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初探阅读教学有效性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本是江南多雨惆怅的日子,但对于一直追逐梦想的“师之蕴”人来说却身冷心热精神爽。
因为13:30在青浦区实验中学西校举行“本真语文”系列讲坛第一讲,初中语文教研员王老师、沈老师带领二百余语文教师临场分享。
本次讲坛有幸请到上师大郭开平教授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正是“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陌清明二月时。
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甘心做一只蜜蜂,聆听专家的观点,吸收、内化为己用;作为“师之蕴”人,我们始终行走在语文的道路上,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讲坛启动由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师之蕴工作室领衔人关景双老师主持,关老师向参与讲坛的青浦区各学校语文老师介绍郭开平教授后,作为青浦教育的老朋友,郭教授首先带领老师们回顾了一期、二期课改中语文教学的正确之处和值得商榷的地方,随后针对“把语文定位学科”的观点给予指正,提出“语文即课程”的观点。
针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一定要返璞归真,因为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不会改变过大”。
郭教授说道,“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上”,为此引领语文教师重新对①语文课堂的认识②语文教学的认识。
这两者之间的模糊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
其次教材问题,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内容为学生而编,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正是通过例子来学习语文教学目标。
第三,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当下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⑴现代文教学繁琐的课文分析与讲解。
太过于偏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阅读过少,造成了缺乏阅读积累。
正因为学生读的少,造成了对文本理解的缺失。
⑵学生主体意识的失落。
教师自觉或不自觉以教材为主,为中心。
教师的教学目的:学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解析这一篇文章内容。
教学结论:这一篇文章的中心,主旨,思想,写作特点等等。
在教学中目标的确定,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容器,僵化学生的思维,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仍然没有沉浸文本中,进行自身的阅读。
⑶阅读教学强调考点练习。
教学内容上的的贪多求全。
教师将课文按照考试模式来训练学生,而失掉文章本身的情、意、理。
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色彩。
教师贪多求全,绝不是基于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⑷学生阅读量过少。
据一项阅读量调查显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随着年龄、身高的增长,阅读量反而减少,除课本外,学生几乎没有阅读。
为应付考试只看一些作文选,内容提要,内容精华的东西。
郭教授指出:语文的本质就在于多读多写。
本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教师要组织交流课外的阅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欲望。
⑸教师自我阅读量过少。
郭教授告诫青年教师:要多读些书。
作为语文教师要挤出时间用于读书。
教师的拿来主义不可取,没有自身观点。
方法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和目标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⑹走出“阅读为写作服务”的误区。
读写结合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师不能离开思维。
阅读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探索阅读的本质,思想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
解决上述问题,郭教授回顾古人的观点,给出的方法途径。
《中庸》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
因为现在的“花样太多”“口号太多”,过于浮躁,根本问题在于体制。
建议青年教师:多关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专家们的观点。
2.阅读教学设计的优化
⑴教学设计要遵循规律。
教师该如何做呢?郭教授做出这样的回答:课文只不过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
通过一篇课文教师做什么?学生学什么?具体不确定性。
由于课前不明确,所以设计首先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有规律可循,要考虑①文本特征,②学生认知心理需要,③编者意图。
①文体特征:选文一般有典型意义。
并不要求每一个方面都交给学生,要教给学生经典的,典型的,隐性的。
②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
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能力培养,主要不是通过教学传递知识而是通过教学去促进认知的能力”。
学生通常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读不懂。
二是读得懂,但不喜欢。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两件事:解读读不懂的,称之为解读。
教会不喜欢的称之为鉴赏。
解读式阅读教学:作者为什么说这些?作者为这么说?
鉴赏式阅读教学: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这篇课文什么地方?这些地方为什么好?
③编者意图。
任何一篇作品,我们称之为文章;在教材中出现,我们称之为课文。
课文既有原生价值,也有教学价值。
教师一般多考虑教学价值而忽略原生价值。
同样的课文选在不同的课本,不同的年级,原生价值不变,教学价值发生改变。
上述三点的重要性则是依次递减的。
只有教会文本所有的,学生所需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适当考虑编者想让你教什么?教材的普遍性,特殊性,要重新组合,重新调整。
首先要解读文本,前提是教师独立的理解。
设计后再参考教参。
举例《谈骨气》理解议论文中的叙述的特点和作用
⑵教学设计要有效实施。
实施的有效性关键在于①教师语文功底要好,这是基础。
②教学设计要科学,这是关键。
③教学实施要有效,这是保障。
教学设计要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设计活动,环节最重要。
根据文本设计活动,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走进文本,沉浸其中。
使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
在课堂中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现场反应来推进教学。
不能忽略学生在课堂的问题及争论等资源。
关注动态生成,把握现场反应做及时调整。
⑶教学设计要有独特创意。
要有点新点子,新角度,新方法,新策划。
教学创意侧重于创新、个性,要体现教学素养、功底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求教学设计的创意呢?郭教授指出三点:①追求新颖(与众不同)。
②追求简洁(一眼望之)。
③追求灵活。
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上。
①离不开文本精细的研读。
对②设计反复认真思考提炼。
③自身大量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3.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
关键要看学生的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思想的空间。
目前主体的缺失,教师只关注文本怎么教,破解问题,郭教授建议的方法是:
一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要有明确目标,及时作出评价。
阅读时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是以“写”促“读”,“读”“写”互动。
三是培养学生想象、迁移能力。
举例《小石潭记》中:再造想象,前景后情。
举例《天上的街市》中:地上雨是我一滴相思的泪。
举例《灰姑娘》中美双方老师做比较。
不能把学生排除在阅读主体之外。
问题设计:喜欢谁?不喜欢谁?如果你是后母会否让灰姑娘参加舞会呢?结论:后母并不是坏人,只是不会爱别人的孩子
最后郭教授感慨道:“阅读教学问题多”,嘱咐青年教师要有自己的思考。
下午4时许,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关老师总结道:“师之蕴”将用教师、用课堂来证明郭教授阅读教学的观点。
走出会场,依旧阴雨连绵,但是“师之蕴”人内心的激动已不是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
这正是“余寒消尽暖回初”,为了梦想,我们齐聚“师之蕴”讲坛;为了语文的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
“一夕朝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