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徒刑
徒刑,即在一定时期内剥夺犯人的自由并强制从事劳役的刑
罚。
徒刑起源于周朝,在奴隶时代,凡被处以黥、劓、剕、宫等肉刑
者,均须从事劳役,如《刑法志》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
使守内,刖者受守囿,髡(把头发剃光的刑罚)者使守积”及至秦汉,
就有刑徒。
文帝时的劳役刑主要有三种形式:毙钳城旦舂不加笞
(当黥者)、髨钳城旦舂加笞三百(当劓者)、髨钳城旦舂加笞五百
(当斩左趾者)。
景帝时劳役刑分别更改为髨钳城旦舂不加笞、加
笞一百、加笞二百。
彰显劳役刑的作用、提高劳役刑在正刑中的
地位,是文景刑制改革的主干,也成为后世历代立法的指导思想。
此外另一进步之处在于“有年而免”的规定,即徒刑的有期化,具
体指罪人按罪的轻重服不同期限的劳役,只要不逃亡,期满后即
可获释。
较此前徒刑的“不定期”有极大地进步,成为“有期徒刑
的开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劳役刑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徒刑制度
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劳役刑开始成为刑罚制度
中的主要刑种,徒刑制度进一步发展,曹魏试图将刑名、刑等、刑
期相结合,不过当时的徒刑名称仍不统一,刑制中尚有髨刑、完
刑、作刑之称,西晋也有髨钳、耐罪之名,刑期为一至五年,南朝宋
齐梁陈均沿用不改。
北魏又有“年刑”,北齐则称“刑罪”或“耐罪”,
且各加鞭笞配役。
至北周武帝保定三年颁行《大周律》使用“徒
刑”之名,徒刑才正式成为一种法定刑的名称。
隋承袭之,但刑期
大为缩短,自一年至三年,每等之差为半年,并不附加鞭杖。
后代
相沿不改。
三、流刑
流刑是将犯人遣送到指定地点强行其劳役而不许擅自迁回
原籍的一种刑罚。
流刑重于徒刑,而轻于死刑。
《尚书·舜典》早
有“流宥五刑”的记载,谓不忍刑杀而流之于远方。
其实早在原始
社会人们对本氏族犯有严重错误的成员可能施以流刑作为处罚。
彼时,人们一旦离开集体就很难存活下来,因此古代流刑也是一
种很重的刑罚。
此后,夏、商、周三代及秦、汉虽无“流刑“之刑名,
但均有类似流刑的放、流、迁徙刑(徙迁刑)。
徒边刑罚在汉时作
为减死罪一等的刑罚而广泛适用。
然而,流刑法定常用刑地位的
确立则在北朝时期。
⑨南朝梁武帝时虽然出现了作为死罪减等的
“流”的名目,但“不在正刑之内”。
北朝统治者在总结前代立法经
验的基础上,历代均以“赦死从流”为量刑原则,将流刑正式列入
五刑之内,位列死、徒之间,至此,流刑作为次死之刑的法定地位
最终确立。
北魏、北齐流刑无道里之差,一律为“远流”,北周创造
性地将流刑分为“五等五服”,里数最近为二千五百里,最远达四
千五百里,每等差五百里,进一步完善了北朝的流刑制度。
至隋
朝,对流刑有加改革,又五等改为三等,里数分为为一千里,一千
五百里,两千里,较前朝宽缓。
注释:
①⑥乔伟.中国刑法史稿.西安:西北政法学院科研处.1982.145,164-165.②魏国库.中国历代刑法浅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245.
③王仲修.中国古代的酷刑及其演变.山东社会科学.2004(9).
④尚彝勋.中国古代刑法史.武汉: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刑法教研室.1983.51.⑤⑧范忠信,陈景良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7,414.⑦薛菁.封建制五刑沿革初探.闽江学院学报.2006.27(1).
⑨史永丽,易菲.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及其成因分析.运城学院学报.2004.22(3).
⑩楚林智.我国古代的五刑制度.云南法学.1997(4).
邢琳.我国古代死刑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广西社会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