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衡水中学状元笔记地理课时作业--等高线地形图(二)

2019届衡水中学状元笔记地理课时作业--等高线地形图(二)

衡水中学状元笔记地理课时作业4
等高线地形图(二)
下图示意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1~2 题。

1.图中的 a、b、c、d 四处村落冬季采光较好、气温
较高的是( )
A.a B.b
C.c D.d
2.下列河段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是( )
A.①—②河段
B.②—③河段
C.③—④河段
D.④—⑤河段
山药是缠绕性藤本喜光植物,幼苗期不耐寒,宜在排水良好处种植。

下图为华北地区某山药种植基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3~4 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夏季最容易遭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甲、乙、丙、丁四地中,种植山药的自然条件最好的是( )
A.甲B.乙C.丙D.丁读等高线地
形图,完成5~6 题。

5.图中隧道( )
A.穿过等高线密集区,设计不合理
B.长度大约为6 000 m
C.出入口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
D.应建成“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6.图中M、N、P、Q 四点高差最大的一组是( )
A.MN B.PQ
C.MQ D.NP
下图为中亚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图中a、b、c 为甲湖泊一年中三个时期的湖岸线
位置。

读图,完成7~8 题。

7.图中四地盐碱化较严重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根据湖岸线变化可知,甲湖泊( )
A.b-c 时段比a-b 时段水面变化大
B.b-c 时段比a-b 时段水位变化大
C.b-c 时段比a-b 时段水量变化大
D.b-c 时段比a-b 时段盐度变化大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该地山清水秀,水流常年奔腾不息。

读图完成 9~10 题。

9.图中( )
A.①和②为湖泊,湖泊②为瀑布提供了水源
B.瀑布的海拔为 50 米
C.③与④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90 米
D.此图按 1∶1 000 000 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10.甲、乙两地农家乐比较,乙地冬季生意冷淡的原因可能是( )
A.乙地山高林密,视线不好,不利于欣赏风景
B.乙地农家乐收费标准过高、服务质量不好
C.乙地农家乐冬季光照条件不好,环境阴冷
D.乙地农家乐地势高,气温低,环境阴冷
赣北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新平镇进行野
外考察,读新平镇周边地区等高线图, 完成 11~12 题。

11.该区域( )
A.龙潭村建在了河流的凹岸
B.M 地位于阴坡,水分条件好
C.该地适宜种植苹果、柑橘,发展林果业
D.该地易出现暴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2.地理小组在水质监测站采样检测水质,发现河水中高浓度的农药成分。

这些农药最有可能来自
( )
A.甲
B.乙
C.丙
D.丁
1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 AB 线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并简要说明判
断依据。

(2)一组老人在①②两条徒步登山线路中,选择②线路
登山。

说出选择的理由,并估算②线路的相对高度和水平距
离。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

(4)概括图中公路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

13.下为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搜集的我国东
南沿海某区域的相关材料。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1)图中 M 、N 两条河流更适合开展漂流活动的是_ 。

(2)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点。

(3)如果在沿海建港口,甲、乙两城镇更具优势的是。

简要分析其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

(4)简要分析 1977~2007 年该地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进行的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对河流水文 特征产生的影响。

等高线地形图(二)参考答案
1.A 图中 c 位于一个小高地顶部附近,气温较低;a 位于南坡,采光条件最好,气温较高;b 位于山脊西北方向,d 位于山顶北部,采光条件都较差。

2.A 图中①—②河段弯曲度最大,且等高线最稀疏,则该河段水流速度最慢,最利于泥沙沉积。

3.C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可以判断甲、乙、丁为山脊,丙为山谷,泥石流在山谷容易发生,C 项正确。

4.D 图示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根据指向标判断甲、乙为阴坡,光照少,不适合种植;丙、丁为阳坡,光照好,丙处坡度较大,且易受泥石流影响,不利于种植,丁处坡度缓和,位于山脊排水较好,适宜种植,D 项正确。

5.C 据图可知:图中隧道从鞍部穿过,选线合理;根据比例尺可以判断隧道长度大约为 4 km 左右;出入口位于鞍部的山谷地带,加之该地位于我国西南,降水集中的季节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隧道应尽可能短,不应建成“之”字形。

6.C 据图可判断图中等高距为100 m,M(600 m~700 m)、N(300 m~400 m)、P(200 m~300 m)、
Q(200 m~300 m),所以MQ 之间的高差最大。

7.A 盐碱化较严重的地区往往是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的洼地。

8.A 湖岸线变化可反映出水面的变化,但水位高低和水量多少需要结合湖底地形状况才能确定,盐度的变化又受水量变化的影响。

9.A 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可确定①②两处为地势低洼地区,因此有可能为湖泊,据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可确定①②位于山谷处,该区域应该有河流流经,②地海拔较高,在瀑布的上游,因此能为瀑布提供水源,A 项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瀑布的海拔远远高于 50 米,B 项错误;③地海拔介于 270~300 米,④地海拔介于 120~150 米,两地相对高度为 120~180 米,C 项错误;1∶1 000 000 比例尺为小比例尺,而该图是一个小区域,此图所用比例尺较大,因此用1∶1 000 000 比例尺描绘特征将不明显,D 项错误。

10.C 该地区冬季昼短夜长,日出东南,乙地位于山脊西北侧,上午光照条件差,环境阴冷,C 项正确。

11.B 龙潭村建在了河流的凸岸,A 项错误;M 地在北坡,为阴坡,因此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B 项正确;该地在赣北,而苹果是北方地区的水果,C 项错误;暴雨不属于地质灾害,D 项错误。

12.C 甲、丁为山脊,距离河流较远,乙在水质监测站的下游,丙在水质监测站的上游,因此河水中高浓度的农药成分最有可能来自丙。

13.(1)山谷。

等高线弯曲,且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

(2)理由:②线路所经过地区的等高线较稀
疏,坡度较小,更省力。

相对高度:320~480 米。

水平
距离:约3 千米。

(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起伏较大。

(4)分布特征:分布不均;东南部山区公路密度较小,西北部平原地区公路密度较大(或彼此交叉
形成网状)。

原因:东南部山区地形崎岖,修建公路的成本高;人口(或聚落)较少,运输需求较小。

西北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修建公路的成本较低;人口(或聚落)较多,运输需求较大。

14.(1)N 河。

(2)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多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北段较曲折,
南段较平直。

(3)甲①位于海湾内,利于避风浪;②水深岸陡,利于船舶停靠和航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②河流含沙量变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