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_治疗和预后

脑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_治疗和预后

年月第卷第期一与一的一致性为。应用抗原作检测时,无需丙酮脱脂处理,因该处理方法可降低反应强度。可能由于在冻干过程中消除了内源酶,对照未出现反应。由于本研究所用方法敏感性较低,作者提出可用生物素结合物提高其敏感性。上述结果表明,在脑囊尾坳的诊断中可用lC或Cc颗粒抗原的IP法检测脑脊液特异性抗体。(刘森摘薛海筹校)175用蜘体及排泄分泌蛋白进行SDS-PAGE鉴别西班牙细粒棘球绦虫虫株〔英〕/Siles一LueasM…/JHelmithol一1996,70(3)一253~257目前已证明西班牙细粒棘球绦虫存在羊、马、猪的基因变异体,因而成为防治中的不利因素。作者试图通过对西班牙棘球坳坳体(原头节)及排泄分泌蛋白(棘球拗囊液)的蛋白电泳,分析其基因变异体的表型变异情况及宿主对排泄分泌(囊液)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用的棘球勤囊液和原头节均取自感染羊、马、牛、猪及人的单个棘球拗。粗提囊液系经Amicon超滤浓缩10倍后透析而成;纯化囊液则再经抗血清亲和层析;拗体蛋白系将原头节经酶消化、分离后,经超声粉碎处理,再以含蛋白抑制酶的脱氧胆酸盐抽提蛋白。按文献方法在Bio一Rad的MiniproteanI号电泳系列进行SDS一PAGE。采用4%浓缩胶和5%一20写的连续梯度分离胶,其中原头节蛋白亦分别以15%一20%及5%一15%的区段梯度进行,样本还原剂用5%琉基乙醇,条带以考马斯亮蓝染色显示。为阐明棘球坳排泄分泌蛋白的表达是否受宿主影响,作者还用自然感染的羊、马虫株转染RNMI纯种小鼠以比较分析其纯化的囊液。实验结果显示,在还原条件下,纯化囊液的电泳条带可精确地把西班牙细粒棘球坳的多肤谱型区分为三个株系,即牛一羊一人株、马株和猪株。在马分离株中发现了特殊的82kDa带,此组分原已证实为马株原头节表膜的一种糖蛋白,本实验证明其为可分泌组分。猪样本则在50与6kDa带之间显示有异样排列的特征,并伴有75至50kDa之间一具有特征性的三带体(tirple)t显著移行模式。另外,在粗制和纯化囊液间,特别是在牛和猪分离株中,可见差别。由于原头节的总蛋白十分复杂,经数种梯度分离胶试验均未能有效地用以提示株系的鉴别特征。鉴于自然感染与实验感染所获取的囊液经纯化后都显示了同样条带的谱型,从而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宿主并不影响勤体排泄分泌蛋白的表达。(沈大康摘钱宗立校)176脑裂头拗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英]/Kimlx}二/JNeurosurg一1996,85(6)一1066~1071脑裂头坳病较少见,本文作者对1986年7月至1994年10月间收治的17例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为6一57岁。诊断依据为有生食蛙、蛇及嵘螺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血及脑脊液(CSF)中特异性抗裂头坳抗体检测以及组织学检查。其中10例病人行开颅病灶切除手术,1例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手术。服用毗唆酮1个疗程的手术和非手术病人分别为5例,对所有病人进行了13一In个月的随访。17例中,15例出现癫痛发作,病史为2周一24年;n例有生食蛙、蛇和嵘螺史;2例有饮用未处理的郊外泉水史。潜伏期1一巧年。其他症状有头痛、偏瘫、精神症状等。17例颅脑CT扫描检查可见白质内有低密度病变,同侧脑室扩大,提示脑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强化CT扫描可见局灶性不规则增强,显示肉芽肿性炎性反应。13例有点状钙化,2例病例经CT随访证实有病灶迁移。1例磁共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振显像检查可见广泛白质退行性病变,皮质萎缩,同侧脑室扩大,大脑脚萎缩,T:像见混杂强信号病灶,其中央呈弱信号;并有不规则密度增强的中央病灶,显示皮层下虫体周围的肉芽肿炎性反应。裂头坳是否存活的依据为CT或MRI随访,见病灶的形状和位置的改变。16例中有14例(8%)血清特异性抗裂头坳抗体阳性;而15例中有14例(93%)病人的CSF抗体阳性。10例手术病人中,3例行活裂头坳完全切除,4例行死裂头拗和肉芽组织切除,2例行部分切除,1例术前MRI证实有活坳,而术中未找到。手术全切除病例预后良好或较好,而部分切除和保守治疗者预后差或无效。本文结果显示毗喳酮不能杀死脑裂头勤,囊坳在脑内滞留越长,对脑组织的损害越大。前人的工作指出:该病的诊断除感染史和临床表现外,还可依据典型的影像学和特异性抗体检查结果。脑CT可见:l)白质内广泛低密度病变,病侧脑室扩大;2)不规则结节状密度增强;3)点状钙化。脑MRI检查可见:1)广泛白质退行性病变,皮质萎缩;2)混杂信号病灶中心呈不规则增强;3)随访检查如发现病灶的位置和形状有改变,提示虫体迁移。其中脑MRI是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特别是对早期诊断和随访病例。EILSA检查则是敏感和必需的诊断方法。(顾跃捷摘李敏校)177肠道蠕虫病对小学儿盘肠道通透性的影响〔英〕/RajSM…/TransRsoeTropMedHyg一1996,90(6)一666~669为评价肠道蠕虫病对学龄儿童肠道通透性的影响,作者根据肠粘膜损伤引起乳糖(L)吸收通透性增加而甘露醇(M)吸收通透性降低的原理,采用此二糖分化吸收试验对马来西亚半岛东北部有肠道蠕虫病流行的两所(Tawang和Tapang)小学的儿童进行了研究。两校受试儿童共246名,其中经粪检有肠道蠕虫感染者106名。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父母职业、家庭水源和卫生设施)好、中、差三类将受试人分为组1,2,3。试验用2%甘露醇和5%乳糖溶液,禁食后按2mlk/g体重口服,服后大量饮水,在h5内收集并测尿量(加数滴05%洗必酞于尿中防止细菌生长)。收尿后h2内分装少量尿保存于一20℃。用酶学分析法测定尿中乳糖和甘露醇浓度。有蠕虫感染的儿童用阿苯达哩40mg顿服治疗。治后6一8周进行第二次试验,接受重复试验的学生共168名,其中10名为有肠道蠕虫感染者。两次试验的尿中两糖检出率的变化(△L/M)等于第一次试验的比率(L/Ml)减去第二次试验的比率(L/MZ)。△L/M为正数表示比率下降。统计学分析中,用四方偏差(quartiledeviation)表示离散度;用非变量检测评估各样本的定量变化;用扩检验分析其比率。采用EpiIfn。进行统计学分析。除3名受试儿童外,其他所有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均属中、差两类;其中Tawang学校有66%,Tapang有40%属差类。儿童肠道蠕虫感染以蛔虫和鞭虫为主,钩虫较少。二糖吸收试验结果:前后两次L/M吸收比率及两次间的下降值在有亥民蠕虫感染的两组人群间无显著差异。当将蛔虫和鞭虫感染人群分别分析时,L/Ml比率在两校有蛔虫的人群中均高于无蛔虫者,其差异有显著性(尸<。05),并表明蛔虫感染度基线与L/Ml之间以及蠕虫感染度下降与△L/M之间都无相关。在不同社会经济类型中的变化:组2(中等类型)有蛔虫感染人群不仅在L/MI上,而且在△L/M下降值上都显著高于无蛔虫感染者(尸<005);组3(较差类型)的蛔虫感染者的L/Ml明显高于未感染者,差异有显著性(尸<005),而蠕虫感染度与L/M比率之间无关联。本研究提示,肠道蠕虫病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甚微;在处于较差社会经济背景的儿

相关主题