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表达艺术论文
概要:学语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
每一课文里的每
一个精彩的魅力点,就是我们身为语文老师需要挖掘,需要呈现给孩子的精华,我们又怎能不用心寻找,精心设计使用呢?
我认为拓展文本,找出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从文本中心出发。
所以,
《窗前的气球》一文,我努力寻找能体现友情的语言,挖掘其中情感所在。
细读文本,你会发现文中并没有写科利亚和米沙的关系,米沙究竟是谁?为什么科利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米沙?而有一个字体现了他俩间铁哥们的友情——“准”——多么肯定的语气,虽是猜测却胸有成竹。
抓住“准“字,我让学生补白“科里亚想:准是米沙想的招儿,因为米沙总是和我一起。
”没有过往的历历在目,怎么有现在的患难友情?而后,我还设计了用“准”字练说句子“蜻蜓低飞,我猜准是……”课堂上这样的句子练习难不倒学生,他们也能学会用“准”字。
但现在想来,跳脱了文本情绪,真的对理解友情有帮助吗?若继续就友情做文章,设计有关友情的句子,如“那天,我忘带橡皮了,课间休息回来后,发现桌子上居然有一块橡皮,我猜准是。
”老师的适时点拨“准是你的好朋友”相信,孩子不但掌握了词语的运用方法,更能感受到何为友情,也不脱离文本情绪。
再如《称赞》一课,我们不但能从文中体会到称赞的力量,更可从此中心出发,学会如何称赞身边人,把信心、把力量、把愉悦带给身边的人。
抓住“一……比……一……”“……极了!”从理解文本意思,到拓展文本内容,再到生活中情境,甚至由学生发挥还可怎样说,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句式,更是说话的艺术。
继而创设对话情境,让被称赞的人说说感受,文章中心不言而喻,学生体会的不仅是文本中心,更是语言的魅力。
一、从学生出发,用好语言训练点
《窗前的气球》课后原本就有两个语言训练点,也是本课重难点,用“可爱
的”“高兴地”写句子。
在思考如何开发孩子的头脑风暴,写好这两个句子之前,我首先思考的是:为什么编者要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来练习呢?“怎样的”“怎样地”的词组配搭、句子练习,以前并不是没有遇到过的。
两者放到一起,孩子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提到“‘我国古话所说”一起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
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
学生的起点往往决定教学的成败。
”
由此细想,教师除了要教会孩子用这两个词,更要让孩子辨析两个“de”的用法,积累更多有关词组,用好了这里的语言训练点,孩子以后对偏正结构的词组运用就能举一反三了。
于是,我在课文情境中分别让孩子学会用两个词语造句后,设计了两个“de”
的选择题,把“怎样的”和“怎样地”分成两竖列,能清楚地看出“的”“地”后面所跟词性的特征区别。
为了提高难度,我设计了含有两个“de”的句子“可爱()小鱼在池塘里自由自在()游来游去。
”但在研究课中,回答的同学没能填对,现在想来,若先让孩子就两竖列词组发现语言的规律,再梯度而上,填句子,学生是否更容易接受呢?
可见,语文训练点的设计一定要先立足孩子已有的语言表达水平、能力,才能
让学生轻松掌握表达的方法,通过不断地练习过程,内化为语文表达能力。
二、语言训练点贵精,不贵多
这一堂研究课中,我围绕“友情”的线索,除了文中原本的两个训练点,我还
设计了三个点语言训练点:1.抓“准”字,就科利亚与米沙的关系做补白,并学用“准”字说句子;2.通过想象同学们“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的具体情境,练习说话,理解词语,体会友情;3.通过构词特征,理解“摇摇摆摆”“一上一下”,并积累有关词组,以此体会把气球升上三楼并不轻松,感受友情。
打着“友情”的旗号,三个语言训练点,自己觉着都很重要,却在课堂上触礁了。
孩子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语言训练,疲乏了,跟不上节奏。
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操之过急,让孩子“消化不良”了。
可能我们可以开发很多很好的语言训练点,可能每个都直指中心,但学生真能全盘接收吗?我从中吸取教训了.
语言训练点,不但不能过多,更要精心设计。
二年级语言的训练首先应重视词
语的理解、积累、运用。
而这是个梯度上升的过程,特别是运用方面,很多老师只停留在学生会写一个配搭、写一个句子就算了,其实,运用的练习也应梯度上升。
如用“可爱的”写句练习中,孩子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可爱的(东西)”;老师还可以提醒写“可爱的(东西)(怎么样)”的句式;甚至引申到《我要的是葫芦》中的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引导学生写不同语气的句子。
小组课后,老师们发现,孩子的回答很多围绕可爱的动物来说,可见,这个台阶我还是没铺好,第一步若在学生说不同的可爱事物时,帮孩子分分类——人、动物、物品……相信孩子们的句子会更多彩。
学语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
每一课文里的每一个精彩的魅力点,就是我们身为语文老师需要挖掘,需要呈现给孩子的精华,我们又怎能不用心寻找,精心设计使用呢?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學出版社,2009:23-
25.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