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规范练(六)1.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
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
……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材料三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
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
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得出盐业历史悠久,据材料一“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得出水运交通发达,据材料一“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得出商品经济发展。
第(2)问,据材料二“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得出注重城市建设,据材料二“积极倡办公益事业”得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据材料二“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得出提高扬州文化底蕴。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得出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第二小问,归纳材料三主旨得出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得出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1)背景: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2)活动:注重城市建设,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扬州文化底蕴。
(3)原因: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
影响: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
2.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材料三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
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
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
……至戊戌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
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
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
(3分)(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2分)(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则或专设一科取士”概括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可知,此时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已经承认西方政制的先进性;根据材料二“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可知,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第(3)问,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论证的观点,即题序中陈旭麓关于“中体西用”的论述;然后根据题序中观点的三个层次,结合三段材料的关键信息,以及洋务运动及其影响、戊戌变法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寻找相关论据。
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层次的论据必须与相关观点一一对应,这样才能体现史论结合。
同时,要注意表述准确、流畅,逻辑清楚。
答案:(1)原因:中国制器存在“理”“事”分离的弊端。
主张:引进西方机器来制造机器;增设科举科目培养实用人才。
(2)说明:承认西方政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没有描绘一幅社会主义的蓝图,这不是他的目标。
他想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断变革的生产力。
换句话说,他想要确定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产生了它的反命题,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过程,就像以前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一样。
他最早注意到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一个常见现象。
——摘编自[美]布鲁、格兰特《经济思想史》材料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据材料一,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指出《共产党宣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将如何实现?(7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的价值。
(4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产生了它的反命题,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过程”得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从而破坏生产力,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得出没有阶级对立,据材料二“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得出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得出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据材料二“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得出实现生产国有化,据材料二“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得出发展生产力,据材料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得出消灭阶级。
第(3)问,据材料二“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得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据材料二“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得出保障工人权利,据材料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得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从而破坏生产力,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2)未来社会的样子:没有阶级对立,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
实现: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实现生产国有化,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
(3)价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障工人权利,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得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
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
”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于“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于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
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
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
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分析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很难‘移风易俗’”“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只有迁都于‘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期于混一’的壮志”可以得出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来分析,从材料一中对子孙后代未来发展的忧虑可以看出他关注鲜卑族的长远利益;从材料二中与陆叡提到的迁都洛阳让鲜卑人“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先进性。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
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可知,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
第二小问,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
答案:(1)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