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的后续保全措施案例研究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日益发展壮大,债券信用风险不断累积,债券违约事件自2014年起在我国债券市场出现首例之后,这只“黑天鹅”就没有飞走,债券违约事件也愈发的频繁。
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债券市场共涌现60家违约主体,138支债券发生债项违约,涉及的违约金额共计924亿元,债券违约给我国债券市场带来了重大不利影响。
市场各方已经清晰认识到需要正视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而更重要的是在债券违约发生之后采取了怎样的保全措施,而这样的保全措施对违约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债权人的利益是否通过后续保全措施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本文通过对债券违约后续保全措施深入、系统地研究,希望可以为妥善处理债券违约以及更好地保障投资者利益献计献策。
本文从现有违约主体中挑选出7家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事件发生经过后分别从保全措施的情况,以及利益相关者举措影响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债券违约发生后采用自主协商模式或者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评述。
之后站在各个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使用的后续保全措施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利弊以及各债券参与方的举措的有效性。
发现存在其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善的建议。
通过从具体保全措施的应用以及利益相关者举措效果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债券违约事件发生不可避免,问题出现之后追责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债券违约事件发生后各方应当积极响应,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其次债券违约后续保全措施的采用与发行方资质以及可利用的资源关系密切,要综合考虑企业实力、政府协调力度、其他方救助情况选择采用自主协商或
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最后,要想顺利度过债券违约危机,各利益相关者应当各司其职,发挥协同作用推进问题的解决。
为应对债权人回收率低、事态恶化等情况,各利益相关者应尽职尽责:发行人应加速处理问题,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债权人则应积极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联方对事件精准评估以适当实施救助,评级机构则应充分披露风险,政府需发挥好协调作用,为债券违约的处理给出及时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