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
东距渤海150公里。
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
其雄踞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东北部,由太行山(西山)与军都山及燕山山脉所环抱,造成形似“海湾”之势,故自古就有“北京湾”之称。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
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 40平方公里。
人口1150万。
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
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
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热,月均气温2 6.1℃。
年均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80天。
这里地理位置显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历来被视为藏龙卧虎的神州宝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
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
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
公元前三世纪后,此地历为秦、汉、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镇。
公元十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契丹族建立辽朝,将这里作为陪都,名南京。
1125年,女真族兴起,灭辽而建金朝,正式于此建都,定名中都,并大兴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华的宫殿。
中都城在今广安门一带,但1215年毁于兵火。
这一年,我国北方的蒙古族举兵南下,相继灭了金朝和避于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统一了中国。
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为大都,此是今天旧北京城的前身。
1368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都城设于南京,将大都改称北平。
1403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开始。
不久兴建紫禁城等,经过十五年施工于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
各朝在此建都共达800多年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古老的北京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在此留下了中华民族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
全城的建筑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从南到北贯穿一条全长8公里的中轴线。
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太庙与社稷坛);街道纵横,殿宇辉煌;坛庙神奇,园陵壮美;河湖穿绕,风光如画。
全城既有平面布局,又有立体造型,这不仅是中国古都的典范,而且在世界城建史上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北京历来以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
这里有天下奇观的万里长城,世界之最的皇宫建筑群,美不胜收的古典园林,以及宏伟壮观的坛庙、帝陵、古塔、石刻等。
而且十渡、松山、龙庆峡、石花洞等自然景观,和1919年“五四”运动等众多史迹纪念地,均是让人大饱眼福,乐而忘返的旅游胜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最初定都南京。
明太祖建国之初,就曾有过北定国都的打算,但是拖了十来年,最后还是将国都定在了南京,后来他又有迁都关中的打算,也因太子朱标死后无人经营而落空。
可见迁都并非一件易事,何况明成祖是夺位登极,被封建道德视作“篡弑”,若再改制迁都,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那些抱定“祖制”不改的人,那些恋着江南故土不肯离去的人,还有那些政治上的反对派,都会起来反对迁都。
此外,迁都所涉及的还有北京的宫殿、官署和粮食供应等等问题。
这一切都需要人力物力和花时间去作。
为此,明成祖按照周密计划,一步一步进行,前后共用十八年时间,完成了这项战略性的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
为了防止舆论的反对,明成祖以李至刚之口提出营建北京之议后,只是于京师南京外另设北都,既有明太祖以其“龙兴”之地凤阳为中都的先例,又有明太祖以开封为北京的先例,处处系遵祖制,无人能够非议。
而这样一来,他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开始建设北京。
永乐七年(1409年)是明成祖夺位登极后第一次返回北京,他除了经营北征外,还在北京北郊昌平境内为自己修建了长陵。
不将自己的陵墓修到南京,而是建到北京,这实际上就是个迁都的信号,可是明成祖不公开迁都计划,人们即使有所觉察,也无法反对。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第一次率师亲征回师后,第二年便命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长开会通河,决心打通南北漕运之路。
通浚运河的工程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完成。
造浅船三千余艘,“每春水泮,则首尾相衔而上。
”实现了南粮北调。
而这一切也都可以解释为转运军饷。
南粮北调的成功,为明成祖迁都提供了物质保证。
至此,他只需要朝臣们的支持了。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正式下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迁都计划公之于众了。
计划公开后,反对者也随之而来。
次年即有河南布政使司陈祚、周文褒、王文振合疏反对迁都。
明成祖杀一忄敬百,将他们谪贬到均州太和山种田去了。
在这样严厉的处罚下,没有人敢再出来讲话。
看来迁都时机确已成熟。
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正式颁布迁都诏,将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
这样,从永乐十九年(1421 年)正月起,明朝开始实行了真正的两京制,也就是说南京和北京同时有两套在京官署。
在完成了迁都的部署之后,明成祖又连续进行了三次亲征。
三年后,他病故于北征回师途中,其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宣布仍以南京为京师,改北京为“行在”(皇帝所在之地),但是没有正式迁回南京宫中。
这种状况经过明宣宗宣德十年,直到正统初,明英宗才又去掉“行在”之称,北京的国都地位被确定了下来。
迁都北京是明初统一战略中重要的一项决策。
明成祖迁都二十多年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瓦剌军抵北京城下。
朝臣中有人再度主张南迁,于谦、胡氵荧等人坚决反对,力主固守,理由便是:“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不拔之计也。
”保卫北京,也就防止了国家分裂,这不能不说是明成祖迁都战略的成功。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
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的远见卓识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迁北京。
皇太极的迁都北京是要占据这个关口从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1644年8月20日开始,清朝大迁都,10月10日正式定都北京。
清朝迁都北京,标志着清朝正式取代明朝,成为中国历史正统的中原的封建王朝。
迁都北京后,清兵迅速出兵扫除明朝残余势力,南下江南,四川等地。
定都北京进可统一中国,成为成为统一中国的前沿阵地,退可进入关外。
中国历代都城之选址,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
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
北京古城乃元、明、清各朝定都之地。
在中国,历朝选址定都,均有风水和易学论证,所谓“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
然而,自明、清以来,北京古都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就其自然条件而论,北京城内,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之景象。
当年北京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
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
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
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
城市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就是选址和规划。
中国的城市一般是先做建筑,然后再做城圈,元大都则是历史上少有的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搬迁的都城。
“辨方正位”是中国传统建筑在选择基址与规划布局上的一个重要原则。
风水理论又称作“方位理论”。
北京的选址非常讲究。
北京的位置,无论是从朝阳方位看还是从正阳方位看,都是“背山、面水、向阳”。
“相土尝水”也是建筑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
民间所流传的“水土不服”,主要是就水土质量而言的。
清代注重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认为,水质好的标准是“其味贵甘,其质贵轻”。
他曾命令内务府特制一银斗,以较量天下各大名泉的水质。
结果发现只有北京的玉泉之水和承德木兰围场附近的伊逊之水水质最轻且味甘。
为此,乾隆还特地撰写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明、清北京城风水格局之讲究、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中国历代京城之最。
明、清北京城在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了易学中极为丰富的文化方位和象数义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风水的理论基础。
老北京城有不少入水口,像内城的入水口是北侧西面的积水潭水关和西直门南侧的金水河水关;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其入水口在筒子河西北角外沿西侧偏南,系一个双孔暗道;紫禁城之内金水河(在正五行方位中西方属金,来自西方的河水称作“金水河”)的入水口为今神武门西面筒子河内沿的单孔暗道。
它们均在西北乾方即“天门”方位。
北京内城水系的出水口,均设在东南巽方即“地户”方位(入通惠河)。
按照风水学的理念,水主财,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之处谓之地户,若不见去处谓之地户闭。
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
与此相应,在建筑设计上,北京内城城墙的西北角和筒子河西北角的外沿,都缺一角。
西北之天门方位缺一角,谓之“天口缺”,象征天门开。
入水口和出水口均为暗道,分别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
当年明代迁都北京时,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缩回不多不少整五里,而且,为了避开水面广阔的太平湖,不惜将西北方向的城墙缺一角,其道理与筒子河西北角外沿缺一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与入水口空间方位的安排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以水象征着财富未必就是迷信,不过是吉祥话而已,而且这也不难给以科学上的解释。
所谓“水主财”,是指水多之处地面上的资源丰富,民多富裕;反之,则地面上的资源匮乏,民多贫困。
以西北之天门、东南之地户分别为入水口和出水口,是因为中国的地势在整体上为西北高、东南低,如此安排,水流较顺。
首先我们都知道,元代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蒙古高原是他们的家园,他们真正熟悉的是自己的家乡,而蒙古高原就在北京的边上。
元朝时期蒙古族打进来的时候,人口最多不超过100万,以1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来统治人口大约1亿的地区,总会有点惶恐,生怕有朝一日政权被推翻。
被推翻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往自己的老家跑。
北京后面就是他们的老家,逃起来方便。
第二条,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夏天是比较凉爽的,而其他地方无论是西安、洛阳、开封还是南京,夏天都比较热,北京晚上很凉爽,但白天也很热。
只有北京附近的蒙古高原最凉爽,所以定都北京也方便少数民族夏天到蒙古高原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