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13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1(北京城)
中国建筑史-13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1(北京城)
社会经济概况:
•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它经历了一个 由兴到衰的过程。
• 明清两代初期,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推行了 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以巩固统治。
• 中期达到繁盛,特别是明中叶后期资本主义 因素出现,及康、乾、嘉盛世,对建筑业发 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
明清建筑的成就与特点 1、经济的发展,使建筑业综合实力有很大提
使用梭柱、月梁等。常用弯曲木料作梁架构件。
建筑实例: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
• 广胜寺分上、下两建筑寺实例::上寺在山顶,下寺 在山麓。
• 下寺建筑基本是元代所建,又以其中的正 殿最为典型。广胜寺下寺正殿建于1309年
——减柱法、移柱法 柱子分割的间数少于上部梁架的间数
二、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 年)
永乐四年(1406) 营建北京,到永乐 十八年(1420)基 本竣工,历时15年
金中都
元京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加修外 城到明嘉靖四十 三年〈公元1564 年〉筑就。
金中都
元大都
1406-1420
明北京
明1553年
加修外城
辽南京
西直门 阜成门
德胜门 安定门
面远达非洲。元朝政府先后在泉州、庆元(今宁 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温州、广州、杭 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2· 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下,出现了一些 新建筑类型
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到西伯利亚,南 到3·南从海建,筑西技术南方包面括看今:西对藏宋、式木云构南体,系西进北行至了今简化。 新·疆木,架建东筑北方至面鄂,霍规次模克与海质量。上都逊于两宋,一般 寺喇庙建嘛筑塔加、工礼粗拜糙寺,用传料入草中率土。 社传会统经建济凋筑零技和术木和材艺短术缺增,加不得了不新对的宋因式素木,构出体系 现进行了了一简些化融。合如多减民去族若特干柱点子的和建内筑檐柱斗拱,不再
位于皇城中。
金中都
元大都 明清北京
辽南京
7、明清北京城 明定都南京,并拆除元大都宫室以灭其
王气(元帝逃亡东北,以图复国),改大都为北 平,修复城墙,北墙南迁约五里;为燕王朱 棣封地。1398年太祖逝,朱棣兴师南征,史 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惠帝 允文逊位,1403朱棣(成祖)称帝,建号永 乐。永乐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下诏营建北京。
2、夏、商时期的古蓟城
燕和蓟是商周时期北京地区的两个分封国的名 称,也是有史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名称。周 武王灭商(公元前1046)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分 封诸侯。《天府广记》中记载:“周封召公奭 (shì)于燕,封尧之后于蓟。” 据考证,西周 初年“燕”都的位置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 河镇的董家林村。而“蓟”城的位置则在今天北 京市区西南部以广安门为中心周围20余里的地方。 蓟城正处于南北交通的要冲,在战略上比燕更为 重要。以后燕国势力不断发展,不仅吞并了东部 的孤竹等国,也吞并了北部的蓟国,由于蓟城的 交通区位十分重要,燕迁都蓟城。《韩非子·有 度》中记载:“燕襄王以河为界,以蓟为国。”
第六节 封建社会后期
• 元 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 明 朝 (公元1368年-1644年) • 清 朝 (公元1644年-1911年)
一、元 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社会文化背景
• 元初统治中,蒙古统治者南扰,使社会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
• 元中叶以后,手工业、商业得到恢复。除官办作坊 外,民间手工业比较发达,行业种类超过前代。
景山
社稷坛 “T”字形广场
太庙
内城 内城周长20千米,共有城门9座,
即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即元代齐 化门)、东直门(即元代崇仁门)、安定 门、德胜门、西直门(即元代和义门)、 阜成门(即元代平则门)、宣武门。
内城形成9座城门景观,即正阳石 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东直铁塔、 安定真武、德胜石碣、西直折柳、阜 成梅花、宣武水平。
明清北京
辽南京
5、金代的中都 1153年新都建成,正式迁都,改称中 都。北京建都的历史从此开始。中都 城是在辽代南京城的基础上,东、南、 西各扩展了三里,北面受河道影响未 扩展。中都分大城(外城)、皇城、宫
城三重。大城呈方形,周长16.5千米。
金代的中都, 1153年定都,1151 年经孔彦舟等规 划设计,将辽南京 扩大,城周长达37 里余;
•宋代理学得到延续和发展,喇嘛教成为主要宗教, 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得到提倡,这就为各种 文化因素融合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元 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元朝建筑特征 1·在城市建设方面: • 刘秉忠与阿拉伯人也黑迭儿等,主持营建元
大都。 城它市在繁规荣划盛和况建空设前上出,现继大承都、了杭宋州以、前泉的州城、广市 州规等划闻名经世验界,的是大自都唐市长。 安以来又一规模巨大、 印完度整和元南朝的洋的都各国市地际。;贸西易南交通往阿,拉东伯到、高地丽中、海日东本部;;南西到
神 神武 武门 门
承光门御花园钦钦安安殿殿
紫
坤坤宁宁门门坤坤宁宁宫宫
交交泰泰殿殿
禁
乾清宫
城
乾乾清清门门
总
保保和和殿殿
平
中中和和殿殿
面
太和殿
图
太和门
武英殿
文华殿
金水桥
御河桥 午午门门
皇城 皇城位于内城中轴线偏南,皇城范围内有紫
禁城、镇山(清改为景山)、太庙、社稷坛及西苑 (三海)等建筑。皇城周长9千米,四方开门,即皇 城正门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东门东安门、西 门西安门、北门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承天门 前有一个占地11公顷、红墙环绕的“T”字形广场。 广场东西南三面有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 右门,南为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民国改为中华 门)。“T”字形广场内设千步廊,外侧按“文东 武西”的规制设中央衙署。
高,表现在: • 建筑的数量、质量 • 砖已普遍应用于民居,有能力砌筑万里长城
和遍及全国的州府县砖城。琉璃瓦的质量提 高.
二、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
2、从建筑结构看: • 木构架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已形成新的定型体系,
清代以官方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雍正十二年颁 行的《工程作法》) • 随着砖的普及,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筑的无梁殿 (无量殿),如:北京故宫皇史宬、南京灵谷寺 无量殿、苏州开元寺等。 • 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轴线的序列是: (永定门),正阳门,大清(明)门,天
安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太和门, 太和(奉天)殿、中和(华盖)殿、保和(谨身) 殿;〖后三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 (明嘉靖年间〈1523—1566〉时加建,原为 一廊)、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 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内城分割为 东半城和西半城。
二、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
3、从建筑设计看:
•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 十三陵都是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 气氛的杰出实例。
• 官式建筑定型化。(《工程作法》列举了 27 种单体建筑的大木作,对斗拱 、装修、石作、 瓦作、彩画作等的做法和用料都翔实地作了 规定)
4、辽代的南京 辽代的南京,又名燕京;位于今北京
西南角,城周长36里,城墙高3丈,宽1.5 丈;八门。 附注:辽有五个京城
上京 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中京 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 东京 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 西京 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辽代的南京, 又名燕京;位 于今北京西南 角,城周长36 里,城墙高3丈, 宽1.5丈;八门。
明1553年加 修外城
东直门
朝阳门
西便门
东便门
广宁门
宣武门 正阳门 崇文门
广渠门
右安门 永定门
左安门
明嘉靖三十二(1553)年加修外城后,内外
四城规模是: 宫城: 760M× 960M; 皇城: 2500M×2750M; 内城: 6650M×5350M; 外城: 7950M×3100M;
西四牌楼
西直门 阜成门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
宣武门 正阳门 崇文门
明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九门城楼竣工, 各门外立牌楼,城四隅立角楼,深其壕砌以砖 石,并改九门木桥为石桥。
外城 外城于明嘉靖年间建成,全
长14千米,共7座城门,分别是: 东便门、广渠门(俗称沙窝门)、 左安门(俗称江擦门)、永定门、 右安门(俗称南西门)、广宁门(俗 称彰仪门,清道光年间改名广安 门)、西便门。
钟楼 鼓楼
北城
地安门
中 城
东四牌楼
西单牌楼
西城
南城
先农坛
天安门 正阳门
东单牌楼
东城
天坛
永定门
明代分五城,共三十六坊
正黄旗 正红旗
镶黄旗 正白旗
镶红旗
镶白旗
镶兰旗
正兰旗
清朝将内城分为八旗
三、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全城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全长7.5KM,
采取收、放、虚、实,变换手法,形成节 奏,主要的宫殿,都坐落在城市的中轴线 上,景山为全城制高点和内城南北城墙之 间的中点。
正阳门
神武门 御花园
钟楼 鼓楼
景山高50m 神武门
内城北城墙
南 北 城 墙 间 景山高50m 的 中 点
内城南城墙
• 第一:南北中轴线,宫城为全城中心,四面都有 高大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 护城河。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 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 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 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大小6座门7座殿,出神午 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的鼓楼和 钟楼。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 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