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结构及内容

城市规划结构及内容

Part 1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一)城镇体系规划一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4、可持续性发展二作用1、指导总规编制,上下衔接,对实现区域层面的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意义重大2、全面考察区域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指导,避免“就城市论城市”思想,从区域整体效益最优化的角度实现最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4、协调区域城市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着建设条件历史背景区域范围经济基础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及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的关系关键点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核心,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四城镇体系规划强制内容(注p108)1、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地区域2、区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3、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厂1(二)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一主要任务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二主要内容1、明确全国城镇化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2、确定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差别化战略3、规划全国城镇化系的总体空间格局4、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5、特定与重点地区的规划(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主要任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依据二基本原则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调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着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3、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谁、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4、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三省城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注P107)1、编制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城镇化方针与目标、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格的控制目标3、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4、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5、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各种政策。

手段制定相应调控政策。

措施,引导人口流动,促进经济与建设发展四省城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解说p43)1、省城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

大型湖泊。

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2、省城内的区域向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向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主干管与门站。

区域性防洪与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3、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厂等2(四)城市、镇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第四版p172)(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则、镇总体规则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二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城市规划区范围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3)城市建设用地。

包括: 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 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便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葬区的具体位置和界限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7)城市防灾工程。

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震灾害防护规定。

3(五)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注册规划师p110)1、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2、综合确定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3、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4、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5、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6、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7、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环境风貌,突出城市特色8、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9、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此外,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前,首先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二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1、遵循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要求2、充分考虑上位规划的要求,特别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城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并与国社规划、土规相协调。

总规是对上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落实和深化,要充分考虑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性要求3、总规编制与其他专业规划(交通、防灾、基础设施)相协调三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经p )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4、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5、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1、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生活各领域。

在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统筹作用。

2、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政策属性。

五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解说p43)总p191、城市、镇规划区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

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等市域、镇域内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域。

2、规划期限内市、镇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3、城市、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包括:城镇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与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4、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和界限等。

5、城市、镇防灾减灾。

包括:城镇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镇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布局等内容。

4六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解说p53)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省城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当地实际以及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任务,明确总体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确定城市在全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主要职能,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方向和总体布局,水、土地、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保障等重大原则问题。

七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任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八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内容(第四版p172)其主要内容如下: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8、提出重大基础射射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九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程序(略总p121)十总体规划的修改(略)十一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目的1、城市规划实施期间,定期对规划实施目标实现情况跟踪评估,及时监督规划执行情况,提高规划实施的严肃性2、分析评判城乡规划的优点和不足,为继续贯彻实施规划或对其修改提供可靠依据,是城乡规划修改的前提条件十二总体规划编制需要突出的重点1突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作为引导城市合理发展的基础。

关注资源的合理配置,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2突出人文与自然资源保护欲空间管制3突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性与法定性,总规的强制性规定,突出城乡建设标准,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控制4 突出总有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关注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十三传统总规编制问题与新时期规划思路的转变传统:过度强调由政府配置资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也难以满足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要求1、规划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强制性和灵活性存在不足2、过于偏重对建设开发的指导作用,对人文和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强调不足,对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关系也不够3、在城乡关系上体现城乡二元的特点,难以在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发挥作用54、技术上体现了较强的工程技术属性,缺乏公共政策理念5、都是单一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工作,缺少与其他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新思路1、规划的前提,从确定增长规模为发展目标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的科学建设标准2、规划编制的内容,从重点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转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在功能上体现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的转变3、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的概念4、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多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十四新时期对总体规划的要求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本的战略思想,从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在住房、环境与土地管理,能源结构与利用效率、建筑节能、文化背景与社会发展等多领域协调发展2、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和谐城乡建设时和谐社会的载体,规划应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3、科学发展观编制方法上:加强区域研究,城市问题研究,城市政策研究,增强编制方法的科学性编制内容上: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低耗,社会和谐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同时关注社会公平和保障公众利益,注重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十五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1、总体与区域规划(略)2、总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师制定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编制和协调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注重城市近期、中长期宏观目标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总规强调规划期内的空间部署,两者相辅相成3)近期建设规划原则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4)城市发展规模、速度和重大项目安排,应在国社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到近期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3、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所指定的目标好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部署目的: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要求,以求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编制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和开发退耕地相平衡4、总规与土地利用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都是针对一定时期,一定行政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或利用进行规划内容和作用不同,土规从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定的土地通途和部署,其中保6护耕地是一项重要任务,总规是从城市功能和结构完善的角度对土地使用做出的安排二者应相互协调,总规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土地用途的控制保证城市发展的空间7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任务市城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为下层面各层次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区域性依据,其重点“区域角度研究城市,按协调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理原则3、预测市城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