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志书的竖写问题

谈志书的竖写问题

谈志书的竖写问题吴晓煜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〇一部志书,是根据横排的篇目设计,在全面系统占有、把握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

是一个字一个字、一段一段、一节一节地写出来的,最终撰写出全部书稿。

但是如何写、怎样写?一个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就是竖写。

写要竖写,不能横写。

这是在志书撰写过程中必须始终要把握的原则。

本文仅就志书专志竖写的概念、意义、要点、工作要求谈点看法与体会。

第一,竖写的概念1.竖写是志书专志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是志书编纂工作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困难、耗时最长和出现问题最多的阶段。

竖写阶段的工作质量对于整部志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竖写要求是志书全体撰稿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功。

2.竖写又称纵写,即竖写史实。

要按历史的发展顺序,即时间顺序记述。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之一。

志书所记述的任何事件和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发展变化和产生结果的。

在撰写过程中,必须以时为序,从事物开始写起,纵向记述,写完结局而止,这就是竖写。

3.竖写是指志书中各专志的写作要求,不包括综述、大事记及各篇首的导语的写作。

志书横分为篇,各篇横分为章,各章横分为节和目。

竖写只是在各章下的各节和目的写作,即事物实体或称独立事物单元的写作。

是在横排的篇目中最后一个层次即基本单元(具有以事题名,一事一记的单一性)写作,通过纵向记述(不能倒叙、插叙)展示这一事物的历史过程与现状,使之丰满地、脉络清晰地立于志书,展现于世人。

第二,竖写工作的意义一是竖写工作的质量与志书质量关系极大。

广大读者是通过你写的怎么样来评判志书质量的高下,竖写不规范,不合语体和文体,或者言之无物,言而无文,就会使志书质量大打折扣。

二是保持志书资料完整性与系统性,以应存史之需。

这是志书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

因为,只有通过竖写才能把有用的资料系统地贯穿起来,避免出现历史记述的空白点与断档。

三是使读者清晰了解每一事物的发展全过程及其来龙去脉,从而把握事物的阶段性,体会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经验教训,从中得到启发与借鉴。

这是由志书的基本功能所决定的。

四是有利于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开展读志用志活动,便于读者查找利用。

特别是各部门、各单位可以较为便捷地了解到有关事物、事件的内容和来龙去脉,便于与现实的工作结合起来,促进现实工作。

第三,竖写的要点1.依时记述,抓住三个点。

对每个竖写单元,按时间顺序从前往后,依次记述,即顺叙法记事。

不论这一实体事物的地位与作用如何、也不看其历史的长与短、资料的多与少,都要按此原则办理。

这也是运用资料的工作顺序与依据。

记述要从事物发生时间写起,纵述史实,讲清沿革,把主要过程及结局写全,增强志书内容纵向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完整性。

不可时序颠倒、有头无尾、有尾无头、本末倒置。

不能先写结果再述史实。

不能用倒叙、插叙方法。

三点记述法。

这是目前通行采用而且比较简便的竖写方法。

三点即起始点、转折点和终点。

三点成线,体现事物的逻辑发展关系与演进的内在阶段性。

起始点。

即本单元事物的发端、开端。

有前志者为志书的上限时间。

抓住源头,写好起始点是竖写的第一个环节。

要开门见山,简单明了地讲述该事物产生的时间、背景、状态等要素。

在有前志的情况下,尽管有上限的约束,为使前后志内容衔接,可用极简要的文字适当追溯,但不可失之于繁。

另外,撰写者搞不清此事物真正发端时间的,不可主观臆断,贸然下结论。

比如某省某市只有清代开始采煤的证据,但不能就表明该省该市仅在清代才开始采煤。

转折点。

指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点与分割点,是事物发生较大变化的集中点,体现了事物的阶段性与曲折前进的过程。

一个转折点表现出一个阶段。

简单的或出现较晚的事物可能只有一个转折点,而历史久远、比较重要的事物就有多个转折点。

要先明确该事物有几个转折点,然后按这几个转折点的先后顺序,一段一段地分段依时竖写。

写好转折点对于志书意义重大,不可忽视。

历史的发展规律、成败因果、经验教训往往通过转折点的记述表现出来。

终点。

指该事物在志书下限时的结果和全貌。

终点主要是指现状,是竖写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是下一轮志书的起始点、承先启后之点,不是一般的点。

终点是记述的重点,不能简单化,只是寥寥几笔带过。

一定要详细铺陈、展开记述,把结局与现状加以详写,体现整体面貌。

2.述而不论,寓论于述。

这是志书专志部分竖写过程中的总的原则与要求。

不包括综述的撰写。

古人称为述而不作。

宋代黄岩孙在《仙溪志》序言中讲:“按是非于故实之中,寓劝戒于微言之表。

”明代《太平县志》“凡例”中规定:“据事直书,而意自见,不著论断。

”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认为司马迁就是“于序事中寓论断”。

述与论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志书是记事之书,不同于史书之法,重在记述,不著论断。

一定要严守志书专志只记述不议论的基本原则,不直接议论,不加评论剖析,不做褒贬臧否。

但是志书编纂者是有观点、认识、见解的,志书的功能又要体现规律,让人了解成败得失,吸取经验教训,使读者受到教育启发。

因此编撰者要忠于史实,在如实记述事物过程中善于把作者的认识、观点、看法、事物发展规律体现在事物记述之中,让资料说话,以事明理,而不是直接评判成败,直接总结出几条规律,这就叫寓论于述。

因此要善于在寓字上下工夫,道理尽在不言中,不显山而有山,不露水而有水,不露痕迹,述与论浑然于一体,存大道于无形。

做到这一点是志书编纂者的高明之处,也是志书质量高下的一个标志。

为达到寓论于述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办法:①选取彰明因果的资料;②对体现规律和经验教训的事物重点详记;③恰当遣词用句,必要时做画龙点睛之笔,但不可过多点评,要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微言大义;④用事实(主要是统计数据)的比较法(可纵比也可横比),使读者看清不同措施的因果不同,从而把褒贬隐含其中;⑤引用有关文件(含调查报告)、上级领导人的讲话、有关会议的纪要或结论意见,为体现编纂者的观点服务;⑥使用反映规律的典型事例,简要交代主要背景与直接原因,佐证观点。

以上方法并无定式,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运用得当则有效,反之则破绽露出,适得其反。

3.纵不断线,脉络清晰。

这是竖写的又一基本原则。

对每一基本事物单元不仅抓住主线,有始有终,还要有完整的过程、清晰的脉络,展现全过程和贯通始终的全貌。

常见的现象一是有头无尾,最后结果不得而知;二是事物起始不明;三是时序错置,前后混淆;四是事物演变有空白,中间过程断裂。

比如,时间跨度较大的事物,中间缺了十几年的情况,缺少关键性转折点,沿革不清,出现断代、断档现象。

读者既看不清发展过程与脉络,又看不出事物固有的阶段性与兴衰起伏。

这也与材料的收集不完整、不系统有关。

4.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竖写时特别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有序、重点突出。

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属性,我们在选取使用资料、具体撰写志稿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各种资料之间一定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主次之别、特殊与共性之异、典型与非典型之不同。

编纂者下笔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事无巨细,有闻必录,兼收并蓄、同等对待、主次不分。

不能平铺直叙,堆砌资料,形成流水账。

一定要根据写作需要及志书的要求,该详则详,宜略则坚决略之。

抓住主干,不枝不蔓。

更不能同一资料重复使用。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详今略古,详近略远,重写现状;②大事、要事、重点事项用重墨,一般事项淡化;③转折点详,一般过程略;④说明问题、具有典型性意义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详;⑤体现时代特色,对当今及今后有启示性、指导性意义的材料多用;⑥重点年份和时间段详,平常年份略;⑦特性事物详,共性事物略。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者详,书我所长。

体现地方、行业、本单位特色的事物详写;⑧体现最新成果、水准的内容详;⑨突出主题的内容详,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略;⑩同一事件彼处详记的,此处则略。

使用角度应有不同,同中见异。

5.注意疆界,不越界而书。

志书是记一地区、一单位历史与现状之书,必须有较严格的时空的界限,因此必须注意志书内容的疆界。

洋洋洒洒,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就必然冲淡内容,庞杂无序,喧宾夺主,失之于繁琐。

清人章学诚在《永清县志·政略·序例》中讲“志笔不越境而书”。

主要是两方面的疆界。

一是内容上的空间界限。

与志书内容无关的不写,篇目标题中没有规定的内容不写。

但是与志书有关的内容不在此列。

比如煤炭企业用煤发电、搞煤化工、搞非煤产业等内容则可以列入志书。

二是时间疆界,即按志书上下限来写。

时间限外的不写,上限之前的与前志做好衔接,不作无限追溯。

下限时间之后的不写。

规划、展望、预计性的内容,因为没有发生、并未出现,结果不得而知,不能入志。

如同种树,不能种在别人的院子,其枝干也不能越过院墙。

6.注意文体文风,语言简洁流畅。

这方面的讲课资料不少,具体要求很多,都不无道理,可参考借鉴。

①用第三人称记述。

不能出现我们、我公司、我集团等用语。

②使用语体文,竖写史实,纵向记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③注意志体与其他著作使用语言的不同。

与史书相区别,不写史论;与教科书相区别,不用教学式语言,不搞释义;与文学作品相区别,不设情节,不搞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及使用比喻、讽刺、挖苦、影射性语言;与宣传品相区别,去掉宣传色彩与广告性用语;与论说文相区别,不搞论点、论据;与工作报告、总结相区别,不讲经验与体会。

④语言简洁,用词准确,行文流畅;文风朴实,叙事工巧;文约事丰,言之有物,不拖泥带水,不罗嗦累赘。

富有文采,增加可读性,用佳笔妙语修出良志。

⑤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不溢美,不掩恶。

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说失误。

⑥正确规范使用称谓、时间、数字、计量、标点符号等。

此外,由于志书是多人分头撰写,众手成志。

加上各人的写作习惯、擅长、手法差异较大,因而特别要注意文体的一致性、风格的协调性。

要严格遵守凡例和写作规范,避免各自为政、我行我素。

做到风格大体一致,口径完全一致。

第四,竖写工作要求1.志稿撰写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志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尽管志书撰写工作业务要求高,规范性强,但并不神秘,只要认真学习实践,勤学精思,完全可以得其要旨,掌握其规律,成为行家里手。

可以通过自学读志、学习基础知识、参加培训、专题研讨等方式提高志书撰写的业务能力。

不仅要知道怎样写,更要透彻了解为什么这样写。

学习的重点是:①志书的体例,特别是志书的体裁及各种体裁的运用方式和要点;②为什么竖写?竖写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③志书文体、语体、表述方式与其他门类著作的主要区别,牢记其不同点;④行文规范、用语规范;⑤竖写的基本工作程序。

在对上述基本要求不能透彻掌握的情况下,动起笔来,就会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2.深入研究编写大纲,从总体上把握志书篇目的内在逻辑关系。

每个撰写人员都弄清自己所承担撰写任务的篇章在整部志书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

弄清篇内的层级关系及平行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