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

3.后殖民理论
第十二章 90年代文学
一、新写实小说
(一)王朔1.作者简介:1958年出生,他的《空中
小姐》(1984)、《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橡皮人》(1986)等早期作品 都是以自己在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 写过一些言情、侦探类的小说。后来的《顽主》 (1987)、《千万别把我当人》、《动物凶猛》 (1991)、《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 (1999)等小说则形成特有的风格,写一群文化 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 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以戏谑、反讽为主,对权 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
悲壮抵抗
2.雅俗文学的对立共存与互补 3.市民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的互渗与互拒 4.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和后现实主义的
东方化蜕变

第二节 主要文学思潮
1.新写实主义思潮
2.新生代文学思潮。毕飞宇、鲁羊、韩东、 朱文、陈染、林白、徐坤等。被评论界称为 “新状态作家”、“晚生代作家”或“60年 代出生作家”等。
2.“痞子味” 的人物形象
3.独特的反叛精神
总是以嬉戏、轻佻的姿态准确的揭示出知识分 子文化中的一些劣根性,对那些迂腐清高、自 我膨胀的精英文化给予最痛快淋漓的嘲讽和挖 苦。
(二)新写实主义
1、概述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1986-1987)的 一种文学创作现象。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 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它减褪了过去传统的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 利的政治性色彩,以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作者 情感冷静不介入。
二、相关文化思潮
1.道德理想主义:张承志和张炜90年代提倡的 ,一是对古典人文情怀的呼唤;二是对道德人 格的现代思索;三是对精神、理想、信仰的坚 持;四是对终极、灵魂和宗教情感的呵护。
2.本土文化论:又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或新保 守主义。它是对一直占据中国近现代文化主导 地位的激进主义文化思潮的质疑、反思和清理 。以季羡林、张岱年、汤一介等学者为代表。
(二)“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反思 1、时代背景: 知识分子的中心地位、人文精神、纯文学滑向了
社会的边缘,文化逐渐趋向于大众化。
2、文学背景 “新写实主义”小说在精神上出现对理想精神的
放逐,对崇高的解构,彰显出人生平庸的真相。
3、商业写作 王朔依靠写作生存,不掩饰写作动机的功利性。 4、影视传媒的推动
第十一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90年代文学生存状况
一.90年代文学面临的新格局
1.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 发展时期。
2.文学由社会话语中心走向边缘。

意识形态话语中心转移:政治到经济。
3.商业主义大潮突起,精英文化受挫。商业社 会对文学的挤压。
二.90年代文学的格局和走向 1.商业大潮的胜利进军和人文主义思潮的
代表作家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塔铺》、 《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风 景》,还有叶兆言、苏童、范小青、李锐、李晓、 杨争光、迟子建等。既展示生活的原生状态和生 命的体验冲动,又不乏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探 索。
1988年10月,《钟山》与《文学评论》 联合召开了“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 的讨论会。自1989年第3期开始,《钟山》 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 宣称“在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中,1989年 《钟山》将着重提倡一下新写实小说”。
2、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1)、大多关注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卑琐人生,在对 他们卑琐人生的描绘中,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 态。
新写实小说大多描写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生活: 农民、工人、待业青年、教师,营业员、打工仔, 描绘这些下层社会中芸芸众生窘困的生存状态, 突出人们生存的挣扎与烦恼。
3.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4.大众文化思潮: ①商品性②通俗性③流行 性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
第三节 关注人文精神及其文化思潮
一、人文精神讨论
l993年,《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王晓明等的 《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认 为当前文学已出现危机,它“不仅标志着公众文 化素养的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代人文精神素质 的持续恶化,文学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 文精神的危机”。一是媚俗,一是自娱。人文精 神的大讨论由此揭开了序幕。一些学者提出,讨 论必须与对近两百年的中国文学史、思想史、文 化史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进行回顾,要与对现实进 行批评结合起来,重建人文精神,承担起知识分 子的文化责任与道德责任。
同年10月,这家杂志还和《文学自由 谈》(天津)联合召开“新写实小说” 讨论会。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 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 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 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 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 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 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 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 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 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 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第一次高潮是1994年上半年,《读书》杂志 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第二次高潮是1994年下 半年,《文汇报》以“人文精神与文人操守 ”为题,发表了张承志、张炜的文章,第三次 高潮是1995年以后,《作家报》、《光明日 报》分别以专版持续发表关于人文精神的争 鸣文章。陈思和认为,知识分子的“岗位意 识”问题,是“五四传统”留给我们的使命感 和正义感。王晓明指出,真正的危机都在知识 分子遭受种种摧残之后的精神侏儒化和动物 化。王蒙、王朔、杨争光等则认为,文学走 向多元化以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调侃不 等于媚俗。
“王朔现象”的反思
首先,王朔的文章中都带有浓重的反叛精神 ,这种精神贯穿着王朔作品的始末,是一部 作品成功与否的灵魂线索。
其次,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
(三)王朔小说的特点:
1.通俗幽默的语言
讽刺调侃式的语言风格。占据了主流地位的美 好而神圣庄严的情感和价值观都受到了无情的 讽刺与调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