • • • • 緒論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研究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研究動機
• 教師專業知能的提昇是提高教育品質的 起點。 • 專家與生手教師的比較研究助於了解教 師專業知能之差異。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的比較研究
• 教師專業知能與回饋品質 • 教師教學經驗與回饋品質 •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之比較研究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 量的工具
一、教師回饋系統觀察工具 二、學生動作技能測驗
三、學生試作成功率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質的方法 一、教師口語回饋內容記錄 二、文件分析法
資料處理
教師口語回饋內容
•以處方性回饋的動作要素分類。
資料處理
概念圖分析
•有關係的概念間以加註釋的直線表示期間 的關係。 •以階層式的圖形呈現概念結構。 •參照Housner & Griffey(1985)、Tan(1996) 的方式分類。
資料處理
•學生資料 一、學生動作技能測驗 相依樣本、獨立樣本t-test檢定 其差異情形。 二、學生試作成功率 平均數描述差異。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教學的比較研究
•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比較研究之源起 •專家教師的定義 • 研主題與研究方法、重要性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教學的比較研究
體育教師回饋研究
• 教師回饋的定義與功能 • 實地教師回饋研究 一、描述性體育教師回饋研究
二、相關性體育教師回饋研究 三、實驗性體育教師回饋研究
起始 認知 心理 認知 心理 行為 狀況 特質 狀況 特質 價值 教學 學科 取向 經驗 知識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思考之比較
壹、專家教師以學生導向的教學計畫,提供較 多回饋時間與動作要素。 貳、專家教師回饋決定的線索來源比生手教師 多,形成的概念圖結構較精密。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效果之比較
壹、專家教師學生學習進步情形優於生手教師 學生。 貳、專家教師學生試作成功率優於生手教師。
結
論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行為有差異。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思考有差異。 •有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效果有差異。
結
論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因教學專業知能與教
學經驗之差異,而有不同的教學計畫,在教學 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回饋行為與回饋決定,
三、刺激回憶訪談法 四、 訪談:教學前、 後訪談
實施過程
壹、預備研究
貳、正式教學實地過程錄影 參、學生動作技能測驗
肆、訓練觀察員
資料處理
•教師資料 一、教師回饋系統觀察資料 二、教師口語回饋內容 謄寫逐字稿、再經分類、摘要。 三、教師教學計畫 教學活動與準備的比較 四、教師回饋線索知覺 概念圖(concept map)呈現。
產生學生不同的學習成就、效果。
建
議
• 對體育師資培育機構的建議。
• 對學校體育教師的建議。 •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生手教師回饋線索概念圖
生手教師回饋線索 技能表現 改善 教學策略 需求 教師 特質 學生參與 不專心
教學目標 學生 特質
起點 心理 認知 行為 特質 狀態
專家教師回饋線索概念圖
專家教師回饋線索 技能表現 教學策略 需 求 學生參與
改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技能 隨機 教學 目標 學生 水準 目標 導向
教師不專心 時間 努力
二、教師回饋思考 (一)教師回饋計畫是否有差異? (二)教師回饋決定是否有差異
三、教師回饋效果 (一)學生學習成就是否有差異? (三)學生試作成功率是否有差異?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一位專家教師、一位生手教師。
二、教學內容:桌球反手推擋、正手發不旋長球。 三、研究內容: (一)先在變項:教師特質 (二)情境變項:學生特質、教學情境 (三)過程變項:教師行為、思考、學生行為 (四)結果變項:學生成就、學生試作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行為之比較
壹、專家與生手教師的部分回饋類目有差異, 專家教師回饋模式因教材、學生考量而有 變化,生手教師卻趨於一致的模式。
貳、專家教師回饋總數、頻率比生手教師多。 參、專家教師回饋內容比生手教師多。
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思考之比較
壹、專家教師以學生導向的教學計畫,提供較 多回饋時間與動作要素。 貳、專家教師回饋決定的線索來源比生手教師 多,形成的概念圖結構較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