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赋予悲剧崇高的力量,同样赋予喜剧神气的魔力;不仅探索男性的心灵世界,同样关注女性的内心情感。
他一反以往讽刺喜剧中尊男卑女,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丰富生动、光彩动人的女性的特征,这些“可爱而奇特”的新女性,她们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女儿。
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即肯定女性的智慧, 讴歌女性的美德, 赞美女性不畏强暴勇于追求的气概,还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对新人文主义的生活原则和理想的追求,她们是人文主义的典范。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女性形象“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目录一、摘要 (1)二、引言 (3)三、本论………………………………………………………………3—11(一)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二)莎士比亚心目中优秀女性的典型特点(三)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个性色彩四、结语…………………………………………………………………11-12五、参考文献 (12)引言认识莎士比亚是因为他的四大悲剧之作,生活压力较大的当今时代中都有一些抑郁,为了调节自我常常看一些幽默书刊、视频、及小说,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在特殊环境下一反以往讽刺尊男卑女,崇上抑下的因袭惯例,以更大的创作热情,更饱满的精力塑造了一系列值得歌颂的女性形象,活灵活现的将个性不同女性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和现代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有共同的特点,甚至更加逼真更加丰富,很有远见,思想非常前卫。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大师,是人文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不仅非常欣赏莎士比亚,称赞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且还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美学原则。
同时代人本•琼生也称赞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确实,莎士比亚的戏剧跨越了时空,直到今天,依然是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名篇。
在他的喜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勇敢直爽的青年,老成持重的绅士,风趣聪敏的仆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动的个体,在剧中都有各自存在的位置和意义。
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又以女性形象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本论(一)、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1、大胆叛逆的女性。
赫米霞、西尔维霞、阿德里安娜、鲍西霞、凯瑟丽娜和朱丽叶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这些美丽的女性敢大胆冲破封建的樊篱,有自己的主见,不畏父权和政权的威逼。
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主。
在她们的心目中,门第、等级与金钱不是爱情的基础,在爱情跟前渺小至极,追求终身大事的决定权在当事人自身。
《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主人公爱情专一,性格爽直,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父亲伊吉斯将她许配给贵族狄米特律师,而她却钟情于贵族青年莱珊德。
莱山德与她心心相印,情投意合。
伊吉斯非常恼火,对女儿指责谩骂。
赫米娅没有丝毫的畏惧。
伊吉斯状告于雅典公爵,请求动用国家的专制威力来制服赫米娅。
为了争取婚姻自主,她敢于对簿公堂,违抗父亲的意志和雅典的法律。
她不怕封建舆论的非议、责难,公开为情人辩护。
当赫米娅和莱珊德一起控诉了封建礼教摧残自由恋爱的罪恶以后,她不怕恋爱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决心坚持到底去争取胜利。
她说:“既然真心的恋人们永远要受磨折似乎己是一条命运的定律,那么让我们练习着忍耐吧;因为这种磨折,正如忆念、幻梦、叹息、希望和哭泣一样,都是可怜的爱情缺不了的随从者。
”她还用偕同情人一起逃离雅典的实际行动来反抗不合理的礼教和法律。
她这种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无视法庭的尊严而为自己的恋爱权利进行斗争的大胆行为,相当突出地表现了女性敢做敢为的性格特征。
在《维洛那二绅士》里,西尔维娅这位米兰公爵的千金,对待爱情何等执着、真诚。
她择夫的标准是男子的美德。
她不爱有万贯家财的修里奥,也不爱正人君子普洛丢斯。
因为前者怯弱和庸俗,后者骨子里有太多的坏水。
她爱上了勇敢真诚、品德高尚的凡伦丁。
公爵把女儿当作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支配,他不同意女儿的选择,结果遭到了女儿的拒绝。
公爵一怒之下,便流放了凡伦丁。
西尔维娅更坚强了,发誓非凡伦丁不嫁!最后,她与凡伦丁结成了美满的姻缘。
西尔维娅的大胆追求和顽强毅力令人折服。
诸如此类的女性在喜剧中比比皆是。
像鲍西霞“三匣选亲”的壮举早已被人们传为美谈,“悍妇”阿德里安娜和“悍女”凯瑟丽娜的故事至今仍在舞台上兴盛不衰。
阿德里安娜在家庭生活中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也背上了“河东狮吼”的恶名,但她真诚地渴望甜蜜的爱情和大胆追求现世生活,无所顾忌地享受人生,实际上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无情嘲弄。
凯瑟丽娜这朵未被赏识的“恶之花”,就因为行为不符合封建意识所规范的淑女品性,常遭人误解。
而这恰恰是她个性解放、自主择婚选友的独特表现方式。
2、聪明机智的女性。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往往比男子聪明机智得多,面对困难挫折不畏惧,不气馁,且镇定自若,机智老练,处理的干净利索,又圆滑,比现代《给女人的12堂课》等书更有学习价值。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和男主人公一样热衷于为友献身,把朋友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终身大事还重要,而且敢于积极的干预社会问题,表现出独立的个性,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以过人的机敏,在法庭上欲擒先纵,后又唇枪舌战,战胜了咄咄逼人的守财奴夏洛克,解救了一筹莫展的安东尼奥,制止了一场流血事件。
她的学识胆略是当时男子所无法匹敌的。
她的风度与口才令出席庭审的男子所倾倒。
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中豪杰,是人文主义者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她的机智又是与胆识连在一起的,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女人只能拜倒在男人的脚下,没有独立人格,不能走出家门,更不能参与社会活动,鲍西亚却勇敢地参与了社会事务,在政治斗争中施展聪明才智,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代女性的特征。
《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热恋着公爵奥西诺,但没有向他表白心机和真情的机会。
为了接近公爵,她女扮男装,进入公爵府第当了他的仆人。
她聪明伶俐,善于言辞,很快赢得了公爵的好感。
公爵请她向富家小姐奥丽维娅求婚。
素来紧锁爱情大门的奥丽维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对她产生了恋情,幸亏薇奥拉有个长相酷肖她的哥哥,才免除了这场同性恋的纠缠。
薇奥拉活泼热情,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男子的阳刚。
公爵明了前因后果之后,热烈地爱上薇奥拉。
“风流的”福德大娘和培琪大娘在同利欲熏心的胖绅士福斯塔夫的斗争中。
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智。
莎士比亚笔下的这种“才智之士”,都是些“兴致勃勃的人,他们让自己的才智欢快地超越可能和不可能的界限……”表现了这种诗意闪烁的、洋溢的、迷人的才智。
在《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丝小姐在捍卫女性尊严上表现了出奇的聪明和俏皮。
在她生活的时代里,女人在社会上不能与男人享有同等的地位,在家庭中也处在从属的位置上,男人可以随意抛弃女人,而女人却无处鸣冤伸屈。
她大胆率直,无所顾忌,她要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想依傍于他人。
正因为这样,她才把男人比做泥土,“一个女人要把她的终身托付给一块顽固的泥土,还要在他面前伏小,岂不倒霉!”她的尖刻的语言简直令人膛目结舌,然而在戏谑的口气中却表现出了她对爱情与家庭的态度。
她在爱情问题上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和崇高事业方面的共同理想。
她所要求的家庭生活必须以男女平等为前提,独立的人格是她所追求的目标。
这也是她对真正的幸福生活的理解,这就是这个形象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意义。
贝特丽丝这种不假掩饰,顺乎天性的乐天性格,表现出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己经从压抑人性发展的中世纪的精神桎梏中解脱出来了,她们对世俗观念投以冷眼,按照新的自然法则做人,满怀希望地投入新生活,旧的道德规范、生活习俗在她们面前只有退避三舍。
贝特丽丝作为一个女子,应该说她已经属于时代女性的行列,具有新的思想了,这也是这个形象所蕴含的进步意义之一。
3、贤妻良母的形象。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也涌现了不少的贤淑女性,她们以其善良温柔,让男人爱慕敬仰,更加丰富了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
《无事生非》中的希罗出生于显赫的世家,父亲是公爵,可是她没有以此炫耀自己,抬高自己。
她追求的是自身的完善,为人女孝敬父母,为人妻热爱丈夫。
她知书达理,贤惠温驯。
由于丈夫克劳狄奥听信谗言,在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当众羞辱她而离去,她当场晕倒在地。
事后她冷静地思考,没有去指责克劳狄奥。
她坚信真金总会闪光。
过了一段时间,真相大白了,有人嫉妒她的贤淑美貌从中破坏。
克劳狄奥十分懊悔,诚恳地向希罗请罪,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希罗以其冰清玉洁之身得了善报。
(二)莎士比亚心目中优秀女性的典型特点莎士比亚的喜剧一般都以男女主人公自由恋爱成功,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结束,借此来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力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等。
在这些喜剧中,他塑造出许多贵族青年妇女形象,描写她们与封建习俗、封建道德、封建传统的冲突,最后争取到爱情和婚姻的幸福结局。
这些女性身上存在着不少共同的特点,是莎士比亚心目中优秀女性的典型。
1、莎士比亚喜剧中塑造的女性全都具有高尚纯洁的心灵,对爱情严肃认真,忠诚。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名著中,作者为了反对禁欲主义而往往走向它的反面,他们笔下的女性常常是纵欲放荡的,比如《十日谈》就是如此。
而莎士比亚的道德观念与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在肯定男女爱情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坚决反对淫乱行为,主张维护爱情的真挚纯洁。
所以他笔下的女性既向往热烈的爱情,又能洁身自好,重视贞操。
《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霞与爱人拉山德一起跑到森林中去,拉山德提出要“一块草地可以作为我们两人枕首的地方;两个胸膛一条心,应该合睡一个眠床”。
[1]这对于已立誓白头偕老的一对情侣来说,要求并不过分,但赫米霞却庄重地回答道:“好朋友,为着爱情和礼貌的缘故,请睡的远一些;在人间的礼法上,保持这样的距离对于洁身自好的未婚男女是最合适的”。
[2]作为80后的我非常赞成当代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对爱情严肃认真,忠诚观念。
2、莎士比亚笔下的正面青年女性形象都是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
她们无不既具有美好心灵和高尚的操守,又具有美丽动人的容貌。
在莎士比亚看来,“德与貌”应当统一的。
有了美德,美貌也就有所附丽;没有美德,美貌也就不能单独存在了。
在中国传统的电视剧中“德与貌”也是这样的表现的。
《第十二夜》中的奥丽维霞长得“真是各种色彩精妙地调和而成的美貌。
”[3]她的品行也像她的容貌一样美玉无暇。
西尔维娅天生丽质,贤淑美丽,她的心灵也洁白得一尘不染。
《无事烦恼》中的希罗长相贞静、纯朴、秀美娇柔,她的品性也是温柔善良的。
[1]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喜剧集—仲夏夜之梦.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17.[2]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喜剧集—仲夏夜之梦.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17.[3]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喜剧集—第十二夜.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315.3、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都把恋爱作为生活的唯一内容,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这正体现了她们思想上单纯方面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