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裂头蚴治疗一千例851_脑裂头蚴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裂头蚴治疗一千例851_脑裂头蚴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1-04-07作者简介:丁耀军(1962-),男,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的诊断研究。

脑裂头蚴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丁耀军,柳 健,谢安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医学影像科,南昌330002)摘要:目的 研究脑裂头蚴病的CT 和M R 特点,以提高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确诊为脑裂头蚴病患者的临床、CT 和M R 资料。

11例均行CT 检查,其中10例行M R 检查。

结果 11例均可见脑白质水肿和变性,CT 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针尖0样钙化,M R I 表现特点为串珠、扭曲条索、/隧道0样增强。

4例术前随访中发现病灶位置改变,7例血清免疫学检查显示裂头蚴抗体阳性。

11例中9例在CT 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2例行开颅手术取出。

结论 脑裂头蚴病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如/针尖0样钙化、串珠、扭曲条索、/隧道0样增强及游走性,结合临床资料和血清免疫学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关键词:脑裂头蚴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立体定向;免疫学检查中图分类号:R532.31;R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294(2011)05-0035-03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SparganosisDING Yao -jun,LIU Jian,XIE An -ming(D ep artment of M edicine Rad iolog y ,the 94th H osp ital of the Chinese Peop le .s L iberation Ar my ,N anchang 330002,China)ABSTRAC 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T and M R features of cer ebral sparganosis so as to im -prov e the accuracy of imag ing diagnosis.Methods Clinical,CT and MR findings w ere r etrospec -tively analyzed in 11patients w ith cer ebral sparganosis.A ll patients under w ent CT scan,and 10patients underw ent M R scan.Results T he degeneration and edem a of cerebral w hite matter w ere found in all patients.CT show ed low -density lesions w ith punctate calcifications.MRI sho w ed bead -shaped,tor tuous cordlike images and tunnel sign enhancement.At preoperative follow -up ex -am inatio n,lesion locatio n changed in 4patients.Enzy me linked imm unosorbent assay for antispar -g anum antibody w as positive in 7patients.Am ong the 11cases,9underw ent CT -g uided ster eo tac -tic biopsy and 2underw ent craniotom y for sur gical r em oval of lesions.C onclusion Cerabral spar -g anosis has typical im aging characteristics,such as punctuate calcifications,bead shaped and tortu -o us co rdlike im ag es,and tunnel sign enhancem bined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and im muno -lo gical ex amination is effective for definitive diag nosis of cer ebral sparg anosis.KEY WORDS:cerebral spar gano sis;computed tomog raphy;mag netic r esonance im ag ing ;stereo tax is;immunolog ical exam inatio n裂头蚴病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sparganum )感染所致。

T akeuchi K.A.[1]于1918年报道首例裂头蚴人脑内寄生病例,由于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易误诊为胶质瘤、炎症或结核等疾病,因而影像学诊断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总结脑裂头蚴病的CT 和M R 特征,以期能对其进行早期诊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4年12月至201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35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第51卷第5期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M edical S cien ce)2011,Vol.51No.5第九四医院经开颅术或脑立体定向穿刺术证实的1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7~51岁,平均32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癫9例,头痛6例,肢体麻木3例。

患者均来自于农村,9例患者具有高危因素,如生食蛙类史、生蛙敷贴伤口史、疫水接触史等。

9例行血清免疫学检查,7例裂头蚴抗体呈阳性。

血及脑脊液常规无异常。

9例在局部麻醉下行立体定向活检取虫术,虫体为白色透明虫、细长,头呈三角形,其中4条虫体取出后仍能在生理盐水中游动。

2例行开颅手术,术后病理所有切除标本均被证实为脑裂头蚴感染。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磁共振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y mphony 1.5T 超导型磁共振仪,使用头部正交线圈,常规行水平位T1W I 、T2W I 、FLAIR,矢状位T1WI 。

增强扫描静脉注射Gd -DT PA,用量0.1m mol #kg -1。

CT 采用美国PICKER 公司Picker 5000V 型螺旋CT 扫描机及美国GE 公司64排128层容积CT 。

1.3 观察指标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分布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密度、信号或密度特征、强化类型等,总结脑裂头蚴病的影像学特征。

2 结果本组1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其中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3例;共14个病灶,额叶6个,顶叶4个,颞叶及枕叶各1个,基底节区1个,丘脑1个;病灶位于白质及白灰质交界区11个,灰质区3个。

病灶形态呈不规则斑片状、匐行管状、串珠状、扭曲条索状改变,病灶周围可见大片状、不规则形水肿带。

CT 检查显示病灶为低密度灶,其中7个病灶内可见细小针尖样钙化。

M R 检查显示病灶T 1WI 呈稍低信号,T 2WI 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显示强化,7例表现为多个小环状、串珠状、扭曲条索状、绳结状强化,6例表现为结节状及匐行管状)))/隧道征0[2]强化,/隧道0在M R 平扫示T 1WI 呈低信号、T2W I 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尤以矢状和冠状位显示清晰;/隧道0呈柱形或梭形,平均长约3.5cm ,平均宽约0.6cm 。

MR 上所见/隧道0代表蠕动活虫的活动轨迹,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发现,这些隧道实际上为炎性肉芽组织包裹虫体所形成。

环形强化灶较小,直径约小于1.8cm 。

所有病例均显示有水肿和脑白质变性,后者表现为CT 平扫呈低密度,M R 平扫T 1WI 上呈低信号、T 2WI 上呈高信号。

7例随访病例中,4例病灶的形态及位置有所改变,2例病灶数目增多,但环形强化灶无明显增大,1例病灶显示周围脑白质轻度萎缩。

依据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11例中有7例术前作出准确诊断,余4例误诊为脑胶质瘤2例、脑转移瘤1例、结核性肉芽肿1例。

3 讨论3.1 流行病学脑裂头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人类并非此类蠕虫的适宜宿主,故这类蠕虫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但能在人体内长期移动、破坏组织、引起疾病。

寄生人体内的裂头蚴,主要分布于表皮、黏膜下或浅表肌肉内,常见感染部位为皮下软组织、骨骼肌、眼部等,脊柱、脊髓及脑部侵犯少见,但可引起较严重的后果。

脑裂头蚴病的感染途径尚不清楚,推测系幼虫由颅底环绕神经或血管的孔道迁移进入脑部所致[3]。

世界各国均有人体感染裂头蚴的散发病例,但以东南亚较多见;在国内,多见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沿海地区。

感染途径以人类食用或贴敷生蛙肉,或饮用含剑水蚤的野外生水为多见[4]。

3.2 临床表现脑裂头蚴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本组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51岁,平均32岁,与文献[5]报道的好发年龄基本一致。

临床症状取决于脑的受累部位,最多见为癫发作,其次为轻偏瘫、进行性头痛、偏身感觉障碍等,少有发热史,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由于虫体的迁徏,部分患者病情时轻时重,症状呈游走性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

部分脑裂头蚴病患者术中可以在脑组织内发现活的裂头蚴幼虫,但是对于部分慢性感染者来说,裂头蚴幼虫已发生变性、坏死,病理只能观察到嗜酸细胞性脓肿及肉芽肿形成,最后的确诊要依据血清免疫学结果。

Nishiyama T.等[6]认为裂头蚴抗体血清免疫学检查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脑裂头蚴病的一种可靠诊断方法。

本组11例患者中,9例行血清免疫学检查的患者中7例呈阳性,4例术中发现活的裂头蚴幼虫患者术后病理均显示不同程度嗜酸细胞性脓肿及肉芽肿形成。

3.3 影像学表现1992年,Chang K.H.等[7]报道一组34例裂头蚴病CT 三联症:1)白质区低密度伴邻近脑室扩大,占88%;2)不规则或结节状强化,占88%;3)细小针36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5月,第51卷第5期尖样钙化,占76.0%;此三联症总的出现率为67%。

其认为CT无法判断幼虫的死活,若随访观察发现强化结节位置改变或情况进展,则提示幼虫存活,具有手术指征。

钙化的出现与虫体死亡后变性、有钙盐沉积及裂头蚴体内散在分布的石灰小体有关,对于点状钙化的显示,CT明显优于MR。

本组CT检查显示7个病灶出现点状钙化。

本病M RI表现主要特点:1)病灶主要位于幕上脑实质,以额叶及顶叶最为多见,位置较表浅,主要累及白质区,其次为白质与灰质交界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