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事记编写规则

大事记编写规则

大事记编写规范一、收录的标准和范围1.收录标准确定大事的收录标准和范围,是编好大事记的关键。

所谓大事,是指某一区域内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大事、要事。

必须是事件的规模大、影响大、意义大,不管是推动社会发展或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只要在某一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都应算大事。

但是,大事的概念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应以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为转移,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大事标准也就不同。

我们在选择大事时,应“因志而宜、因事而宜、因时而宜”。

2.收录范围大事记记载的内容超越时间下限的不记,超越地域范围的不必记载,不要“越界”、“涉外”。

对于内容记载,一些修志行家比较推崇李少先在《方志编纂知识》中提出六个“要记”。

这六个“要记”是:第一,特别重大的事件要记;第二,重要变革的事件要记;第三,不平常的事件要记;第四,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不一定很大)要记;第五,为后人所效法、有教育意义的要记;第六,为后人引以为戒的事件要记。

如果从实际出发,做到了六个要记,一个地区凡有重要意义、重要影响、重要历史价值的事件,基本可包罗无遗了。

二、编写体例大事记编写选用何种体例,关系到大事记的结构和质量。

通过编写大事记的实践,一般认为,大事记编写体例宜采用以编年体为主,辅以记事本末体的编写方法。

其优点:以编年体为主,也就是按历史年代和时间顺序逐年编写,不违背志书大事记的基本要求,清晰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

结合记事本末体,可以在不违背历史年代和时间顺序的前提下,对一些一次性事件(如某项工程等)采用集中编写的方法,使事件不零乱,保持事件的完整性。

三、编写中注意事项1.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选择大事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政治观点正确,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是选择大事的指导思想。

2.严格选择,突出大事大事记不是“流水账”似的记事本,所记载的必须是大事、要事,而不是琐事、凡事。

既要取材广泛,前后贯通,又要防止事无大小,逢事即记,而将真正的大事湮没在常事之中。

3.取材要全面,避免遗漏编写大事记前要充分占有资料,对确定入选的资料要充分确认、排比。

大事记要反映各部门、各战线、各行业的大事、要事、新事,所以必须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大事,不能“东拼西凑”,既要有条条、块块上的情况,又要有点上的情况,如果缺少某一行业、部门的情况,即会缺项断限,就会与实际面貌不符,导致大事的遗漏。

四、记述要求1.详略得当上届修志时已记的大事、要事本届不予重复。

但为了避免旧方志大事记简到类似于目录索引,无任何情节变化的缺点,本届修志在大事记编写时志详则略记,志缺则详记。

对于未设专门章节的那些内容,可适当详记。

宜粗者叙其大概,宜细者记明时间、地点、原因、情节演变、结果等。

但过分强调情节生动,造成大事记的冗长、琐碎也是不可取的。

2.记事简明扼要语言要精练。

写大事记要求语言文字十分精练,同时又使人读得懂,真正做到文约事丰,言简意赅。

一般不要解释原因,也不要阐述事情的经过。

3.互不矛盾这是要求大事记内容不能与志书正文内容矛盾抵触,应保持一致。

同时,大事记本身内容前后也不能矛盾。

五、编写步骤大事记是一方之简史,工作量较大。

我们在编写时一般宜在志书成稿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搜集,先编成资料汇编,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补缺订讹。

然后在资料汇编意见稿之上进行筛选和正式编写大事记初稿。

如果按这两步走,一般不会出现大的缺漏,质量也有一定保证。

一部志书的编纂,往往先从大事记挈入,举大事记为纲,为各分卷张目。

成书之后,一部志书的解读,也往往先从大事记开始。

大事记在整个志书编修中举足轻重。

一、选材编写大事记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确定何为大事?坦率地讲,这是个棘手的问题,把握不好,就会畸重畸轻,偏严偏宽。

没有原则地“拾到篮子里就是菜”不行,编拟者无法处理繁复纷呈的大量信息,但确定一个统一标准又很难,即便一时统一了,局部统一了,在具体操作中又会“按下葫芦起了瓢”,难以自圆其说,一以贯之。

原则上,大事记对于大事要事的选择,应以全面反映该地区、部门、行业的重大活动为基本出发点,具体包括:各种重要会议的召开及主要会务活动、可以公开发表的会议决议和决定事项;重要政策、法令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本地区、部门、行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有影响的活动;重大的组织机构调整和人事任免事项;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反映时代特征的新事物和英模人物;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和处理、各种重大自然灾害、事故和自然变化;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与国内外重要友好往来、交流活动及其它重大事件等等。

确定大事记的收录范围并不难,难在既定范围内对取舍标准的具体把握上,即我们常说的把握选材的“度”。

大事记所选的大事要事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其绝大多数来讲编拟者不会存在歧义。

但编写大事记又是一个层分过程,越到细微、个别处越容易见仁见智。

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拿不同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其结论大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必然反映到大事记的选材上。

二、相对性原则如何使编写者笔下的大事记少一些杂瑜之瑕和遗珠之憾呢?主要在于运用相对性、层次性和关联性的原则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大事记反映的是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相对存在、相互联系与发展的,并且维系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上。

如果缺少了原则性的规范,将使纷繁的事物呈现无序状态,同样,如果不加区别地拿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去套,也将陷入片面和僵死。

同一件事,对于本部门、本行业是大事,对于本地区来讲也许称不上是大事,这就是大事的相对性。

整体上说,大事记所涉及的人物和团体活动应有统一规格、统一级别和统一标准,但规格、级别和标准是相对的,搞绝对了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如反映党的活动条目,开始收录的活动级别低、规模小,随着时间推移,收录条目的规格和级别逐步推高,这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如果一律用现在的规格、级别去套过去,一些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大事要事就会被所谓“标准一律”拒于大事记之外。

除党务政务活动之外,军事活动、外事活动和经济活动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无不如此。

因此,大事记应根据相对性原则确立“源小流大,头低尾高”的选材标准,选材的宽泛度向源头材料倾斜。

再如涉外活动。

人们常说“外事无小事”,这只是相对而言。

“外事无小事”是指外事工作权力高度集中,授权十分严格,并非指每一项涉外活动都同等重要。

主要收录政府和民间的重要往来活动如友城活动及重要的来访出访活动。

重点收录反映青岛城市特点的国际商贸、对外引资、海洋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商务活动选取额度大、领域新、带填补空白概念的项目。

三、层次性原则各种会议、机构和社团内容的条目最能反映机关大事记的层次性。

层次性也是客观存在,是不以编拟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鉴此,设定收录标准十分必要,以防大事记内容过于芜杂,取舍不一。

会议,是大事记收录的一个要项,其种类日趋繁多,如全会、代表会、各种例会、办公会、报告会、新闻发布会、情况通报会、经验交流会、命名表彰会;经济、科研领域的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招商会、订货会、项目论证会和学术交流会等等,主办单位既有地方党政机关、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也有中央、国务院及省有关部门。

面对性质、内容、规格不一的大量会议,逢会必录不行,必须区分会议层次择要而记。

一般地讲,由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部门召开的立法性会议和决策性会议要收录,而缺少实质内容的例会、常会尽管规格较高也不必载入。

表彰会、颁奖会、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内容平泛的协调会、联谊会则不必收录。

对于中央、国务院各部门、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全国性社团在本地区召开的会议,则要作具体分析。

对本地区有一定关联度的,可作简要记载。

全国或区域性的对口部门为加强横向联系、交流情况而定期召开的会议,一般可不必收录。

在大事记编写过程中,经常遇到机构成立、撤销、恢复、合并、更名、改变隶属关系等内容。

对于此类史实,机关大事记、单位大事记必载,而且要求记载务详、务准,勿使遗漏,因为这是反映该机关、单位基本历史面貌的主干材料,存史价值很高。

《青岛市志大事记》收录机构到局级(含副局)以上单位,但对事业单位收录从宽,如一些文艺团体和社会公益事业单位,根据这些单位的社会关联程度可不受级别的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社团林立,应择要收录,前宽后严,主要选择社会重要领域和影响覆盖广大的社团,尤要注意反映表征地区特色的社团如海洋科学、航海、电子、旅游等。

四、关联性原则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大事要事具有关联性。

认可大事记收录的大事,不能孤立地看,而要把它放到大的历史环境中去透析。

比如大事记收录新事物,凡是研制的新产品、发明创造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及最早的无疑都应记载,但并非逢“新”必载,要看录入对象是否当时影响大、事后影响久远、意义重大及有资治、存史、查考价值而定。

如社会流行习尚和某些猝发的个案、个例,新固然新,但转瞬即逝,收录何用?另外,各类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及荣誉奖励的表述,务求准确严谨,切忌妄加评议,原则不采用“填补空白”、“领先地位”等评述性语言。

正像记录在不断竞争中层层刷新一样,“填补空白”、“领先地位”、“一流水平”、“XX之最”只是相对的历史概念,是缺少量化指标的主观描述,且容易受视野空间的局限和蒙蔽,所以不用为好。

五、立足读与用作为整部志书的提纲挈领,大事记的编修自始至终应立足读与用,从读与用出发来布局谋篇,取舍详略,以读与用的实效为尺度,来评价得失高下。

从属于志鉴的大事记,由于主体不同,对条目取舍及信息饱含度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说来,各种专题性大事记如胶州湾事件大事记、中国收回青岛大事记的信息取范相对容易把握,而综合性大事记由于涉猎广泛、编修周期长、参编人员层次多、数度更替等因素,往往取范不一,畸重畸轻,甚至以偏概全,导致大事记内容的缺失,出现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无疑,各级党政机关的大事要事,都应成为大事记的主线和主画面,浓墨重彩无可厚非,但大量机关团体、个人活动堆砌过多过滥,势必淹没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降低大事记的信息饱和度,也影响大事记的读与用。

一、地方志中设置大事记的必要性(一)具有其他体裁难以替代的长处长期实践表明,编年体大事记这种体裁具有存史容量大、客观性强、形式稳定、便于查检等长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正因为如此,这种体裁创立后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被编史修志广泛采用。

地方志设置大事记,同独立成书的历史大事记不同,成为志书七种体裁(述、记、志、传、图、表、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他体裁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同时与另外六种体裁相互联系,融为一体,使地方志的体裁更加完善。

(二)弥补志书横排结构的不足地方志资料性的本质属性,决定它采取的体例结构是以类系事,类为一志,先横分门类,然后在类下竖(纵)写史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