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祖国让嫦娥飞天的神话变成现实,是亿万双手托举着我,是一双双‘隐形的翅膀’伴着我飞向太空”刘洋琵琶声远不如“嫦娥”有约文本刊记者梁伟2012年08月10日08:1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宇航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在拜克努尔宇宙飞行场起飞,成为进入宇宙空间的第一位女性。
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说:“宇宙对我们女性既不多情,也不宽厚,因此我们要接受与男性完全一样的训练。
”39年后的同一天,中国宇航员刘洋随着神舟九号顺利升空,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
刘洋说:“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登天路!我知道,‘天梯’无捷径,只有努力登攀者才能荡舟天宇。
”殊不知,不管是39年前,还是39年后的今天,女航天员上天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胆魄和毅力,也正是因为她们,深邃的宇宙才多了一抹柔美而绚丽的色彩。
完美的太空“旅行”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起飞,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
18时37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承载着神舟九号飞船和3名航天员飞向苍穹。
根据任务安排,在神舟九号飞船上,01号航天员景海鹏是指令长,对乘组和任务完成全面负责;02号刘旺为交会对接航天员,工作重点是完成飞船与天宫的手控交会对接;03号刘洋主要是在执行手控交会对接的时候进行监视、支持。
除此之外,刘洋在长达十几天的飞行任务中还承担科学实验任务。
火箭升空后,试验指挥大厅,巨型电子屏幕上显示着火箭和飞船飞行情况。
扬声器里,工作人员不时向大家报告通过陆、海、天基测控通信网跟踪监测到的火箭和飞船运行状态: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18时56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两天后,神舟九号飞船转入自主控制飞行,在“神舟”飞船与“天宫”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约3个小时之后,“神舟九号”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
进入船舱过程中,刘旺拉了一把刘洋,才让她在体积15立方米、比“神舟”飞船宽敞得多的“天宫一号”实验舱站稳了。
在拍摄“全家福”时,好不容易站到了景海鹏、刘旺中间的刘洋差点飘走,对于新环境,她还需要适应。
成功进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他们在组织体内每90分钟就会经历一次昼夜交替,于是,他们开始实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每天8点至20点为工作时间,安排交接班,一日三餐轮流值班,每天工作约8小时,睡眠8小时,生活照料6小时,剩下的是个人休闲。
在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的时候,刘洋在太空骑上了“自行车”,这也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使用自行车功量计。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说:“太空‘自行车’与我们平时使用的自行车不同。
这是航天员在使用前自己组装的,为了防止骑行时飘走,还要用束缚带将自己固定在车座上。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自行车’没有握把,骑行时要扶住天宫一号的墙壁。
”“感觉的确不一般!”回忆起骑上这辆独特的自行车,刘洋还有些意犹未尽。
有专家表示,从一般的身体力量能力上看,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而且女性上半身的体力为男性的50%,下半身为70%。
这种体力上的差别,即使在失重的太空,也可能存在现实差别。
但是,刘洋却有些精力“旺盛”。
20日晚上是刘洋第一次值夜班,当景海鹏和刘旺进入梦乡的时候,按照飞行计划安排,刘洋在完成与地面通话和各种仪器设备的监测后,对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大扫除。
她拿着白色抹布,飘到了上部擦拭天宫一号的“墙壁”。
扫除完毕,她看起了相册,玩起了魔方。
第二次值夜班的时候,她利用值夜班间隙,居然还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段中国功夫……“在太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神舟带我上九天,神州助推神舟行。
这是我乘坐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的真切感受。
”当刘洋还在天上遨游的时候,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从俄罗斯发来贺信:“我坚信刘洋能成功着陆,怀着激动与兴奋之情等待航天员归来的不仅有他们的亲人,还有中国人民。
”“没有女性参与的载人航天是不完整的”2012年6月29日上午10时,神舟九号返回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主着陆场,依次经历制动飞行、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着陆四个阶段,一个小时后,景海鹏、刘旺、刘洋依次出舱。
刘洋出舱后微笑着挥手向大家致意。
刘洋说:“天宫是我们在太空的家,很温馨很舒适,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自捷列什科娃进入太空后,已有56人次的女性,成功圆了航天梦。
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前苏联和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也都有女性飞天的经历。
刘洋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世界上第57位“嫦娥”,事实证明,女性不但可以和男性航天员一样飞入太空,还可以完成各项复杂的科研任务。
“为什么需要女性航天员飞天?”“女性更加周到细心、耐受能力更强,女航天员参加飞行,可充分发挥女性优势,提高乘组工作效率。
女性是人类的半边天,没有女性参与的载人航天是不完整的。
我国女航天员参加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填补了我国女性航天飞行的空白,可以带动女航天员相关飞行产品的研制和女航天员选拔训练等方面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载人航天工程的社会影响,展示中国女性的良好形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那么,为什么选择在这次任务中派出女航天员?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解释说:“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已由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过渡,技术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比较适合女航天员参与。
”对于太空,杨利伟有足够的发言权,2003年10月15日,他乘着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那时候的刘洋刚从飞行学院毕业两年,“我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的,那一瞬间,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心中不由升腾出‘欲上青天揽明月’‘一睹嫦娥舒广袖’的冲动和梦想!”或许就是刘洋自己也未曾想到,未满十年,愿望就真的实现了。
2009年5月,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启动,中国航天员队伍首次为女性开启大门。
选拔条件并未因为性别的变化而放宽。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女航天员的选拔标准与男航天员相似,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空军飞行员,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
此外,还要求五官端正,语言清晰,无药瘾、酒瘾、烟瘾,不偏食,易入睡等。
”在杨利伟的建议下,选拔标准增加了一条“必须已婚”,紧接着又加上一句“生育过的优先”。
鉴于女性在开始航天员训练的几年内肯定无法要小孩,这也是一条人性化的考虑。
虽然“条件苛刻”,但是刘洋和航校的老同学们纷纷报名。
经过此次选拔,刘洋和另外五人进入最后一轮选拔。
“选拔刘洋的时候是我去面试的,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面试时,有个环节是考她们的英语口语。
我们先面试的是另一个女飞行员。
当刘洋进来的时候,很坦然地对我们说,先面试的那个飞行员已经和她讲了刚才的口语题目,希望我们出新题。
那一刻,我顿时感到了她的诚实和可爱。
她认为战友互相之间竞争是良性的,诚实是第一位的。
”杨利伟说。
“不能拿‘女性’当借口”刘洋的娴熟技能、开朗的个性、诚实的本质,给考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层层选拔,刘洋和另一位女飞行员成为中国首批女航天员。
当上飞行员,她感觉自己已经飞向天空。
迈入航天员队伍后,刘洋才知道,从天空到太空,还有很远很远的路。
“我记得当年一进入飞行部队,队长就告诫我们,必须漠视自己的性别,任何时候不能拿‘女性’当借口。
”刘洋回忆说,“我曾想过,自己当飞行员时是经历过严格锻炼的,所以航天员训练应该不在话下。
”这一次,刘洋错了。
进入航天员中心,他们首先接受12个月的基础训练,学习航天医学基础、交会对接技术基础、力学、数学等20门基础课程,并参加国学讲座、救生生存训练和体质训练。
这其中,转椅训练过去在飞行部队也曾有过,为时4分钟,而航天员的转椅训练每次持续15分钟,对谁而言都是一道难过的关。
离心机训练同样艰苦。
最初,刘洋不知道如何用力、如何对抗。
“离心机从启动到停止不超过3分钟,但我下来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
”但是,刘洋还是坚持下来了,一年后,刚开始某些项目只达到三级、二级标准的刘洋,平衡素质、力量素质、速度、耐力、肌力等全部体质指标均达到一级水平。
坐离心机也像玩游戏似的,稍加把劲就能撑过去——这“稍加把劲”所对抗的,是6个G的过载,相当于承受6倍于自己体重的压力。
为了巩固自己的记忆,刘洋回家将知识点反复讲给同在航天城工作的丈夫听,飞船怎么样?天宫怎么样?训练怎么样?直至后来丈夫一听到刘洋说这些,立刻能接上下一句,把妻子念叨的内容几乎背了下来。
两年来,她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
短短两年就要飞天,这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录。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浓缩训练两位搭档14年的训练知识,除了更刻苦、更勤奋,别无他路。
因为热爱这个事业,刘洋耐住了这份艰苦和寂寞。
自从进了航天城,她没有出门逛过街。
“我把训练时间延长、再延长,休息时间压缩、再压缩。
”刘洋说,“我没有感到累,而是很幸福——被人信任的幸福,被国家需要的幸福。
”2010年5月,她们同5位新入选的男航天员一起,走进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国航天员中心。
其实,选拔从进入航天城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我不会因为某项训练、某项考试只占小数点后零点零零零零几分就不用功。
做到最好,尽自己最大努力,即使我与这次任务失之交臂,也不会后悔。
”刘洋说。
经过近3000个学时的学习,到执行任务前夕,预定训练内容全部完成。
“刘洋训练时间虽然比我们短,现在已经完全跟我们步调一致,超出了我和刘旺对她的要求。
”景海鹏说。
按照任务安排,两位女航天员中将有一人执行“神九”任务。
究竟谁上天?“她们都非常优秀,训练成绩非常接近,在飞行部队时就是朝夕相处的战友,感情也很深。
”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说,选择过程异常艰难。
2012年3月28日,乘组名单确定。
根据最终考核结果,刘洋入选乘组,代号03。
回顾这一切,刘洋说:“一个个幸运的叠加,成就无处不在的幸福;一个个偶然的积聚,成就无处不在的机遇。
回首来路,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紧紧与国家和军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我深深感到:是祖国让嫦娥飞天的神话变成现实,是亿万双手托举着我,是一双双‘隐形的翅膀’伴着我飞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