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


39
(二)禁忌症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 休克 3. 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 4. 脓毒症 5. 脊柱外伤或结核 6. 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7. 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对老年人、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应严格控制用药量
40
四、硬脊膜外阻滞
概述
将局麻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部分脊N的传导功能,使其 所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消失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脊膜外间 隙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
45
3、穿刺术:直入法和旁(侧)入法
4、硬膜外间隙确定:阻力突然消失、负压出现
无脑脊液流出
(1)阻力突然消失: “落空感”
气泡压缩 注气阻力消失
(2)负压现象:悬滴试验
玻管法 颈胸段比腰段清楚
5、置入导管
46
(二)常用局麻药和注药方法
1、利多卡因 (1)起效快,5~12 min,持续1.5 h, (2)穿透弥散力强,阻滞完善,常用1%~2%溶液 (3)极量400 mg (4)久用后易出现快速耐药性 2、丁卡因 (1) 10~15 min痛觉减退,20~30 min麻醉完全 维持3~4 h (2)一次最大用量为60 mg (3)常用浓度为0.25%~0.33%
卡因
+ 10% G0.8ml
+ 0.1%肾0.2ml
26
(四)麻醉平面的调节
穿刺间隙
病人体位
注药速度
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容量及比重 针口方向 身高
27
(1)穿刺部位
①脊柱生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5最低 ②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
③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麻醉 平面偏低
6
(四)根硬膜、根蛛网 膜和根软膜 (五)骶管 • 骶骨内的椎管腔 • 骶裂孔、骶角
7
(六)脊神经
• 脊神经有31对,包 括8对颈神经、12对 胸神经、5对腰神经、 5对骶神经和1对尾 神经。
8
• 每条脊神经由前、后 根合并而成。后根司 感觉,前根司运动。
9
•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节段与棘突尖的对应关系
普鲁 100~150 50~100 重 150mg晶粉
卡因
+ 5%G 2.75ml
+ 0.1%肾0.25ml

5~10
4~6
重 1%丁卡因1ml
0.33
5~10 120~180
卡因
+ 10%G1ml
+ 3%麻黄1ml
布比
6~12
3~6
重 0.5~0.75%布2ml 0.33~0.5 10~15 180~240
24
3、布比卡因 (1)剂量:8~12 mg,最多不超过20 mg
(2)浓度:0.5%~0.75%
(3)作用:5~10 min起效,维持2~2.5 h 平面调节不可过急,以免过高 (4)配制:重比重液
25
常用局部麻醉药
麻醉 药 常用量 (mg) 鞍麻 比重 配制方法 常用 浓度 (%) 5~6 起效 时间 (min) 1~5 维持 时间 (min) 45~90
脊髓节段
C7 T6 L1 L3 S1
棘突尖
C6 T4 T10 T11 T12
10
二、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及生理
(一)脑脊液
容量:120-150ml,蛛网膜下腔25-30ml。 pH 7.35,比重:1.003-1.009 压力:侧卧位 7-17 cmH2O,坐位 20-30cmH2O
11
(二)药物作用部位
对呼吸的影响
对循环的影响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17
三、蛛网膜下隙阻滞
• 概念: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阻断 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 域的麻醉作用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
18
(一)分类 1. 给药方式:单次法、连续法 2. 麻醉平面:低平面:<T10 中平面:<T4>T10 高平面:>T4 3. 局麻药液比重:重比重 等比重 轻比重
第五节
椎管内麻醉
1

椎管内麻醉分类:
蛛网膜下隙阻滞

椎管: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间隙
硬膜外间隙阻滞
腰麻-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2
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
(一)脊柱和椎管 • 脊椎由7节颈椎、12节 胸椎、5节腰椎、融合 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 4节尾椎组成 • 椎管上起枕骨大孔, 下止于骶裂孔
3
• 成人脊椎呈现4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 胸曲和骶曲向后 • 仰卧时,C3和L3最高,T5和S4最低
37
注意:
一旦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应对神经系 统全面检查 并请专科医师进行会诊
最好的预防是操作谨慎,一旦腰穿困难, 最好放弃
38
(六)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证
1、下腹及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 膀胱手术、子宫及附件手术等 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等
3、下肢手术:骨折或脱臼复位术、截肢术等
1、原因:脊麻→交感N广泛(-)→静脉回流→ CO↓ BP↓
2、危险:BP↓→心肌、脑缺血
3、处理:
(1)麻醉前扩容,补液
(2)BP仍不升→血管加压药,麻黄碱5~10mg
31
(二)呼吸抑制 1. 原因:因阻滞平面过高引起 2. 表现:胸闷气短、呼吸无力、说话无力、 胸式呼吸、发绀 严重者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心脏停搏 3. 处理:吸氧、面罩辅助呼吸 呼吸停止,立即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
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 反之,麻醉平面不易上升
29
(五)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 术后并发症 腰麻后头痛 尿潴留 化脓性脑脊膜炎 腰麻后神经并发症 (1)脑神经麻痹 (2)粘连性蛛网膜炎 (3)马尾丛综合征
30
术中并发症
(一)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脊麻最常见并发症
32
(三)恶心呕吐:发生率高达13%~42%
1、原因:
(1)脊麻→BP过低→脑缺氧→呕吐中枢(+)→恶心呕吐 (2)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恶心呕吐
(3)术中牵拉→迷走-迷走反射(+)→恶心呕吐
(4)对术中辅助药敏感 2、处置:纠正低BP,静注氟哌啶、格拉斯琼,静注阿托品, 暂停手术刺激
33
术后并发症
47
3、布比卡因 (1) 4~10 min起效,15~30 min麻醉完全 可维持麻醉4~7 h (2)常用浓度为0.5%~0.75%,肌肉松弛效果只有 在使用0.75%溶液时才满意 4、罗哌卡因:0.5%~0.75%,必要时可达l%
48
EA常用局麻药
药物 常用浓度 (%) 1~2 0.5~0.75 0.25~0.33 0.5~0.75 起效时间 (min) 5~12 5~10 10~15 15~20 维持时间 (min) 90 240~360 180~240 240~360
19
(二)腰麻穿刺术
1、体位:侧卧位 2、穿刺部位: L3-4间隙上移或下移一个间隙作穿刺点。
两侧髂嵴之间连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L4棘突或L3~4棘突 间隙
3、穿刺方法:直入法、侧入法 4、成功标志:二次落空感、脑脊液滴出
20
21
22
23
(三)常用局部麻醉药
1、普鲁卡因
(1)剂量:成人100~150 mg,鞍麻50~100 mg
4
(二)韧带 • 韧带:棘上韧带、棘间 韧带及黄韧带 • 硬膜外麻醉穿刺针经过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 韧带、棘间韧带、黄韧 带→硬膜外腔 • 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
5
(三)脊髓、脊膜与腔隙 • 脊髓下端成人一般终止于 L1椎体下缘或L2上缘,新 生儿在L3下缘
• 脊膜分三层,即软膜、蛛 网膜和硬脊膜 • 蛛网膜下腔 • 硬脊膜外腔
53
3.处理:原则是维持循环及呼吸功能稳定 (1)神志消失、呼吸停止→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2)低血压→加速输液、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 (3)循环稳定,30min后可清醒 (4)全脊麻持续时间与使用的局麻药有关: (5)尽管来势凶猛,但只要诊断、处理及时,多能恢复
49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丁卡因 罗哌卡因
注药方法
• 试验剂量:第一次给局麻药时,先给予其中的较小剂量, 多为利多卡因3~5ml。 • 意义: 1、判断是否进入血管 2、判断是否进入蛛网膜下腔 3、判断麻醉效果,以决定其后麻醉的药量 • 追加剂量 • 初量 • 维持剂量
50
(三)麻醉平面的调节 1、局麻药容积
(2)浓度:5%,最低2.5%,最高浓度为6% (3)作用:1~5 min起效,持续60~90 min (4)配制:5%重比重液 2、丁卡因 (1)剂量:10 mg,最高15 mg (2)浓度:0.33%,最低0.1% (3)作用:起效慢5~10 min,持续2~3 h 20 min平面固定→不易调控 (4)配制:1-1-1重比重液
交感神经-冷觉-温觉(消失)-温度识别觉-钝痛觉- 锐痛觉-触觉消失-运动神经(肌松)-压力(减弱)- 本体感觉消失
13
体表解剖标志及脊神经支配
体表部位 甲状软骨 胸骨柄上缘 两乳头两线 剑突下 肋弓下缘 平脐 耻骨联合 脊N支配 C2 T2 T4 T6 T8 T10 T12
14
15
16
(四)椎管内麻醉对生理的影响
④腹部手术→易选L2~3;下肢及会阴肛门手术→L3~4以下
(2)体位和比重:
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个重要因素
注药后应在5~10 min之内调节体位 重比重向低处流,轻比重液向高处流
28
(3)注药速度:
速度愈快,范围愈广 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 注射速度l ml /5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