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思考题1、政治和政治学的涵义。
答:政治的涵义:(1)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2)对这一概念的理解a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b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c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学的涵义:(1)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过程或人类的政治实践。
(2)定义:是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作出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体系。
2、简述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1)伦理政治:把伦理和政治结合起来,认为国家是道德的集体,要实现正义、至善。
(2)神权阶段:认为神权政治高于一切,神权高于王权。
(3)过渡阶段(中世纪政治理论向资产者政治理论过渡环节):提出人文主义,以人为出发点,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
(4)理性阶段:认为只有建立合乎理性的政治制度,才会有合理的社会经济关系,才能实现人原本就有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权利。
(5)实证阶段:把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上来,采用所谓经验的研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6)多元阶段:研究呈现出多元复杂的重叠景象。
其一,要解决的课题是多元的;其二,研究方法是多元的;其三,学科多元化。
(7)行为主义时期:关注政治活动者的行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资料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主张“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
(8)后行为主义时期:突出价值和道德研究。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思想。
A:孔子的儒家政治思想:提出“为国以礼”的政治立场和“以德为政”的治国之道。
B:以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术势”治国,实现“霸道”。
C: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
(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建立起一整套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为基础,以君权至上为核心,以“三纲五常”和“德”、“刑”并举而高扬德治为内容的政治理论体系。
(3)明清之际的启蒙政治思想:从民为国家主人的观点出发,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具有一些“民主”、“平等”色彩的政治主张。
(4)鸦片战争后,西方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一些先进思想家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爱国、变革、民主、科学”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5)马克思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
(6)194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的曲折发展。
3、国家的形式有哪些?答:国家形式是国家权力的存在方式,它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两个层面,其中内在形式又分为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两种,而外在形式则指国家机构体系。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政体,指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一)君主制(1)专制君主制。
(2)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制。
(二)共和制(1)议会制(2)总统(3)委员制二、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即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的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1)单一制(2)复合制:联邦制、邦联制。
国家机构(1)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是国家制度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的首脑。
(2)立法机关: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一般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
(3)行政机关:是实施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4)司法机关:是以司法审判的方式维护法律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组织体现。
4、简述现代政府的原则?答:(1)人民主权原则:指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属于全国人民委托的,政府拥有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
(2)责任政府原则: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本质上是接受人民委托处理公共事务,因此,政府要向人民负责,政府是责任政府,政治是责任政治。
(3)分权制衡(权力制约)原则:分权指权力分立。
国家权力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而应合理的分割成若干个部分,由不同的国家机构和不同的人执掌。
制衡指分立为不同部门的权力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关系,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占有支配性的优势。
(4)法治原则:法治指法律在统治(区别于用法律统治)。
(5)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5、什么是政党,如何对政党进行分类?答:政党是指选民组织起来以合法的方式提名公职候选人,并争取当选以影响和控制政府的人事和政策的组织。
政党的分类:(1)依照能够执掌政权的政党数目分类:A 一党制:指政权完全掌握在一个政党手中或者一党长期执政。
B 两党制:不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两个政党,而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只有两个政党有希望在总统或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成为执政党,其他政党没有成为执政党的希望。
C 多党制:指多党轮流执政。
在一些国家,很少有某个政党能够长期稳定地取得议会的多数席位而单独执政,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结成党派联盟,争取议会多数,组成联合内阁来执掌政权。
(2) 依照政党的行为来分类:A 作为中间人的政党B 以实现执政思想为主的政党C 特殊政党6、利益团体的活动方式有哪些?答:利益团体的活动方式:(1)游说(2)宣传(3)助选(4)诉讼7、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涵义?权力的涵义:定义:是主体利用某种资源,对客体实行价值控制,使客体改变其行为,服从主体的意志和利益要求的强制力量和特殊的影响力。
特点:(1)社会性与推动性(2)强制性和不对称性(3)相对性和自主性(4)工具性和价值性(5)预期性与后果性(6)资源性与扩张性(7)多元性和有限性政治权力的涵义含义:是特定政治主体为实现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利用其所占有的政治资源,按照自己的政治意志,采用各种方式有效控制政治客体的强制力。
特点:(1)强制性(2)公共性与渗透性(3)形式多样性和围绕国家的运作性政治权力的作用:(1)政治整合作用(2)社会控制作用(3)保障利益分配作用8、政治权力有哪几种结构?各有什么利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答:(1)集权结构特点○1权力空间呈金字塔形○2官员配置最终取决于最高权力占有者○3权力由上向下单向流动利:便于做到政令统一,标准一致,指挥灵便,政策和命令易于贯彻、落实。
弊:○1不利于发挥下级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不便于下级机构因地制宜地解决所面临的特殊矛盾。
○3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及重大损失。
○4容易导致权力腐败。
(2)分权结构特点:○1权力“立体”分工。
○2各层权力部门,结构大体相同。
○3各级权力机构及同级权力部门间即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
○4中央权力大于地方权力,同级权力部门间权力平衡或基本平衡。
利:A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B可以从总体上提高权力系统政治决策的科学程度。
C可以防止或减少权力腐败。
弊:容易政令不一和降低权力效率,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集权之中有一定的分权因素,分权之中也有一定的集权因素;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原则上应当是“分集皆备而以分为主”。
9、简述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
答:(一)政治权力的获得(1)物质财富(2)政治才能(3)武装力量(4)民众和组织的支持(二)政治权力的巩固(1)加强领导集团的内部团结(2)同政治权力的民众基础保持一致(3)分清敌友,区别对待(4)履行社会职责,推进社会发展(5)适时吐故纳新(三)政治权力的行使(1)方式:○1命令—强制○2说服—沟通○3奖赏—惩罚(2)原则:○1“人治”原则A:基础:理论基础是英雄史观;政治基础是高度集权的专政政治;经济基础是小农生产方式。
B:缺陷:容易导致权力腐败;大的社会动荡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上有碍于社会发展○2“法治”原则A:基础: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B:现代社会,实现法治优于人治的原因:法律具有更多的正确性和公正性;有利于政局稳定;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权力腐败。
总之,现代社会的权力行使,应以法治原则为主,以人治原则为辅,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政治权力的转移方式:(1)世袭制(2)委任制(3)赎买制(4)政变(5)选举制(6)政治变革10、政治参与、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的涵义。
答:政治参与(1)定义: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特征:A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B从政治参与的本质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C从政治参与的外延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行为。
D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看,它不只限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政治投票(1)定义:指公民或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它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适用:A:选举B:复决C:罢免(3)影响投票行为的因素(4)影响投票决定的因素A:长期因素B:短期因素政治选举(1)定义:指国家或其它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类别:A:直接选举B:间接选举(3)功能:A:提供经常有规律的办法产生人民代表来治理国家B:选举赋予政府合法性C:选举可以实现人民政治社会化(4)选举权及其与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5)方式:A:投票B:筹措经费C:政治宣传政治结社(1)定义: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2)类别:A:参加政党活动B:参加社团活动政治表达(1)定义:指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2)方式:A:政治集会B:政治请愿C:政治言论政治接触(1)定义:指公民为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2)形式:A:个别接触B:院外活动政治冷漠(1)定义:指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2)原因:A:长期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政治反感或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
B:在现代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政治机构已替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关心政治与参与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了,从而也就不作为。
11、政治冷漠的危害是什么?答:首先,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专断;其次,政治冷漠给政治投机分子提供了更多控制政府的机会,容易出现权力滥用;最后,政治冷漠使社会公民难以被组织到政治活动中去,形成政治软弱。
如果公民因为对政府失去信心而采取政治冷漠,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不服从政治,甚至导致政治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