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摘要】满族人信仰萨满文化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萨满教,被视为我国东北各民族宗教信仰的“集大成”。

至今在满族民间还保留有萨满文化的传统。

萨满是萨满文化中的主角,萨满的产生与萨满文化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萨满传承对于萨满教的保留、延续以至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萨满满族传承自然崇拜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们创造并发展了古老而又优秀的中华文明,同时,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也繁荣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满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尤其是在后金入关之前,他们开始接受了汉族和朝鲜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它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这充分地表明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

满族从古至今一直信仰萨满文化,并且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萨满文化资料。

满族萨满教文化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有以爱辉、依兰、阿城、宁安、东宁五个地区为中心的萨满教分布区;吉林省有以永吉县、珲春县杨泡乡、九台县莽卡乡为中心的分布区。

辽宁省的萨满教文化已很淡薄了,仅在新宾、凤城等地像留一些残散的手抄资料。

关于萨满教的祝祭活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一些满族聚居的地方,在大姓望族中,一直是持续未衰。

至今有些姓氏不仅保留了穆昆选举制,而且有“萨满达”传袭礼序,闻族选送年劫男女学习萨满、接传香鼓的礼仪,萨满活动仍深深铭记在满族心中。

多数的萨满祭祀活动已自动改革变得简单,如只保留敬祖,不杀猪,不磕头,不跳神,阎族在老萨满、老穆昆主持下分辈向祖先行礼, ,互相祝福,吃一次喜饭,一天就结束。

目前萨满教已处于衰弱阶段,即将从满族群众生活、记忆中逐渐减弱或消逝。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

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

萨满教的崇拜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对此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授世代嬗递下来。

萨满们也不会象牧师那样组成全职的仪式或者精神组织。

萨满教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

但归结下来萨满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对于有记载,《史记匈奴转》:
“祭天地鬼神”《三国志》:“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息拜月。

”萨满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珊蛮(萨满)者,女真女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一下莫能及。

”满族对自然界的诸多劲舞怀有敬畏,故崇拜为神,满语为“恩都力”如:阿布恩都力是天神,哈达恩都力为山神,窝敦恩都力为风神……等等。

其中他们认为火能烧掉人间秽气,只有圣洁的或才能够祛妖邪,消灾病,因此在萨满教火是很受崇拜的。

所以火是萨满祭司仪式中重要一项,以火作为神的使者,沟通人与火神的感情。

如满族锡克特勒氏(石姓)的火神祭中,萨满会模仿火神的各种形态。

萨满教的巫师称呼为萨满。

满族的萨满有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俗称家萨满,满语称饽龙子萨满,有的又称饽额萨满,汉语称为家神。

这种萨满是萨满教文化中神职人员的典型代表。

它和萨满先祖创立的完整的氏族社会密切关联。

家萨满是由萨满教的悠久的祭祀习俗中分化出来的,虽然受到巫俗影响,但不是巫。

是神灵不能附体的宗族中年岁较大的妇女,其职能是主持家族祭祀。

另一种是超越氏族范围的职业萨满,又俗称野萨满,满语称兀洼特萨满或毕干萨满,汉语称为“大神”这种跨氏族跳神医病的萨满的出现略晚于氏族萨满,是能够让神灵附体,降妖灭怪的巫。

家萨满和野萨满在社会地位上也有差别,在氏族血缘纽带较强的时代,家萨满的地位远远高于野萨满。

但在自然灾害频繁交加的东北山乡间,这种野萨满用跳大神的神秘莫测的舞蹈,为崇信者驱邪除灾,世代相传。

满族萨满,最初为女性,后来男性也逐渐多起来。

但在各姓中,女萨满仍占多数,而且也最受推崇。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萨满。

作萨满的人,在体质上,气质上有别于普通的人,并且须有老萨满的挑选和培养,才能成为萨满。

选定新萨满的办法有两种,满族称为“抬神”和“抓萨满”。

通过“抬神”和“抓萨满”这两种形式,确定新萨满人选之后,老萨满便带领新萨满,向他言传身教萨满的一切本领,包括口授神谕,训练授神、领神、跳神的技能。

神谕是神的各种指示,最初是口授,不用文字记载,乾隆朝以后,才逐渐有文字神谕。

老萨满向新萨满传授各种祭祀规程、祭祀经验、神谕、禁忌,以及满族神话传说、历代萨满的神奇业绩时,新萨满都是须先净口、净手,并跪于地上,以示虔诚。

这种学习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新萨满熟练掌握了这些宗教本领,经老萨满同意,才能取得主持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地位崇高,因为他们不但会击鼓甩铃,焚香祈祷,还会用满语吟唱神歌,和诸多的神灵交往,转达人的愿望,传达神的意志,有点还会模拟各种神兽翩翩起舞,甚至跪火池子,喷火,跳上树等各种神技。

萨满也会讲“乌车姑乌勒本”即萨满神教话。

萨满平时与常人无异,自食其力。

为别人跳神时,会得到较高的报酬,甚至以神的名义索取财物。

萨满有一套从事宗教仪礼的服饰和法具,它们是老萨满赠送的,或族人资助的,也有自己筹办的。

萨满
在执行萨满教任务时都要有特殊的装束,使用各种特殊的法器,这些装束和法器以他们的神圣性质被神秘的收藏着,并规定了许多禁忌,比如不能将它们放在寡妇的住所和家里有夭折的人家,也不能放在棺材前。

萨满行术时的服饰是萨满教的重要标志。

这些被叫做神衣,神群的圣物,都和常人的服饰不同,充满了奇异的神秘色彩。

萨满的服饰主要包括发行,头巾,神帽,神衣,神群,神靴,神袜,神手套等。

萨满的萨满戴的神帽,帽顶伸出一付鹿角,鹿角权数多少表示萨满资历的深浅;两角间立一铜鸟,表示萨满所领之祖神。

萨满所用的法具,有神鼓、神刀、神箭、神杖、档士等。

其中神鼓的神秘之处在于古代的鼓正面、背面多有萨满绘画。

这些画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日月星辰,有山有树和各种动物,近代鼓上出现了八卦,、莲花等图案,显然是受了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满族的萨满祭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为家神祭,一类为野神祭。

萨满死后的葬法与普通人也是不同的,据《宁安县志》记载:昔时萨满之死,其尸葬于树上,遗迹至今有存者。

盖葬于树之上,选大树之枝叶繁茂者,伐其枝,穿与干,以可以纳尸为率。

近几十年来,由于历史、社会原因,满族中家萨满的传人大多回避了曾做过氏族萨满的身份。

但是,在保护萨满文化方面,大门当中有些做了不少的贡献。

如家萨满传人、满族您吉安文艺家傅英仁,将宁古塔氏族以梅崇山,关寿川,郭鹤龄为代表的十余名家萨满传播的萨满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仙湖编著了《满族民间故事选》和《满族神话故事》等书籍和珍贵资料。

这些稀世的萨满口传神话及有关萨满祭司的资料,使读者可以透过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迷雾来窥测萨满文化深层的魅力。

满族萨满教保留了相当完整和生动的自然宗教特点,具有鲜明的北国地域特色。

甚至可以说,它是该区域文化的聚合体--几乎囊括了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民间信仰总和“落后”,“愚昧”,“迷信”等连在一起,但其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有其自身存在的逻辑性。

正如萨满教,有着原始宗教的神秘和古朴,使我们得以透过神秘的原始宗教迷雾,窥测萨满文化深层那种企图支配神灵的超自然的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满族通史》李燕光,关捷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2]《满族民间信仰》吴世旭著沈阳出版社
[3]《辽宁满韵清风》外文出版社
[4]《满汉文化交流史话》定宜庄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宁安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6]《满族文化概论》赵志忠著
[7]《女真史》孙进己、张瑛如、蒋秀松、千志耿、庄严合著
[8]《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刘小萌定宜庄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9]《满族文学史》赵光辉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10]《奉天古迹考》金粱主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