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的面子观的认识——形象学导论课程论文摘要:在这个资源匮乏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斥着面子和人情的画面,充分显示了人性的丑陋:他们是那么的虚伪、狭隘、那样的贪婪。
即使是一个穷困潦倒一无所有的人,他也会十分在意他的面子,许多人都在面子上花了很多的功夫,甚至很多人感叹人这一辈子都为所谓的面子而活。
中国人对面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节,盲目的崇拜面子,似乎面子有着巨大无比的威力。
本文主要了解和认识中国人的面子观,从而树立一种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面子问题。
关键词:面子人情价值观面子观社会发展其本质是资源的不断利用、重组与整合,无论是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还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都显示出资源的紧俏性和稀缺性,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各种不可多得的资源。
尤其是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切身利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比如社会资本中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关系资源等。
但中国人却对关系资源情有独钟,这或许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有关。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好面子,喜欢打肿面冲胖子,一句俗语概括的好“死要面子,活受罪”,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好面子的特殊情节。
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处处都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所谓的面子,所以中国人生活才如此的累;不仅是身体疲劳,更重要的是内心被一些面子、人情等虚无的东西牢牢捆住,无法释放而做到轻松自在。
中国人如此喜欢好面子,是为什么呢?一.面子的来源及其表现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享有特殊的地位,被林语堂先生认为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
而不少学者也认为面子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甚至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心理及行为的切入点。
1.古代面子的来源及应用我国古代《辞海》对面子的解释:面子,俗谓体面光荣。
《旧唐书·张濬传》载:张濬出军讨太原,杨复恭卮酒属濬。
“濬辞曰:‘圣人赐酒,已辞矣。
’复恭戏曰:‘相公握禁兵,拥大斾,独当一面,不领复恭意作面子耶?’濬笑曰:‘贼平之后,方见面子。
’复恭衔之。
”由此可见,“面子”一词早期出现时,就是指光荣。
这一用法也沿用至今。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争相着如何挣面子了吧,无非就是为了脸面上的荣耀,但是这种荣耀是可以和资源,利益转换的。
在传统的君主制社会,一个人如果得到君主的赏识,君主就会器重你,给你一些荣耀;这些荣耀不仅可以转化成精神财富,而且还可以转化成物质财富,这也是人们之所以好面子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一旦你得到君主的赏识,成为君主身边的红人,你不仅可以耀武扬威的对其他人,而且其他人也会恭恭敬敬的伺候你、巴结你,希望能够从你身上得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好处。
许多人大事的巴结和附和,那即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那么多人为了面子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有的甚至做了很多伤天害理、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
与其说是为了面子,不如说是为了自己贪婪的欲望。
所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得一点不错,那些贪婪的人因此而受到相应的惩罚也是罪有应得。
2. 面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及表现由于面子能够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益,所以面子很受社会的推崇,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发展也十分迅速,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面子社会和人情社会。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子在含义上也有很多的变化,常常和表现为有面子、留面子、给面子、面子大,面子功夫等。
现代学者翟学伟认为:面子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
他认为,中国人所谓的面子在起源上既同“脸”、“面目”、“颜”等用语密切相关,也可引申为“光”、“气”、“丑”等义,这类用语指一个体在其社会交往圈内所展示的形象类型及其程度,这种类型及其程度受儒家道德和日常礼仪标准的检验。
“面子功夫”: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面子”是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威望。
所谓“面子功夫”,其实就是一种“印象整饰”的行为,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
Goff man曾经提出一种戏剧理论,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分为前台和后台行为两种。
面子功夫即是一种前台行为,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他会刻意地安排他和别人交往时的情况背景,修饰他在别人面前的服装仪表和举止动作,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的形象。
二.面子产生的原因面子功夫之所以能够在历史舞台上站稳脚跟,还经久不衰日益强势,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规范有关的。
“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在耻感取向的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
1.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巩固,不仅形成了一系列比较规范的社会制度,而且还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人们又不得不遵守的社会规矩,也即是一些所谓的“潜规则”。
正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和社会上人们的不断纵容,面子才会潜滋暗长越来越肆意猖狂。
儒家传统是中国人“面子”意识的文化本源:(1)儒家文化基于“礼”勾画的人伦社会尊卑有别、各尽本分,从而使“面子”大小有别,发生“面子行为”的双方经常出现地位、义务、态度等方面的不对称。
一个人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社会角色就应该唱什么戏,做什么面子行为,一般人们是不敢超越这个位置也不能超越,否则就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什么被社会所不能容忍;“官本位”的思想又使“面子”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游戏,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的例子数不胜数,小小的芝麻官也会不断维护自己的地位,借官职大捞一把。
(2)儒家注重通过礼治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故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面子”整合社会关系,而人伦社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家庭本位,因此,个体的“面子”依附于团体。
历史上往往家族之间的恩怨就是为了挣那些微妙的面子,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亦是如此。
(3)儒家要求人人成为“君子”的道德主张过于理想化,人们通常只能通过表面无违地恪守礼节来获取“面子”,这就造成了形式主义和虚伪的“面子功夫”。
儒家传统中缺少民主、平等、法治、个体意识等现代精神,而这些现代精神正是组织发展和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
正式这些原因导致现在社会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仍然不够强烈,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2.从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看,中国人推崇是一种“家庭”形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说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倒不如说是个人主义的本位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往往后果就以权谋私、谋权篡位。
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届朝代的更迭已经多次证明,哪一次朝代的更换不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呢,他们无非就是想当能够控制他人的君主吗?而个体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可以延伸为个人的权利,因此西方社会的人权、民主权利发展得很好,形成了一系列大家比较认可的社会规范和法律体系。
中国人的家庭只是一种小家为不是真正为社会服务的大家,中国人传统思想的骨子里就十分注重个人的得失,强调个人、家族的私利,而缺乏一种公共地带的公共精神和真正的集体精神。
所以中国人为了自己的脸面、家族的颜面好面子、挣面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3.人们之所以会如此的推崇面子,如果面子不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人们会这么为它卖命吗?作为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如果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是很少有人去做的,往往少数人做了还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挖苦、嘲笑。
人们挣面子是因为他们知道挣“面子”有不少的好处。
一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大大提高,人家看的起你、尊重你、让人觉得你对他有价值。
同时自己在向周围的人似乎在传达“我有一定的能力,这次你要帮我办事,下次你也会有求我的时候了”的信息,也即面子是礼尚往来的。
二是人们知道社会尊严和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交往资本。
的确,在现代社会人的膨胀欲望使得对金钱看得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很多东西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
金钱不仅能够衡量有形的物质,也可以衡量无形的文化、地位、权力,更何况,“面子”和名望呢。
4.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人们追求面子:当人处于温饱线以下时,人们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去像怎么挣面子,而是怎么才能让自己吃饱穿暖;但是当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人们再也闲不住了,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挣面子、去给其他人作秀,寻求社会的尊重并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受社会人的敬仰。
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希望在别人面前有面子。
所以有些时候面子功夫不得不做的,但是做什么事都应该有个度。
但说到底做面子功夫还是为了个人私利,真正为他人而去努力挣面子作秀的少之又少。
这也不能简单的说世态炎凉,因为人不是利他型动物,人本性自私,只会为自己利益而不断奋斗甚至不择手段;人没有那么高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完全不顾个人得失。
三.树立正确的面子观在现实生活中,“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俯仰皆是:像一个人为了在朋友面前挣足面子,没钱也要穷摆阔,等待。
他们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面子。
他们这样做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一点利益,反而加重了自己的经济负担,小到家庭、大到社会,这种爱面子穷摆阔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给人们造成盲目攀比的心态。
所以我们必须弄清面子与尊严的关系,明白奢侈不是有面子,勤俭节约、宽容才是有面子。
1.杜绝虚荣,真诚做人。
虚荣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缺陷,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对人的危害是极大的。
虚荣的本质就是在精神上追求人格的自我完美,因此现实中许多爱慕虚荣的人,怀着极强的虚荣心,不是太自强而是太虚伪,因为虚荣到了极致就是虚伪。
往往那些虚荣心太强的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大多数时候反而成为社会唾弃的对象。
唯有做真诚的自己,真诚对待别人和自己,不追求奢靡的生活,才是真正有面子的人。
只有朴实做人,并付诸生活之中,才能让人生绽放异彩。
相反,如果爱慕虚荣,只会害己损人,还是让我们做一个朴实的人吧。
2.宽容待人才有面子。
宽容待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也是人生的真谛,这是生活的辩证法则。
宽容就是与人交往时,在是非原则的问题上不斤斤计较,能够大度容人,宽以待人,求同存异,以德报怨。
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的空间,滋润人际关系,消除人际关系之间的紧张和矛盾。
宽容还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生活的艺术,是参悟了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人要有宽容之心后才能够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
美好的人生,快乐的生活,缺少不了宽容。
只有宽容待人,我们的脸上才有光彩;只有宽容待人,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般美丽;只有宽容待人,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只有宽容待人,我们才会真正的有面子。
3.放下包袱,不为面子点掉“面包”。
要想得到松软又甜的“面包”,首先你要做的就是放下“包袱”,放下包袱你才能快乐,才有信心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