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几点策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是优化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新课标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师生互动中主动地接受和领会教材中提供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兴趣
情境指的是情和境的统一。
情境教学,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师生互动中主动地接受和领会教材中提供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呢?
一、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境
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好机会。
例如,要学5个商店名称bicycle shop、clothes shop…我让几个学生拿上各种道具,扮作卖主,用一些图片、实物或模型将教室布置成微型的商店,将各种商品贴上价签,创设出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的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场境中选
购商品、挑选颜色和尺码、问价钱交款。
老师介绍每一个卖主是一个商店,我在一个商店买到一辆自行车,问学生,我们应该给这个商店起个什么名称呢?(××shop),学生就会给出bicycle shop,以此类推,tea shop、tire shop…经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的导入,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并由此可以向外延伸许多生活中新的内容,shoes shop、 pants shop…逼真的情景,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利用实物或模型、图片和简笔画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
小学英语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安排了大量的儿童歌曲、游戏和浅显易懂的趣味故事,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激活学生乐学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
”因此,采用直观教学至关重要,可采用实物或模型、图片和简笔画、动作等创设直观情境。
1.用实物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在学习铅笔、钢笔时,老师拿出实物。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指着实物说“pencil”,“pen”。
使学生直接获取知识,学生可以不通过翻译手段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
能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的意义。
如在学习“what’s the time ”句型时,师生都用硬纸盒做了一个简易钟表,让学生一目了然,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使用简笔画创设直观情境。
简笔画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信息沟通作用,它能省掉诸多的语言讲解,寥寥数笔就能表现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概念。
如在教vegetables(蔬菜)这一课的单词时,事先可准备一些实物。
在课堂上,拿着实物逐一教学生说,使学生们很快将词义与读音联系起来。
如让学生们把他们所见到的动物用简笔画表示出来,tiger(老虎)、lion(狮子)、bear(熊)等,通过听录音,看口形模仿说。
学生们的“画”创设了实际情景,他们看着自己的画,学起来兴趣盎然。
三、教师运用表情、动作创设心理情境
马卡连柯认为:“凡是不善于模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
”可见,非语言手段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非语言手段,如语言、表情、动作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
“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在练习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
让学生们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yes,i do. do you like the big bear? no,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
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以上是我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初步尝试,当然,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仅仅在课内是不够的,所以还应把活动引向课外,使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使英语课程的学习,成为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仁贤.合作学习和谐课堂.天津教育出版社.
[2]姚连荣.新课程教学方略.现代教育出版社.
[3]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