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研究综述

诗经研究综述

棘心夭夭
诗经研究综述
摘要:《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选集。

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是由于孔子曾把它和《书》、《易》、《礼》、《乐》、《春秋》一起当做传授弟子的教材,久而久之,儒家便把它们奉为了“六经”。

而《诗经》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在大约五百年长的时期中的集体创作,并在更长的时期中,经过了无数人的采集和不断地加工。

但古人对《诗经》的许多注疏又掩埋了诗篇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时期对《诗经》的解读主要是出于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目的,而近现代主要是出于文学的、历史的、经学批判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诗歌选集;解读
1序言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典籍,《诗经》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其中,亦是现代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诗经》的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文化学、博物学等方面,而研究《诗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洗礼,见证了两千多年世事的变迁,《诗经》研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

多至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汇聚了各家之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我所做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一个梳理,将这些研究更加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2封建时期的解读诗经
2.1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陆续集结和流传的三百多篇诗歌,在历史的年轮转到春秋末期时,它开始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生命重组,在孔子的不断赋予其历史使命下,开始了它作为经典的辉煌生涯。

春秋末期,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
也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六经”,这也就有了孔子的删诗之说,即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在孔子看来,诗经可谓是一部具有重大教化作用的百科全书,《论语·阳货》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更是在《论语·季氏》中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在《论语·为政》中又言:“诗三百篇,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

”孔子甚至还说:“如其国,共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可见此时的《诗》已经被升华到了一个作为让人顶礼膜拜的“经“的高度,拉开了为封建政教服务的帷幕,在其文学性上又浓浓地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2.2汉唐时期
秦代焚书坑儒,颁布焚书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见之不举者与同罪”,《诗》经受了一场几乎毁灭的浩劫,虽然流传下来了一些,但到汉代时,这些流传下来的《诗》已经与先秦的《诗》有所不同,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并传的局面,到东汉的后半期,毛诗兴盛,三家诗衰落,而也就是那个时期,汉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著——郑玄的《毛诗传笺》问世。

郑玄自己阐述了他选取毛亨的《诗故训传》为之作笺注的目的,“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则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清代学者陈奂的《毛诗传疏序》评论《郑笺》说:“作《笺》问杂鲁诗,并参以己意,不尽同毛义。

”可见,《郑笺》以《毛传》为主,综合了鲁、齐、韩、毛四家诗说,并对《毛传》进行了补充和提高。

自汉代以后,经学在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义疏纷纭,出现了很多争议,唐代时唐太宗提倡儒学,为了实现经学的统一,组织撰成了《五经定本》,作为法定的标准本通行全国,而《毛诗正义》正是其中之一,它是在继承毛、郑观点的基础上,集汉魏六朝《诗经》研究成果之大成。

2.3宋代理学时期
历史进入宋代,《诗经》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朱熹的《诗集传》是从南宋至今广泛流传的《诗经》注疏传本,他在《诗集传序》中说,三百篇中“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欲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朱熹曾提出,作为《诗经》主体的《风》“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其大多数诗篇“乃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民歌。

2.4满清时期
清代已是封建社会迈入衰亡的时期,而沉寂一时的《诗经》研究却是异军突起,开始了它新的生命。

王夫之撰写的《诗绎》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尽矣。

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

‘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

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

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而益挚。

”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篇》旗帜鲜明地声明以毛诗为文本,考察唐代以前的资料,研究文字、文物、训诂,进而推求诗义。

3近现代的诗经解读
鲁迅是近代史上第一个用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来评论《诗经》的,他指出《诗经》“是中国的最古的诗选”,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叙述:“诗歌之起,虽当早于记事,然葛天《八阕》、黄帝乐词,仅存其名。

……自商至周,诗乃圆备,存于今者三百五篇,称为《诗经》”。

同一时期的胡适对具有两千年历史的《诗经》研究史如是评价,“两千年研究的成果,究竟到了什么田地,很少人说得出,只因为两千年的《诗经》烂帐。

至今不曾有一次总结算,宋人驳倒了汉人,清人推翻了宋人,自以为回到了汉人。

至今《诗经》的研究,音韵自音韵,训诂自训诂,异文自异文,序说自序说,各不相关联。

少年的学者想要研究《诗经》的,伸头望一望,只看见一屋子的烂账簿,吓得吐舌缩不进去,只好叹口气:‘算了罢!’”他提出《诗经》“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是学术界流行至今的概念。

4八十年代以来的诗经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进入了一个西方理论与新视角再度引入的时期,对于《诗经》的研究更加趋于多元化,对《诗经》某些问题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上,其中首推袁宝泉、陈智贤的《诗经探微》。

在这篇著述中,作者的一个突出思路是要还原到《诗经》时代,强调从当时实际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诗经》;认为《诗经》应该反映编纂者的观点和眼光,孔子用“思无邪”来评价《诗经》的意思是说三百篇全都合乎周礼,所以才以之来设帐课徒。

此外,赵霈林还著有《诗经研究反思》一书,该书是对《诗经》学研究成果所作评价性研究,就《诗经》研究的学术发展,追踪源流,理清脉络,探求问
题症结之所系,评断争端是非之所存,是研究《诗经》学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不过,这一时期对于《诗经》的研究具有了很多的突破与发展,但终究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缺少真正极具影响力的《诗经》研究大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刘胜利译著.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袁宝泉、陈智贤.诗经探微[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
[5] 赵霈林.诗经研究反思[M].天津:天津教育,19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